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铁穆臻:对毛主席在秋收起义的这一特殊贡献,学界和媒体的宣传严重不足
点击:  作者:铁穆臻    来源:来源:毛著毛时代史Maoism研究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15 12:23:10

 

 

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次打出共产党人自己旗号的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后,毛主席率领队伍转移到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逐渐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的农村根据地。这些是社会宣传比较充足的事实。然而,毛主席在秋收起义还有非常特殊却很少得到宣传的一大贡献,就是在秋收起义之时,唯有他直接指挥的第三团损失最少、成功保存了主力、没有犯致命性的战略错误。

 

以钟文璋为团长、直接受余洒度指挥的秋收起义的第一团,主力就遭到了严重损失。一团三个营之中,两个营损失惨重。钟文璋看清情况后,率部仓皇应战约两个小时,第二营几乎全军覆灭,第三营也死伤大半。邱国轩趁机将第一团的辎重带到长寿街上。钟文璋深知责任重大,无颜见卢德铭、余洒度,从此脱离部队,不知去向。(《卢德铭》:《秋收起义 热血酒芦溪》。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第二团损失最惨重。虽然第二团战斗规模最大,但是,3个团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也是第二团。一支二千二三百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约200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第23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到文家市汇合时,第二团先后到达文家市会师的人数至少有120 余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第24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毛主席不在的一团和二团的主力都遭受了严重损失。

 

秋收起义时,毛主席实际上直接指挥的只有第三团。......毛泽东也有难处。他刚到铜鼓和3团接上头,暴动的行动就开始了。他既不了解部队的情况,各团之间也没有联系,只是各打各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第19章、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三团,人数最少,全团共有一千余人(《实录毛泽东2:崛起挽狂澜(1927-1945)》:《第三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捷、于俊道编)第三团的损失却最小。毛主席指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的战斗,是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战斗。这场战斗中,毛主席和第三团团长苏先俊率领全团从江西铜鼓出发,向湖南浏阳进发,攻占浏阳县白沙。次日,攻占东门市,连战皆捷。毛泽东要求警惕西面达浒、官渡之敌,但苏先俊放松警戒,使敌占先机。十四日,第三团与反扑的优势敌人激战,受挫,遂与苏先俊率部向东北方向退却。((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27年,三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还原了毛主席率领第三团取得重要胜利并高度警惕附近敌人、苏先俊由于不听毛主席正确意见导致第三团受、毛主席果断决定撤退保存兵力的事实。

 

年谱虽然记载了第三团行动的基本过程,却没有记载这一极其重要事实:第三团是起义部队的3个团当中战斗最为艰苦的一个团......幸得全团官兵奋勇作战,又尽快设法撤退,才得以保全主力。(《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第237-23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双方抢夺制高点激战一夜,3团伤亡100余人,逐渐不支。毛泽东下令撤退,3团向东跑了20里,到白沙的上坪,总算保留了部队没有溃散。(《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第19章、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唯有毛主席直接指挥的第三团,在秋收起义中损失最少、保存了主力。这是毛主席在秋收起义做出的独特贡献,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也有重要的准备作用。这一事实,却很少得到史学界和媒体的充分的宣传。

 

为什么毛主席第一次领导军事工作,就能果断保存主力,做出比一同领导秋收起义的其他团领导人更正确的决定呢?

 

笔者认为有这些原因:

 

一方面,在秋收起义前夕,毛主席就主张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所以他建议中央缩小了暴动的范围。毛泽东则从领导力量和物质条件出发,主张缩小暴动范围,但也同意以多数人意见上报中央(《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27年,三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席还表示:我们是以向长沙暴动为起点,并不是放弃湘南;没有把衡阳做第二个发动点,是因为我们的力量只能做到湘中起来;各县暴动力量分散了,恐连湘中暴动的计划也不能实现(《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27年,三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可见,主席这时就初步拥有了慎重初战”“集中优势兵力”“避实击虚战略思想。这是主席能够保存主力部队的前提。

 

另一方面,在秋收起义前夕,毛主席就做出了一旦起义失利就上山的退却准备。早在89日,主席就表示: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27年,三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时,就详细调查了湘赣边地区的地形及群众基础,这为起义失利后走向罗宵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倪齐生、范震江、徐焰、郭伟涛:《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第321也。解放军出版社)主席提前就为起义找了退路、估计到了敌我力量悬殊会导致起义失利的问题,这也是毛主席比其他团的领导人更果断、更及时保存了部队主力并选择了正确的退却方向的原因。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对毛主席这时战略决策做了公正的评价:好在有毛泽东这样精明务实的领导者掌舵。他非常敏锐地觉察到和抓住问题的实质,果断地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把兵力集中起来,避开强敌,向敌势薄弱的山区退却,使这支刚刚产生的嫩芽般幼小的军队得以保存,并日益壮大和发展起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第23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从秋收起义中唯独毛主席直接指挥的团保留住了主力部队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能学习到毛主席在军事生涯早期的战略智慧。

 

笔者认为,今天史学界和媒体对于秋收起义的研究和宣传趋向是笼统化,受到了宜粗不宜细思想的严重束缚,以至于无法在仔细分析历史之中充分还原毛主席的特殊贡献。这是值得深思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越来越应该直面宜粗不宜细这一观点的严重历史局限,并突破宜粗不宜细的束缚,以详细、系统、充分的史料来呈现党的历史,从而增强人民对党和党的领袖毛主席的理性崇拜、自觉热爱。

 

作者:铁穆臻    来源:毛著毛时代史Maoism研究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