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中国能发明“纸”的原因:现代考证揭开演化链,中国历史果然可信
点击:  作者:百家杂谈    来源:百家杂谈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22 11:56:20

 

 1957年,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上,工人发现一个西汉陶罐,从中发现了一些类纸的东西,后被命名为“灞桥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放马滩地区,考古发现西汉早期墓葬,从中发现绘有地图的麻纸,后被命名为“放马滩纸”,详见下图。除了放马滩纸之外,甘肃地区还发现肩水金关纸、马圈湾纸(敦煌残页)、金关纸、敦煌纸,都是“蔡侯纸”之前的遗物。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研究指出何谓纸:首先是植物纤维,其次是一根根分散的纤维被分散和提纯、再交织组合起来,第三表面平整且具有实用性。根据这一标准,潘吉星得出蔡伦前中国就有纸的结论。同时可见,莎草纸不是,应为莎草席

 

我们都知道,“纸”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极其重大,这是基础性的重大发明,至少可比十个诺贝尔奖。问题是:为何西方没有发明造纸术,偏偏中国将之发明出来,背后原因何在?其实,任何重大发明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都有庞大的技术铺垫,中国能发明“造纸术”,这是因为水到渠成。

 

 

首先,丝织业中的漂絮法

 

对于“纸”,中国人并不是刻意去发明的,而是制造丝绵的“副产品”。

 

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已掌握养蚕、缫丝织绢,但其中的次茧(比如恶茧、病茧、废茧、破茧等)无法缫丝,往往只能将之浪费。缫丝法比较简单,就是把良茧置于沸水中泡散,再进行抽丝,但这种方法无法用于次茧,因为次茧丝质粗糙、结块成絮,需进一步加工才能用于纺织。

 

 

春秋之后,因为中国发明了铸铁,使得铁器更为普及,生产力飞跃的结果是耕地增加、人口暴增等,进而导致战国时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在这一基础上,社会布料的整体需求必然随之增长,所以古人探索出了处理次茧的新方法,这就是漂絮法

 

所谓“漂絮法”,就是用水煮熟次茧,脱除胶质,手工将把茧剥开加以洗净,然后放到浸没在水中的篾席上,用棒反复捶打,直到茧衣被捣碎,彼此连成一片取出,这叫做漂絮法。汉代《汜胜之书》提及“蚕连,以流水击之,乃解”,是说使用水力捶打漂洗,解决结块,让其变成蓬松的丝绵。

 

 

漂絮之絮,《说文解字》记载:絮,敝绵也。所谓敝绵,即蚕茧煮沸后产生的丝絮。当时中国没有棉花,但后来的棉花犹如结块的绵絮,故而后世树上之棉花被称为

 

漂絮之后,直接得到的是丝绵,但还有一种“副产品”,就是在篾席上会残留一层纤维薄片,一种类似于纸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丝帛是一种昂贵的书写载体,漂絮法的副产品作为书写载体显然要优于丝帛,价格却低于丝帛,下图为马王堆帛书。或许,因此漂絮法的副产品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慢慢开始专门生产这种产品。

 

 

其次,两大技术结合成纸

 

漂絮法的副产品,让人们看到了一片“新大陆”,于是就面临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将之专门造出来?

 

谈到这里,有人或许不相信古人会因为副产品而萌生专业生产的想法,笔者提供一个考古事实,即烧砖的形成。早期古人发现烧陶的副产品——红烧土块坚硬防水,所以将之嵌入墙体,后来相对批量的烧制依然不规则的土块,屈家岭时有专门砖窑烧制相对规则的土块,到5000多年时出现规整烧砖,西方与中国不同是直接出现烧砖。因此,在百花齐放的战国时代,漂絮法的副产品受到重视并不稀奇。

 

 

想要造出纸,上述漂絮法显然是至关重要的技术积累,除此之外还有沤麻法这一项技术,两者结合奠定造纸术的技术基础。

 

其一,从造纸术的技术中,不难看到漂絮法的技术身影,比如舂捣、打浆、抄造等。其实,“纸”是漂絮法的副产品,最终造纸自然离不开漂絮法。

 

其二,飘絮法的材料是蚕茧,与后来纸的材料不一样,因此技术转换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造纸的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呢?对此,战国时期植物纤维脱胶技术——“沤麻法”很成熟,这是制作麻衣的重要步骤。于是,沤麻法就解决了造纸术中的原料处理问题。

 

 

尤其战国时代,因为生产力进步导致人口暴增和大规模战争等原因,对各种布料需求越来越大,客观上促进了麻衣制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然也会促进丝织业的发展。

 

两者技术结合,就奠定了造纸术的技术基础。东汉之后,蔡伦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改进,让造纸技术更上了一层楼。唐朝之后,造纸术传到阿拉伯,最终传到欧洲、传遍世界。相反,西方没有铸铁技术和由此导致的生产力飞跃,也没有这样的纺织基础,自然发明不了造纸术。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谈:

 

首先,漂絮法的出现,需要相应较为大型的蒸煮陶器和砍柴的铁器,春秋铸铁技术的出现,导致生产力飞跃,就为之提供了生产力基础;同时,沤麻法的出现,其中一个推动是战国时期穿衣需求暴增。也就是说,真实历史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没有无缘无故的历史。

 

其次,漂絮法与沤麻法只是技术基础,需要相应的转换才能变成造纸术,因此就需要探索。而从蔡伦前的秦汉纸来说,显然存在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背后就展现了技术探索历程。可见,中国历史符合科学认知规律,的确真实可信。

 

来源:百家杂谈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