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允许国防部使用战争部
当地时间9月5日,特朗普签署多项行政令,允许国防部在官方场合使用“战争部”这一带有历史沉重感的称号。
他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尤其考虑到当今世界的局势。”白宫方面强调,此举旨在强化国防部的“军事定位”。
赫格塞思当天进一步表示,“我们要进攻,而不只是防守。我们要最大化杀伤力,而不是不温不火的合法性”“我们要暴力效果,而不是政治正确。我们要培养战士,而不只是捍卫者。”
这一更名举动,看似只是名称上的调整,实则传递出令人不安的信号,折射出美国军事战略的危险转向。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背后的战略转向
“战争部”这一名称并非创新,而是历史的回响。美国在1947年之前确实设有“战争部”,随后改为“国防部”,这一转变标志着从单纯强调军事进攻向注重全面防御的战略思维转变。
如今特朗普逆历史潮流而动,绝非简单的怀旧之情,而是其好战思维的外在表现。
特朗普
这种更名行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语言不仅反映现实,更能塑造现实。将“国防”改为“战争”,意味着美国军事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从“保卫国家”转向“准备战争”,从防御性姿态转向进攻性思维。这种转变将对美国军事文化、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言行不一:和平掩盖下的战争准备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一边将自己包装为“和平缔造者”,声称名义上阻止了六场战争,还正在努力调停俄乌冲突,全力冲刺诺贝尔和平奖;另一边却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战争拱火、备战和挑衅行为。
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言辞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美防长一面称“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一面大搞军事扩张和挑衅。美2026国防开支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还要求北约和日韩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这些举措远远超出了合理防御的需要。
美“重返太平洋”军演出动300架战机。“护身军刀”联合演习纠集19国2.5万人参加。强化美日韩同盟,打造对华“中导包围圈”,形成日菲“堤丰”一韩国“萨德”一台湾“爱国者”一澳大利亚“暗鹰”的火力布局。美台勾连,将台湾武装成浑身长刺的“豪猪”。怂恿菲律宾在南海挑衅中国。这些行动无疑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制造了新的冲突风险。
美国B2轰炸机空袭伊朗核设施
全球布武:无处不在的美国军事触角
特朗普政府的军事行动不仅局限于亚太地区,全球分布800多个军事基地,仅在亚太地区共部署约313个军事基地,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关岛及东南亚等地,构成其“岛链战略”的核心支点。
美军空袭伊拉克核设施,对以色列屠城加沙助纣为虐,使中东长期处于战乱状态。
更有甚者,特朗普威胁武力收回格陵兰岛、巴拿马运河,强行将墨西哥湾改为美国湾。这些言行凸显了一种危险的帝国思维,即通过武力威胁来解决国际争端和获取资源。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建国249年,只有16年没打过仗。“世界不乱,美国不赚”似乎已经成为某些政治势力的潜规则。军工复合体需要战争来维持利润,政治家需要外部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金融资本需要动荡来获取超额收益——这种扭曲的利益结构使得美国政治中始终存在一股推动战争的力量。
北约
更名背后的危险逻辑
美将国防部改为“战争部”这一举动,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几个危险的思维模式:
其一,零和思维。这种思维认为国际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博弈,合作共赢不可能实现,只有通过武力和威胁才能维护利益。
其二,进攻性现实主义。这种理论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通过先发制人的打击和持续的战略威慑来确保安全。然而历史反复证明,安全困境往往导致军备竞赛和冲突升级。
其三,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二战以来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否定国际法和多边主义的作用,试图回到强权即公理的丛林时代。
中国胜利日阅兵
世界需要的是和平建设者,而非战争鼓吹者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不平等、能源安全、难民问题等。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而非军事对抗。将资源过度投入军事领域,不仅挤占了解决这些迫切问题所需的资金和注意力,更通过制造紧张局势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国际社会应当清醒认识到特朗普更名举动的危险本质,并共同抵制这种单边主义和军事冒险行为。各国应当加强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而非武力威胁。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危险举动,国际社会应当与中国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
驻韩美军基地
特朗普将国防部改为“战争部”不是一个好迹象。这是对世界和平的挑衅,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威胁。
历史已经证明,战争只能带来破坏和苦难,和平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正确道路。世界各国人民应当警惕这一危险信号,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鼓吹行为,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名称变更看似小事,却反映了一种危险的世界观。当我们开始用“战争”来定义我们的机构时,我们很可能也在不知不觉中用“战争”来定义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这,从来不会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来源:孟彦说今日头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