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小探君:仅一字之差,“高句丽”和“高丽”到底有什么关系?
点击:  作者:小探君    来源:探文化遗产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15 11:07:38

 

 

高句丽第二十代王的陵墓——长寿王陵

 

在中华文明与东亚历史的长卷中,有两个名称极其相似、地域部分重叠,却代表了截然不同历史实体的政权——高句(gōu)丽()和高丽。它们名相近、形相似,极易混淆,甚至常被误认为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称呼。

 

高句丽高丽到底有什么关系?是一个国家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揭秘高句丽与高丽。

 

01

高句丽

纵横东北亚七百年的边疆强国

 

高句丽一词,最早是作为地名出现在班固《汉书·地理志》玄菟郡条: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班固自注曰: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

 

它真正建国是在公元前37年,正值西汉末年,东北扶余人朱蒙(又称邹牟,见于好太王碑)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建立政权,初称卒本扶余公元14年,卒本扶余占领汉玄菟郡高句丽县,遂改国号为高句丽高句丽国祚绵延705年,历经西汉、新莽、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初,是东亚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长寿边疆政权。鼎盛时期疆域东至日本海,南抵汉江流域,西达辽河流域,北到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的逆袭路也挺坎坷:曹魏时期它已经成了东北的地方强国,结果242年,曹魏派毌丘俭去打它,直接打下了都城丸都山城(今吉林集安),差点把它灭了——后来发现的《毌丘俭纪功碑》里写着讨句骊,就是记的这事儿。

 

 

毌丘俭碑拓片

 

但高句丽没有彻底灭亡。西晋永嘉之乱后,它慢慢恢复元气,313年占了乐浪郡和带方郡的故地,把统治中心挪到了平壤附近。从这时候起,它跟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是朝鲜三国时代

 

期间它还跟慕容鲜卑抢辽东,342年都城丸都又被拆了,王陵都让人挖了,照样没垮。直到好太王时期,终于把辽东彻底拿到手。

 

 

南北朝时高句丽与朝鲜南部诸国

 

到了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成了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国。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凭借地缘优势开展越境外交,同时交好南北王朝,并与柔然、突厥乃至中亚粟特人建立联系,成为沟通东亚与内亚的重要势力。

 

 

阿夫拉西阿卜(撒马尔罕)壁画中的鸟羽冠使者被认为是高句丽人

 

等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就成了中原王朝的东北心病。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未果,反而引发内乱而亡。唐太宗、高宗继续征讨,最终于668年联合新罗攻灭高句丽,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辖其地。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示意图

 

高句丽自汉末立国至唐初灭亡,共历705年,先后以桓仁、集安、平壤为都,因此其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现今分布于中朝两国境内,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02

高丽

统一朝鲜半岛的后起王朝

 

那么,高丽又是谁?首先,在南北朝后期,高句丽在中原史书中已逐渐被简称为高丽高丽之名不知道最早出现于何时,根据考古出土的碑文来看,高句丽至少在文咨明王(492—519年)时期就已经改名为高丽,文咨明王就自称为高丽大王

 

从史书方面也大概反映出了这次改名。过去的《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将之称为高句丽,而《北史》《南史》《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齐书》《陈书》等就开始称为高丽了,高句丽一词的使用次数不断减少。到了唐朝,高句丽一词完全停用,全部使用高丽一词。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隋朝的地图,图上标的就是高丽

 

而在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高丽作为国号再次登上历史舞台。高句丽灭了之后,新罗慢慢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进入统一新罗时期(朝鲜那边叫后期新罗)。但到了9世纪末,新罗不行了,半岛又分裂了:900年,甄萱在百济的故地建了后百济899年,弓裔在高句丽旧地建了后高句丽(也叫泰封国)。918年,王建推翻弓裔,改国号为高丽,史称王氏高丽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此后高丽相继吞并后百济与新罗残余,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定都开京(今朝鲜开城),统治近五百年,直至1392年被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取代。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氏朝鲜开国君主

