盛大阅兵之后,有必要还原历史真相,从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今天的题目有两重含义:
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最关键的旗帜;
二是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战实际有两部分,一是列强分蛋糕,新帝国主义挑战老帝国主义的分肥之战;二是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代表的全球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和反侵略战争。
只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才是最纯粹的反法西斯战争。如果没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分占比就要大降。
先谈后者,必须梳理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日关系,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大家都知道二战英法绥靖纳粹德国,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美国对日本的绥靖,还要远超欧洲。如果没有美国的绥靖,抗战进程必然会被改写。
自美国以“黑船”打开日本国门,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壮大,开始走向对外扩张道路,美国长期纵容和支持日本侵华,这是因为美国作为后发国家,迫切希望打破先发列强的殖民优势,能够在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分一杯羹。
所以19世纪70年代,美国放任日本侵占琉球,对日本侵略台湾更是乐见其成;19世纪80年代,日本入侵朝鲜,美国对日本的帮助就更大了,这时候美日已经是实质的同盟;之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5年日俄战争,美国仍然持续配合日本的对华侵略,提供了大量支持;即使在1939年日军侵占中国海南岛之后,美国仍然选择漠视,继续向日本输送大量战争物资,最终砸了自己的脚。
在美国看来,当时的中国,就是列强碗里的肉,美国不想继续跟在英国人后面吃“残羹剩饭”,于是189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向列强发出“门户开放”照会,日本成为美国放出来跟传统列强抢肉的得力帮手。美国与列强不同,并不谋求获得中国领土,其利益侵占更具有隐蔽性。
变数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远东以及日俄关系的变化,日本的贪欲超出了美国掌控。1907年日俄签订协议,日本开始联合沙皇俄国,共同阻止美国进入中国东北,这令美国颇为恼火。
所以后来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中国山东,并提出“二十一条”,当时的中国政府之所以希望美国能够进行干涉,就是因为1907年之后,美日关系出现裂痕,对美国而言,有必要遏制日本继续侵吞中国,但美国并不想为了中国,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
所以1908年美日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以牺牲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代价,换取日本对美国在菲律宾利益的支持;1917年又签订了《兰辛-石井协定》,以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换取日本支持美国提出的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等原则。
所以,巴黎和会上,美国支持日本继续侵占中国利益,威尔逊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是必然的事情。当时中国外交团队不应该对美国抱有任何幻想,只不过那时还太幼稚,没看清国与国之间的本质,而除了寄希望于美国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选择相信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支持不降反增,美国向日本提供的海量钢铁、石油、粮食、汽车、飞机以及机床等军事物资,是日本顺利占领东三省的关键。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对日本的长期、海量支持,日本未必有能力全面侵华,至少没有这么顺利,日本会更早陷入战争资源断供的危机中。
小镇在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集》中的《论战前的经济绥靖及其历史教训》一文找到这样一组数据:
1931年至1932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1.81亿美元军火;1932年后,美国向日本提供了进口所需的90%废钢铁、65%的石油和石油产品、90%的铜、45%的铅以及军工生产所需的70%的车床,还有其他与战争有关的战略资源。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美国的海量出口,是日本对华侵略所需物资的主要外部来源。美国大财团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也是美国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仍然坚持对日绥靖的关键原因。
表面上,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确实采取了一些对华友好政策,比如1933年向中国提供棉麦贷款,1936年签订中美白银协定,但这不过是为对抗日本做准备而已。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对华。
根据2000年出版的《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一书,这本书主要是梳理1937年至1945年国际社会对华援助情况,书中也列举了美日贸易情况,触目惊心,小镇在此概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需要大量物资,美国趁机大幅增加了对日贸易规模。从1932年的6400万美元,上升到1937年的6.3亿美元,5年增长10倍;1937年日本从美国获得的军需物资,占全部输入军需物资的54.54%,而在“南京大屠杀”震动全球之后的1938年,进一步提高到56%。
1938年,日本从美国获得了90.39%的废铁、82.71%的铁合金、90.89%的铜、65.57%的煤油及其产品、64%的汽车及零件、76.92%的飞机、67%的金属工作母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就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关键时期,仅1937年下半年,美国就向日本输出高达3500万桶石油。可以说,哪怕美国暂停对日出售石油,日本都没这么容易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许也就能避免南京大屠杀等诸多惨案。
作为对比,美国在二战期间实际运抵中国的物资约为5亿美元,不及美国对日一年的贸易规模。
之后,美国仍然对日绥靖,这也导致美国在之后对日交涉中处处被动。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开始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当时美国组织大使馆和外侨匆忙撤离,12月11日登上了美国炮艇“帕内号”和三艘美国商船,然而12月12日,日军对这四艘美国船只发动多轮空袭,击沉“帕内号”和两艘商船、击伤一艘商船。这就是“帕内号”事件。
这本质是日本对美国态度的试探,美国虽然向日本发出了外交照会,但并不想打破对日绥靖,很快就妥协了,最终1938年4月,以日本向美国赔偿221万美元告终。
后来日本炸毁美国在华教会,加大对在华美国利益的侵犯,美国也不过是喊几句,继续执行对日绥靖,大发战争财。
1938年11月日本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明确排斥欧美列强,想要独占中国,随后退出《九国公约》,美日之间已经注定要有一战,美国仍然舍不得放弃庞大的对日贸易收益,持续开展对日贸易,向日本大量输送战略物资。只不过1938年6月推出了所谓的“道义禁运”,注意仅仅是道义,是为了回应美国民众对“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野蛮行径的不满,但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也没有影响美国对日贸易。
只不过这一时期,对日贸易包上了一层很漂亮的包装,也就是所谓的“中立法”,也就是实施“现购自运”,美国不向交战国输送军事物资,要求购买国自己组织船队运输,而且必须使用现金,出口的也是钢铁等基础原料。
这看似公平,可日本当时已经是工业国,而且拥有大量现金,又掌握对华制海制空权,日本当然可以用现金购买美国的钢铁、石油、机器,然后运回国内组织生产,可中国呢?
