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毛主席重磅揭示:历史,从来都不是帝王将相说了算!
点击:  作者:子珩墨    来源:子墨听风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18 10:22:26

 

 

是谁创造了历史?

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进程,是由谁推动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还是隐藏在时代帷幕后面,那些不被歌颂的无名劳动者?

历史唯物主义给出了最清醒的回答: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基础上的科学论断。正如毛泽东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高度凝练,也是任何真正关心社会进步者,必须始终铭记的根本立场。

 

唯物史观的原点: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谁是生产力的承担者?谁在生产一砖一瓦、一衣一食?毫无疑问,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变迁的起点。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每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后,都是人民与其所处生产关系之间深层矛盾的积累与爆发。

这就是唯物史观的根本逻辑:

不是某个“伟人”创造了历史,而是亿万个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

正因为如此,列宁才强调:只有人民自己才能解放自己。人民不是舞台上的看客,而是舞台本身的建构者,是推动社会剧变的内在力量。

 

毛泽东思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将之从理论高地带入中国的革命实践之中。

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是这种对群众主体性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中国革命跳出精英政治的桎梏,真正成为一场人民群众自己的战争

试想:没有土地革命中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意志,哪有旧制度的根本动摇?没有抗战时期亿万军民的浴血奋战,哪有民族的解放希望?更没有解放战争中小推车推出的淮海胜利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袖只是他们意志的表达者。

毛泽东时代,群众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革命动员中,更落实在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庆油田、大寨农业、两弹一星、修渠开荒、上山下乡……每一项伟业的背后,都是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力量。

 

劳动是历史的雕刻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创造

人民群众之所以能成为历史的主人,不仅因为他们在物质上建设了世界,还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创造了文明。

所有伟大的艺术、科技、哲学成果,归根结底都发源于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与生活智慧。

劳动不仅建构了社会的物质基础,也塑造了人类的精神图景。许多看似高深的发明,其实源于最质朴的生活需求;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其实来自对底层现实的深切体察。

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中被反复强调的另一层意义:精神的创造,也根植于物质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土壤,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空中楼阁。

 

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党和国家的根本工作方法也必须尊重人民、依靠人民。

毛泽东总结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这是唯物史观在社会治理和组织方式上的直接体现

这意味着:

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来源于群众的真实需求;

一切发展方向都必须回应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切实践成果都必须回馈于群众的生活改善。

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只要真正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反之,若把人民当成被动接受者,那历史的车轮终将陷入泥潭。

 

新时代的启示:发展依然要靠人民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新时代的手中,历史主体的角色却未曾改变。

无论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研发工程师,还是奔波在产业链上的工人农民,抑或是服务社会的普通职员与教师医护……都是社会大厦不可或缺的砖石。

新时代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唯物史观的回归和升华。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掌声的舞台,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的改善和尊严的提升

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是某种美化的修辞,而应成为所有制度设计与社会运行的逻辑起点。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写进人类社会演进规律中的真理。

在任何时代,只有真正把人民当主人,把群众当力量,把劳动者当创造者,社会才能稳步前进,文明才能持续发展。

正如马列毛理论所认为:

“社会的进步,不是由掌权者的智慧决定,而是由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实践决定。”

因此,信仰群众、走进群众、依靠群众,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未来的钥匙。

 

文:子珩墨;来源:子墨听风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