 

 

朝鲜王朝(1392—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

 

为了区分这两个政权,学界常将先前的高句丽称为高氏高丽,而将王建所建政权称为王氏高丽。别看都带高丽,但其实差得老远:高句丽起于扶余,强盛时疆域囊括中国东北大部及朝鲜半岛北部;而高丽主体民族为新罗系人群,疆域始终以朝鲜半岛中南部为主。两者重合甚少,中间更相隔两百多年,说白了,王氏高丽就是借了高句丽的名字建国,跟历史上氐族人用当国号、鲜卑人用当国号是一个道理——借个有名的旧国号,显得自己根正苗红,但本质上是全新的政权。

 

03

高句丽都留下了哪些遗迹?

 

尽管高句丽已湮没于时光,但如今集安依然分布着很多高句丽王城古迹,其中最有名的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以及东方第一碑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建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年),是好太王之子长寿王为了铭记父亲的功绩而树立的纪功碑。好太王高谈德在公元391年即位,在位22年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让高句丽的国力走向鼎盛。

 

这座碑石是由一整块角砾凝灰岩雕琢而成的,形状大致呈方柱形,碑石的基座是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因为碑身重达37吨,基座已经被压裂成了三部分。

 

 

好太王碑

 

碑文是用汉字书写的,共计44行,原有文字1775个,现可识别约1600字。字体端庄厚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可以看出高句丽对中原文化的尊崇和吸收。

 

 

局部特写

 

碑文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的建国传说,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这与《魏书》等中原史书里关于高句丽起源的记载相互印证,展现了高句丽和中原文明早期的联系。

 

第二部分详细讲述了好太王的文治武功,包括征伐碑丽、百济、倭寇,救援新罗,征讨东夫余等军事行动,还有他在位期间国富民殷,五谷丰熟的社会景象。

 

第三部分明确了守墓烟户制度,取韩秽二百廿家。虑其不知法则,复取旧民一百十家,合新旧守墓户,国烟卅,看烟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这为研究高句丽的丧葬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长寿王陵

 

长寿王陵,又叫将军坟,位于集安市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是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因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长寿王陵

 

长寿王高琏(394—491)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427年,长寿王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都城从东北的国内城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迁都平壤后,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继续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并使国家达到全盛局面。

 

长寿王陵是一座方坛阶梯石室墓,由1146块精琢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呈截尖方锥形。底部边长31.58米,顶部边长13.2米,墓高12.4米,共7级阶梯,墓室位于第五级阶梯中部。墓的四面各有三块巨石倚护,叫护坟石,东北面中间缺了一块,一共有11块,主要是为了稳固陵墓。

 

 

四周有护坟石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长寿王陵的外表非常精美,但透过缝隙可以看到里面是用河卵石堆成的,可以说是古代的面子工程了。这种建造方式既节省材料,又不失威严,体现了高句丽人的智慧。

 

 

缝隙里的河卵石

 

如今,有不少韩国游客会专程前往高句丽王陵参观。他们往往怀着一种执著的情感,认为这里应当是自身祖先的所在地。然而从历史源流上看,高句丽与后世的高丽实为两个不同的政权,高句丽的主体疆域位于中国东北,其文化及政治渊源也与后来统一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有本质区别。

 

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认定基于严谨的历史与考古依据,充分肯定了高句丽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地位。尽管韩国民间乃至学界部分人士对此存有异议,但从历史事实来看,高句丽的遗产归属与王氏高丽并无直接关联。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句丽史 耿铁华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新罗与后百济、后高句丽、高丽的关系研究 文星辉 延边大学 2022

3 高句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及文化认同 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5

4 《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演变》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集安高句丽王陵:1990-2003年集安高句丽王陵调查报告 

6 高句丽王城及相关遗存研究 王志刚 吉林大学 2016

 

来源:探文化遗产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