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评《生万物》——谁在扭曲我们的农村革命史?
点击:  作者:大脚    来源:观察者网  发布时间:2025-08-26 12:52:12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这部以解放前山东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本应通过艺术手法再现那段艰难岁月中的社会变革,却呈现出一种扭曲的历史观。

 

该剧不仅美化了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还丑化了贫苦农民的形象,甚至对农会运动进行了不实的描绘,使得不少年轻观众对历史真相产生误解。

 

该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美化地主形象

 

《生万物》中的地主角色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剧中,宁学祥被塑造成一个勤俭致富的典型,甚至出现与狗抢粪肥田的情节,暗示他的财富来源于节俭而非剥削。费左氏则被描绘成节日送米、农忙时发种子的大善人,看似关心佃户冷暖。这种叙事选择性地忽略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

 

历史上,地主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和与官僚勾结的方式控制农民。据史料记载,旧中国地主约占农村人口5%,却掌控着60-70%的土地。农民每年要将50%70%的收成作为地租上交,遇到灾年甚至要卖儿卖女来交租。剧中呈现的仁慈地主在真实历史中实属罕见。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协作,欺压和控制农民,这种行为十分残酷,不仅卡死了生产力,让社会停滞不前,更让农民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山东省档案馆存放的1932年《佃农契约》原件中明确记载着见东家行跪礼天灾自负损失的条款。真实佃户命不如牛的记载比比皆是,地主对佃户的婚配权、惩戒权构成严密的人身控制网络。

 

这些史料都与剧中呈现的仁慈地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丑化贫苦农民

 

《生万物》对贫苦农民的描绘更是令人愤懑。剧中将贫困农民刻画成懒散、毫无用处的形象,暗示他们的贫困源于自身不努力而非社会制度的不公。这种叙事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在旧中国,农民遭受着系统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大部分劳动成果被地主阶级以地租、利息等形式夺走。

 

剧中铁头等贫农角色被描绘成不务正业的街头小子,整天无所事事,满口空谈。这种刻画是对历史上辛勤劳作却难以温饱的农民们的侮辱。真实历史中,农民们起早贪黑地劳作,却依然难以维持生计,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所有制的不合理。

 

剧中还呈现了穷人有钱赌博的荒诞情节,这完全脱离了历史实际。根据1935年山东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时物物交换占比超70%且地主掌握绝对定价权,贫困农民连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怎么可能有闲钱去赌博? 这种描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更是对贫困农民的二次伤害。

 

至于主人公封大脚家,自己有18亩地,不算贫农,算是中农了,只是他爹一直想凑够20亩地,所以有过租地的念头。是剧中主角,所以他家人都显得勤劳节俭,有仁有义。

 

三、歪曲农会运动的歪曲、否定革命历史

 

《生万物》对农会运动的描绘尤其值得警惕。剧中呈现的农会不是组织农民争取权益的革命组织,而是成了一个瞎折腾的机构。剧中农会不是因为被当权者镇压而解散,而是因为不得人心,这种叙事,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

 

历史上,农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1920年代组织了数百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斗争。农会运动遭到了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无数农会干部和会员为此牺牲生命。

 

剧中将农会成员描绘成在县城农协干了几天就回村里瞎折腾的愣头青,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更是对革命先烈的侮辱。真实历史中,农会干部多是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的积极分子,他们带领农民开展了一系列争取权益的斗争,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抗战叙事的偏见

 

《生万物》在抗战叙事上也存在严重偏见。剧中暗示穷人家的男丁躲在村里过活,只有富家子弟(费文典和宁可金,还有药材铺掌柜常春)才奔赴抗日战场,并担任领导工作,这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真实情况是,广大贫苦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主力军。

 

抗日战争时期,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们有的直接参军上前线,有的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有的参与支援前线的工作。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才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剧中这种富人抗战、穷人躲难的叙事,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无数为抗日战争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贫苦农民及其后代的不尊重。它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正是因为土地革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爱国热情,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五、女性角色的扭曲

 

《生万物》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存在严重问题。剧中佃户女儿银子不是被地主霸占,而是主动投怀送抱,甚至出现睡一次要五块大洋的情节,最后变成了黄世仁和喜儿恩恩爱爱过日子。这种叙事完全美化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关系,特别是对农村女性的性压迫。

 

在旧社会,农村女性遭受着双重压迫——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地主阶级经常利用其特权地位欺压农村女性,许多贫苦女性被迫成为地主的妾室或佣人,完全没有自主权。剧中描绘的银子拿捏地主的情节,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几乎不可能发生。正如一位网友指出:在那个年代,佃户女儿的命还没有一头牛值钱,这种买进来生儿子的女人,敢给东家白眼,立刻就会被打死发卖。

 

这种对历史中女性处境的美化和浪漫化处理,实质上是掩盖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否定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真实历史中,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才使广大农村女性摆脱了封建枷锁,获得了基本人权和尊严。

 

六、创作导向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生万物》的创作导向反映了当前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种危险倾向——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倾向表现为:打着艺术创作的旗号,任意篡改历史事实。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它误导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识,使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旧社会的黑暗和革命必要性。其次,它削弱了人们对历史教训的记取,可能导致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最重要的是,它否定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如果真像剧中所演的,当年,我们为什么翻身闹革命?岂不是否定了革命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盛世之中,无法理解饿死人是什么概念,难以想象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日子。这种历史记忆的断层,使得一些文艺作品能够趁机篡改历史,美化剥削阶级,丑化劳动人民。

 

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本来面目。文艺创作可以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但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真实,不能任意篡改历史基本面。特别是对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真实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旧社会的苦难不容淡化,土地革命的正当性不容否定。如果我们允许文艺作品任意美化剥削阶级,丑化劳动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今天社会的合法性基础也会受到侵蚀。

 

不能忘了来时路。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是地主布施几包米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铭记真实的历史,传承革命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对得起先烈,对得起后代。

 

作者:大脚;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