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三农建设 > 阅读信息
陆章流:刍议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严重及其预防措施
点击:  作者:陆章流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4-24 15:35:58

 

 

摘要: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就是增产粮食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不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统计数据,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较为严重,原因是人们对粮食产后的贮存保管认识不到位,缺少科学贮存粮食的知识,以及仓储基础条件差等造成。本文对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建议,把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当作一季农业生产来抓。

 

一直以来,人们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防治比较重视,及时主动用药防治病虫害和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为夺取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不懈的努力。然而,对粮食生产之后却疏于管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很值得人们的深思。减少损失和浪费就是直接产生正增产,因为减少产后粮食损失和浪费的比较效益大于产中增产粮食,也就是说减少损失多少就是收益多少,而要在生产过程中增产粮食需要施用化肥、农药、劳务等人力物力,还耗费一定的土地和水资源等,减少同一单位损失比增产同一单位数量的成本要低得多。据资料报导,中国每年粮食损失和浪费在250~350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5%左右,折合经济损失2000——3000亿元,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数量极为惊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进行,耕地面积的进一步缩减,如若粮食产后贮存损失与食用浪费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将成为加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可忽视因素,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否则,将演变成社会问题。

 

1.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的现状令人甚忧

 

本文所指的粮食产后损失是指在产后因收晒、贮存、运输、加工过程中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粮食浪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浪费。

 

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着一个后续技术管理不到位的严重问题,较重视产中的技术管理,而忽略产后的“最后一公里”技术管理。粮食作为日常口粮食用,产后要经过储存备用,保证一年四季不能间断的口粮和食品加工原料的正常供应,还要长期储备一定数量的防灾用粮。可见,粮食贮存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说比粮食生产还要重要。我们目前的粮食储存有国家、粮食企业、农户等三大体系,其中以农户分散储存为主体,占全国每年粮食产量的50%以上。然而,农户储存粮食意识淡薄,仓储条件简陋,科学储粮技术推广不到位,造成粮食品质下降严重,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8%,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kg

 

仓储简陋是粮食贮存损失的主要根源。目前大多数农村都建起高大的水泥楼房或平房,但很少有人建有专用的粮食贮备仓库,有的用是用编织袋装贮集中堆放在墙角上;甚至有的干脆就集中散堆在房屋的水泥地板上。过去粮食不够吃,人们对粮食较为珍惜,即使是住地板瓦房,什么家具都没有,但家家户户都要备有一个结实的木柜贮备粮食,还养有家猫防范;现在房屋变成钢筋水泥楼房更牢固宽敞了,温饱问题也解决了,正向小康生活迈进,人们却对粮食消费和贮存麻痹大意起来,木柜已落后不宜放在家里了,也很少有人养家猫防鼠。正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作者曾对平果县榜圩镇长紫塘村塘巴屯进行抽样调查,全屯128户,有116户住楼房,以种水稻为主,除口粮外,家家户户都有余粮贮存,最多的一年要贮存2500kg粮食,最少的也在500kg以上,但没有一户建有专用粮仓,存量少的用铁皮桶贮存,多的则装袋堆放在墙角里。没有一点防护设施,任凭潮湿空气侵染、还有老鼠虫蚀、禽畜践踏等,损失严重。

 

农户不掌握储粮管理技术。长期以来,农技部门只负责粮食生产种植管理技术的培训指导,粮食产后的贮存管理技术则归粮食部门了,而粮食部门的粮食贮存管理技术重点是面对内部指导,很少面向广大农户宣传培训,造成了农户粮食产后贮存管理技术“最后一公里”的空白,或者说是疏忽。农户普遍缺乏诸如仓储通风、防潮的设计建设,以及防鼠、防虫蚀、施药等技术知识。这需要政府协调有关技术部门的协作,加强对农户进行粮食产后的贮存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以减少粮食产后不应有的损失。

 