那么美国到底为什么跟日本最终打起来了?又或者说,日本为什么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
如果了解真实历史上的日美谈判,就不会觉得日本袭击珍珠港有什么离奇的,所以美国内部一直有观点认为,当时的美国政府很可能知道日本要袭击,是故意放纵,这并非没有根据的猜测。
美日关系开始走向破裂,关键节点是1939年7月24日。
这一天日本外相与英国驻日大使签订《有田-克莱洪协定》,规定英国承认日本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时有权采取军事行动,并承诺不阻碍日军达成战争目的,本质是将日本侵华行为合法化。这也意味着美日关系开始走向彻底破裂,毕竟美国扶持日本,是为了美国的在华利益,而日本现在要独吞。
两天后的1939年7月26日,美国通知日本,半年后将终止《美日商约》,这引起日本的极大震动。毕竟如上面所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多数外来物资就来自于美国,日本为了确保战争物资供应,选择加速南下扩张,这才导致日美矛盾迅速激化。
前面已经说了,1908年的美日《罗脱-高平协定》,美国以中国东北利益,换取日本支持美国的菲律宾利益,1939年日本先后侵占海南岛、南沙诸岛,美国只是提出非常温和的问询,最多也就是口头反对,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就是典型的绥靖。
然而1939年5月,日本遭遇诺门罕战役的惨败,日本陆军支持的“北进”战略破产,日本海军主导的“南进”战略成为唯一战略方向,日本开始加速向南也就是在东南亚的扩张,这就严重侵犯了美国的利益。
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公开将南进政策与德意联合挂钩,明确把欧洲列强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属地,还有美国的菲律宾列为进攻目标,这就让美国没法再装聋作哑。
但美国还是抱有侥幸心理,1940年1月《美日商约》废止后,美国仍然没有对日本实施制裁,只不过略微增加了对华援助,对日贸易额仍然非常高。这时候日军侵华使用的新锐战机,仍然大量来自于美国的对日出口。
甚至到了1941年,美国仍然选择与日本谈判,试图通过谈判让日本脱离德意日同盟,放弃南进,默认日本对中国的侵占。但日本的诉求跟美国是根本矛盾的,日本之所以谈判是希望阻止美国继续援助中国,从而方便继续南进,占领整个东南亚乃至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太平洋岛国,日本绝不可能松口。
这场谈判持续了8个多月,期间美国提出“尊重他国领土和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遵守平等、放弃用武力改变太平洋现状”的“四条原则”,然而7月24日日本就以进攻法属殖民地否定了这一原则。
这时候美国终于明白,不可能通过谈判令日本放弃南进,这才开始对日本进行制裁。在日军进攻法属殖民地两天后,7月26日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价值1.3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物资的资产,8月1日宣布对出口日本的石油实行全面禁运、停止美日会谈。
这引起日本的极大恐慌,也导致了近卫内阁的辞职,随即东条英机组阁,而日本则于1941年9月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明确日本不惜对美一战,更确定以掠夺战略物资为核心的南进战略。在这个《要领》中,明确对美谈判持续到12月1日,如果届时谈判不成功,那么就立即发动对美英荷的武装进攻,并要求在12月初之前完成作战准备。
11月5日东条英机还向日本联合舰队发出明确作战命令,命令为“在十二月上旬完成对美英荷开战的准备”。美国也明确向各舰队发出预警,要求对日采取戒备措施,还调整了太平洋上的美国商船航线,以规避日军可能的袭击,这说明美国很清楚日本的动向。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以上都是非常明确的史实。美国为对日绥靖,付出了代价。
我们当然要感谢抗日战争时期,包括美国在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感谢“飞虎队”等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但也需要明白,美国的一切决策,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从1931年到1941年,美国对日出口的物资总值,远高于1941年到1945年美国对华援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部分介绍清楚了,欧洲的情况,相信大多数读者也了解。相信可以理解为什么小镇说,只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最纯粹的反法西斯战争。
还有一个基本事实:中美说的二战后秩序,差异极大。中国理解的是1945年7月的中美英《波兹坦公告》,明确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敦促日本投降,这也是联合国的核心基础。所以中国一直将捍卫二战后秩序与捍卫联合国机制,绑定在一起。
然而,美国理解的二战后秩序,指的是1951年9月,美国在排斥中国、苏联的情况下,纠结一些国家在旧金山召开的所谓“对日和会”,并且形成了所谓的“旧金山和约”,这就彻底违背了《波兹坦公告》和《联合国家宣言》基本原则,单方面对敌国媾和,而且非法处置中国合法领土。
中国断然拒绝,就在2025年8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强调,所谓“旧金山和约”非法无效。
写到这已经4千多字了,还有关键的第二部分需要谈,今天就先简单说一下。
