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一首抗大校歌为何唱了80多年?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河北党史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15 13:08:0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一所特殊的窑洞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孕育了无数热血军魂。河北党史微信公众号转发此文,带您走进抗大,感受那份勇敢、坚定、沉着的精神力量如何在80年后依然激荡人心。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陈列的学员毕业证(记者/摄)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几张用薄薄宣纸制作的抗大毕业证书。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提前结束学业,奔赴抗日前线。临行之际,毛泽东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挥毫题词,写下沉甸甸的嘱托:“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怀揣着这张薄如蝉翼却又重逾千钧的毕业证书,抗大学员们义无反顾地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如此描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1月,斯诺笔下的这所“窑洞大学”跟随党中央进驻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教室还原 摄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没有校舍,学员们自己挖窑洞;没有桌椅,他们席地而坐以膝盖当桌子。为填饱肚子,学员们经常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稀粥充饥。

 

 

抗大总校校门 摄于1937年(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向延安:信仰之路的荆棘与荣光

 

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住海内外青年们奔赴延安寻找救国真理的脚步。“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诗人何其芳描绘了当时的真实场景。

 

毛泽东曾说,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这就是最好的考试。

 

 

学员们正在上课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文伟分析指出,当时的青年们是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奔赴延安的。这条道路充满凶险,国民党设置重重关卡阻挠,坐牢、殴打是家常便饭。但“只要心里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19377月到19396月,延安就接纳了3万多名青年学生,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其中,抗大第四期学员激增到5500多人,是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一期。浙江金华小伙雷烨正是此时跋山涉水进入抗大,其外甥女项碧英讲述,目睹家乡沦陷在即,雷烨抱着“有国才有家”的决心毅然北上。

 

那一时期的抗大办学,是举全党全军之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经常亲自授课。在这里,毛泽东讲授过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学员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政治理论和军事战术知识,只为早日学成,奔赴前线杀敌。

 

 

抗大学员正在进行刺杀训练(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19389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刊登了雷烨的通讯稿

 

雷烨记录下了自己毕业时的情景:“在这毕业礼场上,也就是战斗前的‘誓师’,四千条喉咙合唱出他们的毕业歌,是时候了,同志们,该我们走上前线,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

 

 

抗大学员奔赴前线(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抗大学员张优也表达当时奔赴前线时视死如归的决心:“我能怕死吗?你要不要国了?要不要这个家了?日本人残暴你难道没有看见吗?要向他低头,不向他低头,刺刀就过来了。你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吗?”

 

背包大学:战火淬炼的移动课堂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奉命转移到敌后办学,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分校。自此,西北、华北、华中,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校歌。学员们在战斗中学习战斗。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讲解员雷明娟介绍,抗大也被称作“背包大学”,抗大学员“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在行军过程当中,学员的背包后面会挂有一个写字板,用来供后面的学员去写字、认字、练字,甚至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等。

 

 

敌后战场也成为了他们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课堂。抗大学员吴梅回忆:他们经常与“扫荡”的日寇“藏猫猫”,敌情缓和就继续上课,敌情紧急则立刻转移。

 

19411129日晚,抗大一分校、八路军第115师后勤机关等数千人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大青山一带,遭遇日伪军包围。此时的抗大一分校弹药严重不足。

 

危急时刻,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校长周纯全的带领下,抢占有利地形,以微弱的兵力和火力,成功掩护数千名没有战斗力的机关人员突围。

 

大青山突围战,打得异常惨烈。面对凶残的敌人,抗大学员没有一人退缩。子弹打光了,用刺刀、石块、枪托甚至拳头与敌人血拼;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继续往前冲,鲜血染红了山路。

 

至抗战结束,抗大培养了10多万抗日军政干部。他们以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血性,令敌胆寒,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薪火相传:强军路上的精神坐标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学员们正在重温校歌

 

抗大校歌穿越烽火,传唱至今。今天,许多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都与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有直接历史渊源。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从抗大二分校走来,重温校歌是每一位学员的必修课。

 

每一次回望历史,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教授王顺风介绍,学院挖掘了“四线十五点”的现场教学模式,包括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的东线(正定)、探寻制胜密码、建功强军事业的西线(西柏坡)、学习英雄129、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南线(129师纪念馆)和寻根晋察冀、战争保打赢的北线(晋察冀边区)。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教授王顺风介绍现场教学点

 

八十多年后,身穿军装的青年们接过了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接力棒,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学员胡锦盛提到,学院组织的红色经典战役兵棋推演竞赛,让他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领悟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意志、智慧和作风。学员邓强表示,通过日复一日地学习,他们将从合格学员成长为能打仗、打胜仗的骨干,在伟大抗战精神引领下,始终在强军路上保持冲锋姿态。

 

又是一年毕业季。从“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誓言到“能打仗、打胜仗”的担当,那份为家国赴汤蹈火的热血与赤诚,在一代代军人心中赓续传承。

 

(来源:“红星陕闪”微信公众号;转自河北党史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一首抗大校歌为何唱了80多年?

    2025-09-15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