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点,按惯例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指尖点下“发布”的瞬间,并未想过这篇关于《生万物》座谈会的文字会有怎样的回响——毕竟不过是将所见与零星思考梳理成篇,既无尖锐评判,也非刻意造势。
两小时后再打开后台,数字的跳跃让我愣了神:阅读量从几百到五千,再到破万,留言区里满是“说出了我想说的”“原来这段细节有深意”的共鸣。有读者逐段批注自己的观剧感受,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秋日里晒透的棉被,裹着细碎的暖意。我趴在桌前逐条回复,指尖敲得发烫,心里满是“被看见”的欢喜——原来认真记录的东西,真的能抵达同频的人心里。
这份欢喜没能持续到傍晚。手机铃声突然地响起,来电显示是单位领导,接通后传来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没有过多寒暄,只清晰地告知“建议删除关于《生万物》的文章”,语气里的层级感无需多言。我握着手机站在窗边,看着楼下车流渐次亮起的车灯,像一串被按灭的星火。挂掉电话后,我犹豫了片刻,点开后台找到那篇文章,按下了“删除”键。
删除提示弹出的瞬间,下午还热闹的留言区仿佛成了空荡的剧场,那些鲜活的互动突然没了踪迹。我坐在椅子上发了会儿呆,没有愤怒,也谈不上委屈,更多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释然。就像小时候在河边摸鱼,明明看到鱼群游过,刚要伸手,却被大人轻声制止“这里不能摸”,便乖乖收回手,转身去看岸边的野花。不是妥协,只是明白有些边界不必触碰,就像老人常说的“老虎的尾巴碰不得”,与其较劲,不如退一步,给彼此留些余地。
傍晚时分,索性关了电脑,揣着手机去芦水湾散步。秋意已浓,天空洗得透亮,高远得能容下所有细碎的云。往年这个时候,公园里总飘着雾霾,空气里裹着灰蒙蒙的颗粒,连鸟叫声都像是被捂住了嘴,闷声闷气的。可今天不同,风里带着草木的清苦,走两步就能听见“啾啾”“喳喳”的鸟鸣,此起彼伏,像一场即兴的音乐会。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看见几只麻雀蹦跳着啄食草籽,翅膀扑棱着带起细碎的落叶;不远处的柳树上,喜鹊展开黑白相间的翅膀,“嘎嘎”叫着掠过湖面,留下一圈圈涟漪;还有些叫不上名的小鸟,羽毛带着浅黄或淡褐的纹路,藏在树枝间,叫声细弱却清亮,像缝衣服时不小心断线的银线,轻轻飘在风里。它们姿态各异,叫声也千差万别,没有谁刻意模仿谁,却凑出了最生动的秋声。
驻足听了许久,忽然觉得人有时真不如这些鸟。鸟不会因为同类叫声不同而争执,不会因为姿态迥异而排斥,它们只管在空气好的日子里放声叫,在枝头自在跳,活得简单又坦荡。而我们呢?常常被各种规则束缚,被无形的线牵着,说话要斟酌分寸,做事要考虑后果,连表达喜欢或不满都要反复掂量。就像今天的文章,明明是真心实意的记录,却因为“不合时宜”而不得不消失,想来竟有些可笑。
走着走着,思绪飘到了之前去过的那些城市。去年在苏州,清晨去平江路逛早市,看见老人坐在巷口剥毛豆,声音软软的;前年在成都,傍晚坐在锦江边的茶馆里,听邻桌的人摆龙门阵,笑声脆生生的;还有在西安,深夜走在回民街,烤肉的香气混着小贩的吆喝声,热闹得让人不想走。这些城市各有各的灵性,苏州的温婉、成都的闲适、西安的厚重,没有谁比谁更好,只是各自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从前总喜欢和朋友议论某个城市的好坏,说这个城市交通太乱,那个城市气候太差,可后来慢慢明白,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脾气,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你觉得嘈杂的地方,或许正是别人眼里的烟火气;你觉得冷清的街道,或许藏着别人珍视的宁静。就像现在,我不再轻易评价一座城市,只是把那些见过的风景、听过的声音,悄悄记在心里,偶尔想起时,还能闻到苏州巷口的桂花香,听见成都茶馆里的盖碗茶碰撞声。
至于人,更是如此。从前遇到不合心意的人,总忍不住吐槽几句,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可后来经历的事多了,才知道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背后的缘由。你觉得某人“固执”,或许他只是在坚守自己的底线;你觉得某人“冷漠”,或许他只是不擅长表达温柔。就像公园里的鸟,有的喜欢在高处叫,有的喜欢在低处跳,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天色渐渐暗下来,公园里的人多了些,有牵着孩子散步的,有跟着音乐跳舞的,还有像我一样独自闲逛的。晚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人觉得舒服。我掏出手机,想写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写起——就像每个下午一样,知道自己要写些文字,却不知道会写下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不可知”,从前总让我焦虑,觉得是“浪费时间”,可现在却觉得格外踏实。不用刻意规划主题,不用强迫自己迎合谁,只是跟着心里的感觉走,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写不出来就停下来看看风景。就像今天,从一篇文章的删除,到公园里的秋声,再到对城市和人的思考,看似零散,却都是真实的感受。
这样的生活,没有太多波澜,却摆脱了从前的芜杂与纷乱。不用为了流量刻意制造话题,不用为了迎合别人隐藏自己,只是安安静静地记录,踏踏实实地感受。就像公园里的鸟,不管有没有人听,都认真地叫;不管有没有人看,都自在地飞。
走回家的时候,路灯已经亮了,暖黄的光洒在路面上,映着树影婆娑。我掏出手机,写下第一句话:“今天的秋声,很好听。”
来源:伏生的自留地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