此外,粮食浪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转变粮食消费的社会观念,任何时候都要提倡人人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形成全社会爱惜粮食的风气。粮食消费环节浪费主要在学校饭堂、酒楼、公费吃喝、家庭无计划任意用粮等。

 

2.粮食损失和浪费的主要途径和环节分析

 

粮食收晒及贮存过程管理不当是粮食产后最容易损失的环节。粮食收获后一般要贮存半年时间以上作为日常消费,贮备粮贮存的时间更长。在贮存过程中由于贮存管理技术滞后造成的损失很大,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其次,学校饭堂和宾馆是粮食浪费的大户,家庭消费不做计划也是浪费的一大源头。

 

2.1  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的路径

 

粮食产后从收获到上餐桌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损失和浪费的问题,其中以下几个因素是造成损失和浪费的主要原因。

 

2.1.1  收晒损失 首先,收割时的损失。目前许多农村地区收割稻谷时,仍然是一半人工一半机器,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村的田地都没有集中连片,东一块西一块,又缺乏机械收割条件,大多是采用人工收割,为图方便大都就地取材在田间地头脱粒,造成部分谷粒散落到地缝沟渠,难以捡拾而造成损失,丢失粮食较普遍;平原地区虽然实现机械收割,但因水稻收割机的脱粒效率不高,丢失粮食的现象也较普遍,等等。

 

其次,受天气影响大。每年粮食夏收的时候正是雨水季风季节,对粮食收晒和质量影响很大。而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一进入成熟期,其收获期比较短,一般只有56天。一旦遇上连续阴雨天气,成熟了的粮食作物若拖延不收,在田地里容易被风雨吹倒,这时温度又高,成熟的谷子极易发芽霉烂。收晒时,目前农村大多是用水泥地板堆放收回粮食,在雨季水泥地板容易回潮,谷堆易发热发霉变质。

 

2.1.2  质量损失  粮食贮存,湿度和温度最为关键。贮存粮食对谷物本身的湿度要求较要求高,湿度大的容易发芽发霉,特别是干度不够含水分高的稻谷也容易滋生害虫为害,不耐久藏。如,贮存稻谷对水分含量和杂技的要求一般是含水量在13——14%,杂质如稻叶、秕粒、受病虫害粒少,可贮存时间越长,否则越短。但农户贮粮没有能按标准要求晾晒,都是以直观的方法确定稻谷的干度,有的用嘴巴嚼米粒确定干度,或是用脚跟碾压谷子脱皮即定为干度,晾晒的干度不符合标准,因而贮存期易发热霉,入库后极易发芽发霉变质。同时,稻谷不耐高温,夏收的稻谷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陈化,在烈日下水泥板上暴晒,或是高温暴晒后骤然降温的,谷粒容易出现“爆腰”,品质下降。

 

2.1.3  贮存损失  仓储设备简陋是造成粮食贮存损失的主要途径,不但受老鼠、害虫侵食严重,而且谷粒也易随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发热发霉变质。仓储的管理疏忽也是造成粮食贮存损失的另一途径,其中主要是忽视贮存期的防霉变、防虫蚀等管理技术。有的粮食归仓后就万事大吉,过程没有翻晒检查防虫,到取出食用时粮食已被虫害而损失。

 

2.1.4  鼠害虫蚀严重  老鼠历来是粮食的最大害虫,农村近山近水,到处是沟沟洞洞,坑坑坎坎,是老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要尽量铲除老鼠的活动场所,减少害,而且要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意识,依靠科学技术灭鼠,降低老鼠的为害。

 

贮存期虫害发生轻重与入藏谷粒的干度(水分含量)和气候条件有关,水分含量多,空气温度大的容易发生为害,反之则少。

 

