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这是一个多年来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在大陆几乎全部拍成了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如《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长沙保卫战》《中国远征军》《最后一战》等等,让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家喻户晓,在不少国人心中甚至获得了比敌后战场更高的评价。2014年9月3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文,以最早抗战、组织抗战、领导抗战、艰苦抗战、胜利抗战即“五个抗战”,如拨云见日,从五个维度雄辩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效果非常好。下面,笔者试从三条线谈谈如何把握好正面战场的评价尺度。
一是顶线:从敌后战场主动抗战与正面战场被动抗战,看清正面战场的顶线。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即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发布《对日战争宣言》;而国民党中央政府直到珍珠港事件美英对日正式宣战后,于1941年12月9日,即九一八事件后十年,才正式对日宣战,可见其内心的正气不足与极度怯懦。事出异常必有妖。果然,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在对高级将领的演讲中吐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也就是说,从1925年开始,蒋介石就颠倒黑白,认定共产党是其死敌,那怕是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即便进行了22次大会战,日寇也不是蒋介石国民党眼中的敌人。可见,正面战场的领导蒋介石的抗战,完全是在西安事变共产党逼蒋抗日政策与国内抗日形势高涨形势下的被迫之举。为什么蒋介石置日寇企图灭亡中国不共戴天之仇不顾,吃了秤砣铁了心似地仇共反共呢?“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一语透露了其顽固反共、做贼心虚、利令智昏的反动派原形。相反,抗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并没有因为只有区区几万八路军与新四军就躲在后方,而是主动开赴敌后战场,敢于在最凶残的日寇眼皮子底下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主动抗战,还是被动抗战,两者有云泥之别。所以,我们要透过正面战场国民党广大爱国将士22次大会战这个现象,看到背后的领导者蒋介石被动抗战这个本质与顶线。
二是底线:从蒋介石被动抗战与汪精卫叛国投敌,看到正面战场的底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但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动用了190万军队,制造摩擦约2500余次,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度面临危机。蒋介石与汪精卫沆瀣一气反共,但是,这俩人在抗战态度上还是有质的不同。汪精卫被敌强我弱的抗日战争形势所吓倒,看不到日寇侵华战争的反动性,看不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既无明事大智,也无民族大义,甘当秦桧,主动投敌,遗臭万年。蒋介石抗战虽然是被动的,但是无论无何,他绝不愿当秦桧,虽然抗战中途有反共行径,但还是守住了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这个底线。
三是中线:从蒋介石被动抗战与国民党将士们英勇抗战,把握正面战场的中线。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广大爱国将领纷纷投入抗战洪流,从淞沪会战到湘西会战,正面战场进行了22次惊天动地的大会战,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万余次,歼敌98万,自己也付出了伤亡322万多人的巨大牺牲,涌现出了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正面战场在粉碎日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支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巨大的历史功勋,主要归功于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将士与海内外中华儿女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不懈支持,而绝不能全部归功于被动抗战的蒋介石委员长。事实上,从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到铁血昆仑关等重大会战,都是薛岳、杜聿明等爱国将士主动请战后蒋介石不得不同意进行的,因为他不抗战,就是不可能当全国人民的抗战领袖。所以,正面战场是蒋介石被动抗战与广大爱国将士英勇抗战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力的结果,这就是中线。
(作者:侯富儒,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