导致中国在战后参与日本处置上陷入被动,很大程度是因为正面战场的惨败。1944年日本已经陷入全面失败,日军侵占中国的领土,实际大部分已经被敌后武装收复,在华北,侵华日军躲在少数据点提心吊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4月到12月,日本仍然在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出现了大溃败。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互存互补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国家也对正面战场抗战老兵以及地方抗战武装高度肯定,8月31日还宣布加强烈士陵园提质改造行动,要推动7.7万余座零散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
但敌后战场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才是真正的第一线、主战场,这一点也是客观事实。
正如小镇在《一定要在九月三日庆祝胜利,差一天都不行》提到的,他国入侵之后,最危险的就是在占领区成立傀儡政权,镇压反抗,并且把占领区资源用于继续扩大侵略,形成蚕食、滚雪球之势。毛主席早在1938年就看准了这一点,就在日本占领区腹地,顶着日伪军的围剿,硬生生发展出了一百多万人的抗日大军,收复大片领土,就算没有美、苏参战,胜利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以坚决的抵抗和巨大的牺牲,令日本从1931年到1945年,都没能实现有效占领,这就迫使日本不得不发动南进,采取战略冒险,想办法获得维持战争的资源,彻底打乱了日本的战略计划,促使国际局势大变。
抗日战争中战果最大、最惨烈、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实际是发生在华北的敌后战争,日本称之为“华北治安肃正”,整整打了四年,除了这场战争,之前任何战役,日军基本都能在短期内达成战果,占领想要占领的地方。
但是包括华北在内的敌后战场,令日本的侵占变得没有意义,反而持续失血。就以日本所称“华北治安肃正”为例,日本调集了几十万主力,还有大量伪军协同,然而最终日军被打了回去,大片领土已经光复,甚至当时有日本军队为了应对游击战、人民战争,开始学习整肃军纪,帮助当地老百姓,试图以此让当地老百姓停止抵抗,但这一行为立即被日军严肃处理。
敌后战场很不容易,当时派过去组织敌后作战的地下工作者,平均存活时间以天计,比如山东地区,能够活过一周的游击队员,那就是老队员了。
因为敌后作战不可能搞大规模,必须化整为零。所以当时的做法是拆成了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的敌后工作组,被称为“敌后武工队”,注意“武工队”不仅是展开武装斗争,更要开展敌后工作,也就是把老百姓动员起来,真正打一场人民战争,在艰苦的敌后战场,死亡率太高了,一名敌后工作者如果不能在几天内培养出接班人,就很难持续斗争。
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坚持斗争,这需要高度的纪律性和意志力,更需要发自内心地清楚到底为何而战,广大人民能够不畏生死积极参与,正是被这些地下工作者感染。敌后武工队极为重视组织、教育基层民众,所到之处,遍地生根发芽,极大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更成为后来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1949年毛主席说党领导的部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除担负作战任务外,还要做群众工作,发挥工作队的作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乃至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于是新血源源不断。
作战方式非常多样,比如每年粮食丰收都要抢粮,直接导致侵华日军无法就地获得足够军粮,不得不要求本土节衣缩食,就算这样侵华日军也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也就出现了后期侵华日军龟缩在炮楼里,拿武器弹药跟老百姓换粮食。
这一切战法,就写在毛主席1938年所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这篇文章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如何让侵华日军死无葬身之地,但侵华日军毫无办法。
到1945年,看起来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还非常大,实际上这些领土大部分已经被敌后游击战争光复,甚至还形成了大规模的敌后根据地,日军根本无力进攻。
侵华日军也认为,相比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才是“心腹之患”,具体可以看日方史料《华北治安战》。
无论从遏制被占领土成为侵华日军养分,还是牵制、消灭日军主力,以及光复领土等各方面,敌后战争都是当之无愧的主战场。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党的一声令下,立即无条件归队,没有任何山头、军阀,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所以,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
现在有很多杂音,但是人类历史上,能够把几亿人组织起来,团结奋战到这种程度,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剿匪、禁毒、扫黑、扫盲、普及义务教育、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等等一系列成就,还能以几十年的持续努力,让沙漠变良田,就是因为从革命战争年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强大组织力和纪律性。
这就是反复强调的“伟大抗战精神”,所以我们当然要热烈庆祝胜利,继承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正如总书记所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