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联手“反蒋抗日”遭暗杀,二人死前遗书尽显「意难平」|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寻访京津冀②
点击:  作者:雷若彤    来源:天天副刊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18 10:26:41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抗战就在我们身边 寻访京津冀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九十一年前中国共产党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在就义前留下的绝笔,字字句句气贯长虹。他就义的地点,就在如今的北京市东城区炮局胡同。20世纪30年代,炮局胡同的官方名称是北平陆军监狱

 

19341124日,一个寒冷萧瑟的冬日,监狱接国民党中央军令:以吉、任累次逞兵作乱,危害民国,通缉有案。更在津勾结共产党,应即按照《紧急治罪法》将吉、任二犯执行枪决。关押在炮局胡同北平陆军监狱的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任应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吉鸿昌时年39岁,任应岐时年42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青年报》和北京市档案学会联手推出抗战就在我身边系列报道。第二期,我们就和青睐会员们一起,在学会秘书长王兰顺老师的带领下,在一个天气炎热、阳光炙烤的午后,来到了炮局胡同,重访抗日英雄就义之地,缅怀先烈耿耿忠魂。

 

 

吉鸿昌(左)

任应岐(右)

 

19341124日,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任应岐在北平陆军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吉鸿昌时年39岁,任应岐时年42岁。北平陆军监狱就在如今的北京市东城区炮局胡同。这条胡同至今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但肃杀之气已荡然无存,几座残留的炮楼掩映在纵横交错的天线和茂密葱郁的树枝间,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

 

 

现场

炮局胡同如今保存四座基本完好的炮楼

 

如今的炮局胡同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胡同内的小饭馆、小卖部以及闲聊的大爷们,都让人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虽然历史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但崭新的生活早已在这里绽放,人来车往,一片祥和,时不时还有前来旅行游玩的人们鱼贯出入,空气中散发着闲适与安逸。

 

近百年过去,沧海桑田,换了人间,这条胡同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但肃杀之气已荡然无存,几座残留的炮楼掩映在纵横交错的天线和茂密葱郁的树枝间,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

 

从北新桥地铁站出发,一路向东再往北,大约十几分钟的脚程,便可到达炮局胡同北平陆军监狱旧址。绕着炮局胡同走一走,路上依旧可以看到4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炮楼,每座炮楼目测大约有四层楼高,粗细有三四人合围。炮楼由高大的青砖院墙连接,墙顶端分布着铁丝网和高压线,有的炮楼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树藤所覆盖。

 

今天人们所指的炮局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北部,属于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至柏林胡同,南与后永康北巷、后永康一巷、后永康二巷相通,北与炮局头条相通。跟随王兰顺的步伐,快接近胡同东口的时候,有一条向北拐的胡同与其连接,写着炮局头条字样,沿着这里向北走十几步,就能看见胡同左侧围墙连着一个青砖炮楼,这个拐角就是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前来走访的地点。

 

王兰顺边走边介绍起它的由来:清代乾隆时在此地开设炮局,也就是火炮铸造处,这条胡同也因此得名炮局胡同。清代末年,位于炮局胡同的炮厂旧址被改建成关押犯人的监狱,民国时期,这里被称为北平陆军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曾是北京国民党当局囚禁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监狱之一;解放后,监狱由北京市公安局接管。如今,虽然监狱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炮楼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王兰顺讲解道,19492月,炮局集中营被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查封。解放后,炮局胡同里的监狱被南北一分为二,监狱的南半部,由北京市公安局接管,曾为北京市劳改局,后又成为北京市公安局的拘留所。2008年,北京市第三看守所迁至大兴区新址,炮局也就终结了它的特殊历史。

 

走进炮局胡同,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时空。每一座炮楼上的斑驳,每一块高墙上的青砖,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王兰顺介绍炮楼历史

 

讲述

 

就义时坚持坐姿

拒戴刑具谈笑自若

 

在炮楼的墙根脚下站定,王兰顺讲起了吉鸿昌、任应岐两位爱国抗日将士的被害前后经过。

 

就义之时怒视敌人

 

谈到就义时的情景,王兰顺提到一个让人深感钦佩的细节,就是吉、任二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从容不迫。

 

临刑前,任应岐、吉鸿昌二人不戴刑具,坚持以坐姿、怒目迎视敌人的罪恶枪口,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王兰顺说吉鸿昌和任应岐共赴刑场时态度从容、谈笑自若

 

1124日,在就义的前几个小时,吉、任二位用笔墨和信纸,给夫人及亲属留下最后遗嘱。吉鸿昌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至今广为流传。

 

吉鸿昌、任应岐给家人留下的遗嘱感人至深,不仅抒发了对于救国抱负仍未实现的遗憾,也表达了对亲人的不舍与牵挂。信件被保存了下来,如今成为了珍贵档案。

 

二人共同主张反蒋抗日

成为挚友

 

吉鸿昌生于1895年,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在北伐战争中,其所率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铁军1931年,吉鸿昌因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被蒋解职并勒令出国考察,在欧美期间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号召海外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1932·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爆发后,吉鸿昌回到祖国,并在同年4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应岐生于1892年,19249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同年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豫军总指挥。1927年,任应岐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19303月,任应岐率旧部参加讨蒋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失败后,任应岐结识了中共平津地区地下党领导人刘仁,拥护共产党的救国主张,开始了秘密的抗日反蒋活动。1930年冬,任应岐寓居天津,结识了吉鸿昌。二人因有着共同的反蒋抗日抱负与主张,很快成为挚友。

 

二人参与组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

 

1933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指导下,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省警备司令,带领同盟军与日寇激烈交战,收复了宝昌、沽源、康宝、多伦等地,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对全国抗日力量产生极大鼓舞。

