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朱亚夫:方便面为其首创 一字值五百多万的伊秉绶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8-11 13:43:17

 

 伊秉绶《自画像》

 

古代有一字千金之说,可现在这是小儿科了,有人的书法一字竟值五百多万。近年北京保利在翰不虚动”——中国古代书法专场中, 清代书法家伊秉绶44.5×130.5cm的四字斋号遂性草堂2300万成交, 创斋号作品拍卖最高纪录。另一件伊秉绶四字斋号昨叶书堂2012.5万成交 ,也就是说,一字值五百多万,一字可抵一套房,四字可值一幢别墅。

 

伊秉绶的四字斋号遂性草堂为什么价值如此之高?这当然 是有原由的。

 

 

遂性草堂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称伊汀州。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伊秉绶幼秉庭训,师从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迁为扬州知府。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著有《留春草堂集》、《攻其集》等,有文章太守之称。值得一提的是,伊秉绶因病去世时,扬州数万市民泣泪相送,还将伊秉绶与原来祭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禛的三贤祠并祀,改称为四贤祠

 

伊秉绶一生写过许多斋号,其中不少应亲友所请而写,遂性草堂很可能是为自己题写的斋号。遂性,乃顺应本性之意,以此作斋号,亦表其之真性情也。遂性草堂下所书题铭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径行则正,语出《论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何以生存、出入于世?唯正直也。遂性草堂主人以此明志。

 

 

伊秉绶《隶书“花屿读书堂”五字横幅》纸本

 

伊秉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生活尚简厌繁,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晚年致吴贤湘书有:弟计惠州三年,扬州两年。于心为谦。唐仲冕撰伊秉绶《墓志铭》曰:两任知府,掌河库道及盐运使,皆廉政也。惠、扬之民皆曰:伊公,贤太守也。在个人生活上,伊秉绶把清吾心”“行则正当作做人的标尺,将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名其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拒绝声色犬马之娱,厉行勤俭节约之道,深得扬州百姓爱戴。他力持风雅,善待文人,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更成了一段佳话。伊秉绶因从游者众于惠州曾题友多闻斋匾。伊氏父子皆为掌管刑律的刑部出身,儒教经义与官场慎独,是需要时时恪守的底线。故乡亲朋、京城师友、岭南时贤虽为伊府座上宾,但官场陋习却不曾有染。坊间相传惠州伊府面,便为其例。他因好书画,故家中常有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于是伊秉绶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后,觉得味道鲜美,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 ,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众人击掌称妙。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原来盛传世上方便面为日本首创,其实方便面之根还在中华,伊秉绶原是方便面之鼻祖。上海光明邨大酒家在伊面的基础上,佐以青蟹,烧出的青蟹伊面,面黄、蟹青、肉白,色香味俱佳,好像鲤鱼跃过龙门,使伊面大放异彩。凡做生日的顾客,来光明村必点此菜,一旦尝过,无不赞不绝口:味道老赞!青蟹伊面已成为光明邨的招牌子菜。

 

 

伊秉绶书【千章百研之斋】

 

伊秉绶书法擅五体,正、草、行、隶、篆皆能,隶书尤为杰出,与邓石如同为启碑法之门的开山鼻祖。他的隶书,宗汉魏六朝碑版,尤得益于《衡方》《张迁》《礼器》诸碑。其隶书的独特风格,是将颜鲁公的楷书与隶书相融。横平竖直,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在方正中见圆转,舍弃隶书最具特色的蚕头燕尾与波磔的花俏,线条以篆籀笔意,如巨木构屋,大气磅礴,正气浩然。在庄重凛然之中,却时时有出人意表的变化,可谓寓婀娜于刚健之中。其善用浓墨,富金石气,宽博对称,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汉隶名碑优点,形成了严峻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隶书,在伊秉绶笔下,创造了独步古今、脱胎换骨的全新风格。《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梁启超曾说伊秉绶隶书,品在邓石如上,在清一代首屈一指。我发现隶书最宜于书写匾额,书写的斋号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画光洁精到,笔力雄健,高古拙厚,让人有眉眼一亮之感。故而伊秉绶所书的斋号价格扶摇直上,高于常人。其所创的隶书书风,后人评价极高,之后也不乏效之者,如康有为、王福庵,伊立勋、黄苗子等。当下的隶书入展作品中,也不乏以此为基础的作品。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本文原载20258 5日《上海老年报》)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