2.1.5  加工损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粮食倾向于精加工,作为主食的大米也要经过精加工,使米粒在肉眼上看很光亮,有的熏蒸加香,加工成所谓的“精香米”,联闻起来也有香味,吃起来也上口,但饭的质量却大大地打折扣了。有的不良商家以低价购买陈粮或霉变了的稻谷进行精加工,经过多次碾磨、抛光、打腊、熏香等程序层层包装,使米粒色泽看起来很光亮,闻起来飘香,然后标为优质米上市高价销售,以次充好,坑蒙消费者。因为稻谷的微量营养成分主要贮存在米粒外颖(谷壳)内的果皮、种皮和糊粉层里,米粒中心大部分是淀粉组织,一般碾去外颖就是俗称的糙米,糙米再加工就会使果皮、种皮和糊粉层脱落形成“精米”,殊不知,那样做不但使重量减少,而且米粒营养跟随损失很大。过去我们吃的米粉全是糙米加工成的,汤水比较糊,口感有点松软;现在的米粉大多是用精米加工而成,汤水很清,口感虽好,但营养质量相差很大。

 

2.2  粮食消费浪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才解决了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吃饱吃好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却渐渐被淡忘了,粮食消费环节浪费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食用浪费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骄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没有经历饥饿年代的考验,生活出手阔绰、不注意小节,浪费粮食很普遍,打饭时随意买,见不合口味就倒掉,浪费严重。其次是酒楼,服务员往往诱导客人多消费,多多益善。有的客户为了面子问题,在请亲友吃饭时表现财大气粗,以多消费为荣,结果剩余很多,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再次是公费吃喝,浪费触目惊心。

 

2.2.2  管理浪费  一是集体大饭堂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集体大饭堂一般都是大批量采购食物,而贮存保鲜条件跟不上,造成食物腐烂变质,还不上桌就丢掉,浪费很大。甚至有的为了减少成本开支,把变质了的食物再加工销售给消费者。二是家庭无计划消费。有的家庭为了图方便,一到超市采购就一次性购买很多的食品拿回存放到冰箱里备用,因时间久和保鲜度差,容易变质发霉而浪费。

 

3.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的措施

 

粮食产后的损失和浪费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要从主客上努力尽量减少损失和反对浪费。当前要解决粮食贮存损失的问题有许多,但笔者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备的粮食仓储条件和缺少粮食贮存管理技术两个主要问题。因此在加大粮食仓储设备建设的同时,改变管理理念,实现从忽视粮食产后管理转变为重视粮食后续管理,从田间收割时起就抓好收晒贮存管理工作,保证质量,颗粒归仓。把粮食产后贮存的仓储基础设施建设、贮存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和宣传提倡勤俭节约教育等工作当作一季农业生产来抓。

 

3.1  粮食成熟后要及时抢收抢晒,防止谷粒发芽发霉变质

 

如收获期遇上雨天,要集中人力物力(机械)抓紧下雨间歇期抢收脱粒、整晒,收后切忌装袋或成堆堆放,应及时把稻谷在避雨房内干燥地板上摊薄凉晒,开窗通风,必要时用电风扇吹风,把谷粒的表层湿度吹干,放晴时拿出室外晒干。晒粮食必须要达到干度要求,要过筛或风选清除秕粒、杂物干净才能入仓。晒过度碾谷时米粒容易破碎,晒不干或含有叶片杂质的贮存时容易发霉变持。

 

随着物质力量的雄厚(不敢说是技术进步),目前有人推广机械加温烘干,这对保证粮食的品质有待进一步的商榷。实践证明,加温烘干的粮食米粒质地疏松,煮出的米饭极易发水回潮,品质变味,口感差。笔者认为,在连续阴雨天的万般无奈情况下,才采用不是办法的办法机械烘干。尽量在自然条件下晾晒风干,争取在太阳出来时抢晒粮食,以保证粮食的质量,减少不应有的损失。过去虽然少有水泥地板,即使有人们也不把粮食晒到地板上,而是选用竹席晒。现在大都是选择水泥地板晒,有的甚至到柏油路边上晒粮食,这是不提倡的,因为在烈日下柏油路会蒸腾剌鼻的有毒气体,肝熏进谷里,品质变差。