 

然而,由于蒋介石实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他派重兵进攻同盟军,最终抗日同盟军在国民党部分兵力和日军的夹击下,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而失败。

 

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到平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吉鸿昌同宣侠父、南汉宸及任应岐将军,联络宋庆龄、冯玉祥、杨虎城等各派抗日人士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吉鸿昌任党组领导成员,任应岐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联合全国抗日反蒋力量,组织抗日武装。

 

同时,吉鸿昌和任应岐等人积极筹划,准备在中原发动10万人大暴动,组建抗日义勇军,成功后开辟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实现这一计划,筹集战用资金,杨虎城将军捐资1万元,吉鸿昌捐资1万元,任应岐将家中仅有的4.5万元倾囊捐出,以至于其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后,当时报界发出感叹:至于任之身后,家无恒产,均为可虑。

 

密集组织反蒋抗日活动

 

为宣传抗日爱国,大同盟编辑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族战旗》,吉鸿昌用自己的钱购置印刷工具,并在自家设立了秘密印刷厂,他的家成了党在天津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地下联络站,因而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吉鸿昌还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继续准备武装抗日活动,他的夫人胡红霞变卖财产衣物,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

 

6月,吉鸿昌、南汉宸秘密与西安的杨虎城将军取得联系,并得到杨虎城的援助。吉鸿昌还亲自约集原西北军中具有反蒋思想的苏雨生、邢肇棠、雷中田等人来天津,由天津地下党组织集中进行秘密武装斗争的训练,然后派往西北、豫南、豫西、安徽等地,组织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军。

 

二人在天津国民饭店遭暗算被捕

 

王兰顺介绍道,吉鸿昌和任应岐并不是在北平被捕的,而是在天津被捕之后,被转移到了北平的炮局头条陆军监狱,到北平后关押没多久就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了。

 

因为在天津的抗日活动频繁而密集,且打着反蒋抗日的口号,所以两人很快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对象。1934119日晚,任应岐与吉鸿昌在天津国民饭店接待国民党李宗仁的代表刘向南,商议反蒋合作事宜时,突遭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暗杀,刘向南被当场打死,吉鸿昌肩部被打伤,任应岐受了轻伤。随后,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巡捕包围了饭店,以杀人嫌疑罪将吉鸿昌、任应岐逮捕并送往法国医院。后来二人被引渡到天津蔡家花园国民党51军军法处拘留所,之后又将二人引渡到北平陆军监狱。蒋介石对坚持抗日的二人恨之入骨,下达了立时处决的命令。

 

档案

 

遗书高呼大丈夫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痛哉

 

王兰顺提到吉鸿昌、任应岐在就义前二人留给家人的遗书。遗书写得非常情真意切,吉鸿昌的遗书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妻子,自己已经死了,还把后事跟妻子进行了交代,把家里边很多详细情况都说明白了,包括怎么托付孩子,怎么保护家产等。

 

 

吉鸿昌给妻子的遗书 供图/共产党员网

 

原文如下: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任应岐给家人的遗书

 

任应岐给家人的遗书结尾中写道:大丈夫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痛哉。

 

寥寥15字,道出了任应岐的心声,文字间尽显豪迈和抱负。

 

由于筹集抗日活动资金,任应岐此前已将家中财物悉数捐出,所以他还在遗书中叮嘱妻儿回老家居住。

 

字里行间凝聚了一位爱国抗日将领壮志未酬的遗恨和对亲人家属的牵挂。

 

 

档案

 

当时的报纸对二人就义前的细节有描述

 

吉鸿昌、任应岐就义后的几天内,当时的各家媒体也做了报道。1127日、28日,《大公报》《华北日报》等对此事都有刊登,在报道中有以下表述,即:吉任两犯,均供认意图扰乱治安,加入共党,危害民国等情不讳。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126日(19341126日)的北平《华北日报》的刊载标题为《吉鸿昌任应岐在陆军监狱枪决,加入共党危害民国,该两犯已供认不讳》。

 

19341127日,《大公报》以标题《吉鸿昌任应岐前日在平枪决》刊载了此事,次日又刊登了吉鸿昌、任应岐被捕和被杀害的详情经过,标题为《吉鸿昌任应岐执行枪决详情临行要求准许书立遗嘱》。报道中写道:

 

吉鸿昌,任应岐在津法租界国民饭店被人狙击受伤后,当由法工部局将吉任及嫌疑犯许际云等,引渡与五十一军军部训办。

 

也有个别报道多写几句,对于行刑经过和二人的态度神色也有详情记载,如《大公报》在报道中写道:两人亦均未戴刑具……仍矜矜自持,与人谈讲起过去历史,言语之间,多魁梧慷慨之词。

 

吉鸿昌和任应岐的英勇牺牲和坚定信念,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抗日反蒋的事业中,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奉献了宝贵生命。

 

王兰顺介绍道,两位爱国将领的尸骨如今都得到妥善安置。吉鸿昌被安葬在郑州烈士陵园,河南省扶沟县有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有任应岐旧居和陵园。

 

2009年,吉鸿昌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吉鸿昌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21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任应岐为烈士。

 

抗日英雄们远去了,他们的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却永久地镌刻在了历史长河中。炮局胡同的历史变迁不仅见证了时代的更替,也记录了抗日英雄们的生命痕迹。岁月变迁,档案留痕;国难当头,志士扼腕。吉鸿昌、任应岐在炮局慷慨就义,其忠勇其壮烈,档案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也不会忘记。

 

/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若彤,档案供图/王兰顺;来源:天天副刊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