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习五一:“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
点击:  作者:习五一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10-19 08:43:54

 

1.jpg
汉语词汇的流变史,本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清真”一词的双重身份,非但不是矛盾,反而成为中华文明包容力的见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需要尊重现有文化现实,也应当有勇气追溯本真,让古老的语言重新绽放多元的光芒。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回溯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份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平衡。

近日,关于“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的讨论,在学术与文化界悄然兴起。这一议题触及语言流变、宗教适应性与文化记忆的多重维度。然而,所谓“回归”,并非意在挑起语义争夺或身份对立,而是呼唤一场对汉语词汇本真性的深度追溯,一次文明对话基础上的文化共生实践。

“清真”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本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魏晋时人以“清真”赞士人之清心寡欲,李白以“垂衣贵清真”喻政治清明,宋元道观亦以“清真”为名。此间的“清”与“真”,凝聚道家对自然本真、心境澄明的追求,是一种哲学境界与生命态度的昭示。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不仅是道教的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体现。

然而历史的转折出现在明清。伊斯兰学者借用“清真”一词,以“清”指真主超然无染,“真”表独一与真实,使其成功融入中国语境,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专有符号。这一文化适应现象,既反映伊斯兰教本土化的智慧,也展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包容。从此,“清真”与伊斯兰教的关联日益固化,而其道家渊源则渐趋隐没。

清真一词能否“回归道教”?真正的出路在于“共生”而非“替代”,是“对话”而非“对抗”。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有权利也有责任重彰“清真”的古典意涵。

可行的路径在于学术重构与符号创新。道教界可系统整理经典中“清真”的哲学内涵,通过学术著作、文化讲座与艺术展陈,向公众普及其本真意义;同时,在道观命名、修行术语中使用“清真”,唤醒其作为精神境界的古老记忆。而在此过程中,与伊斯兰教群体开展对话,共同探讨这一词汇的双重遗产,将有助于消解误解,形成文化互鉴。

归根结底,汉语词汇的流变史,本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清真”一词的双重身份,非但不是矛盾,反而成为中华文明包容力的见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需要尊重现有文化现实,也应当有勇气追溯本真,让古老的语言重新绽放多元的光芒。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回溯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份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平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