 

3.2  加强仓储基础设需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国家扶植农户进行旧房改造建设时机,指导农户建设专用的粮食仓储设施,并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按农户人口人均有2m3以上的仓储设施标准建设,使仓储条件达到防鼠、通风、防潮的标准。在当前农户对粮食贮存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单靠农户力量自主建设标准的粮仓难以铺开,要指导广大农民加强粮食仓储标准化建设,亟需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以及技术的培训。

 

3.3  注重贮存期的检查管理,防止粮食霉烂变质

 

粮食入仓封存后,要根据天气预报定期翻仓检查,进行通风、降温、除湿。新贮存的稻谷呼吸旺盛,粮仓内温度升高,会散发水蒸汽,致使粮堆外层水分增加,容易发霉或虫蚀,前期要根据天气变化定期检查,及时打开仓门通风,降温降湿。进入秋季,温度降低,粮仓内外温差大,粮堆表层会结一层薄露,更应加强通风,必要时进行翻仓,散发粮仓内的温热,有条件的采用机械通风。进入冬季,要充分利用冬天寒冷空气不带水分的有利时机进行开仓降温降湿,能使粮仓保持在10℃以下,谷粒水分保持在安全标准内粮食贮存最安全。开春以后温度逐渐升高,这时谷粒呼吸已减弱,应采用密封仓盖,减少外部空气湿度渗透粮堆,以安全渡过高温高湿的春夏两季。

 

3.4  加强灭鼠防虫活动,保护粮食安全贮存

 

目前农户大多是分散自行灭鼠,投入费用高,没有做到统一灭鼠,又不掌握高效的灭鼠技术,防鼠效果低。要结合当前开展的建设城乡美丽环境卫生清洁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活动范围,并统一集中投毒灭鼠,把粮食鼠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粮食贮存期间容易受多种害虫为害,喷农药容易影响食用安全,一般采用摊晒驱虫或者低毒生物农药熏蒸,不能用剧毒农药直接喷洒到谷物上,以免食用中毒。

 

3.5  减少加工,避免质和量的损失

 

一般食用大米经过普通碾米机碾过一次就可食用,这样的“糙米”比经多次碾磨或加工打蜡的所谓“精米”营养成分要高许多。煮饭时洗米也不宜用力搓洗,用清水冲走剩余的米糠及杂物即可。因为大米的一大部分营养是贮存在大米表层的糊粉层,如果用力冲洗,营养会随糊粉层流失。

 

3.6  反对浪费粮食

 

粮食浪费主要表现在集体饭堂、酒楼和家庭厨房上。一是杜绝公款的消费浪费,自从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后公款吃喝得到有效遏制,今后除从党纪规定外,还要从法律、财政预算、审计、监督等环节上立法,杜绝公款吃喝,使之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校园、餐馆、单位食堂开展节约粮食教育,推行“光盘”行动进餐厅、进饭堂,做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扭转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我做起,养成珍惜粮食、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性。三是提倡家庭合理消费粮食,不搞铺张浪费,有计划定数量合理消费粮食。

 

当前我国正迈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致富起来了,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是人之常情,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要形成全民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人人爱惜粮食的良好社会风气。

 

借用乔家大院一副对联作结语: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已。

 

作者简介:

陆章流,笔名章彰,男,壮族,籍贯平果榜圩,1960年出生,大学文化,百色市作协会员。自由撰稿人。写过新闻通讯、调研报告、讲话稿、叙事散文、随笔、杂谈和农业科普及专业论文等类型文稿,散见于一些省市报刊和公众号,多年获得各级报刊(社)奖励。主要有《那年,五七中学搬出深山》《千古一师毛泽东》《P县炭疽病风波》《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露天电影》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记忆》《常有岁月可回头》、新闻报道集《业余,我坚持报道平果数十年》、专业著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初探》(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原稿集)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