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杨渠:普及“人人通”是破解中小学生“手机困局”的有效方法
点击:  作者:杨渠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1-03-27 11:16:25

 

 

 

 一 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矛盾重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合理、正确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今交流沟通、购物、出行及健康扫码…,样样离不开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了,在为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尤其对中小学生,其双刃剑效应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生活学习、沟通交流离不开;另一方面,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传统的聊天、网游,还是当下火爆的短视频、直播等,成年人都难自控而沉迷其中,更何况自制力、判断力尚未养成的未成年人了。因沉迷手机和网络,接触不良信息,影响视力及身心健康,荒废学业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因手机引发自杀的悲剧也时有发生。如何管理好学生手机,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保护学生视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道摆在学校和家庭面前的难题。

 

面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拿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无耐之下只能一禁了之。长期以来学校采取明令禁止、突击检查、没收代管、检讨处分、屏蔽信号、集中销毁、教育引导及家校配合等方法禁手机入校园,但管理中面临如下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让校园手机管理困难重重,收效甚微。

 

(一)、禁带手机入校园,每天对学生进出检查,总不能搜身和书包吧,操作难度太大,显然不切实际,很难杜绝学生偷偷带入的情况。

 

(二)、要求带入校园的手机,要自觉上交,有学生交一台坏的,留下好的。更荒唐的是,很多家长也默许学生这样操作,主动给孩子购买“真假机”来应付学校检查。其次,集中的手机交学校统一保管,谁来管?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吗?每天几十、上百部手机,如何收发,丢失、损坏咋办?操作难度也不小。

 

(三)、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若没收,班主任要担保管责任,部分家长还会说情要还;若销毁,因无法理依据,可能遭家长索赔。不少学生即使写检讨,请家长,私带手机的情况还是屡禁不止。更严重的是老师或家长强制没收手机,引发学生自杀走极端的行为时有发生。这类事件,舆论会一边倒指责学校,甚至带来争议和官司,让学校和老师管理起来顾虑重重,左右为难。

 

(四)、教育引导与诱惑力的矛盾,为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自觉防止网络沉迷。学校开展专题班会,大小会讲,班主任周周讲,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面对手机诱惑,成人都做不到自律,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五花八门的网游、娱乐面前,很难抵住诱惑而沉迷其中,让教育引导失效,正应了那句话“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五)、纵然学校管理有方有效,手机管理校内紧,校外松的矛盾如何解决?家校配合管理,学校一般建议家长尽量不给学生配智能手机,很难做到,因为家长与孩子的电话沟通是刚性需求,学生也会向家长要手机或换手机,再三要求下,家长只能答应。让家长配合严控学生使用手机,不少父母忙于工作,早出晚归,白天难见孩子一面,更别说管控了,不少学生还是爷爷奶奶管,更别指望能帮上忙。因此学校的禁令难落实到位,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六)、学生禁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与教育信息化的矛盾也是不可回避的,发展“互联网+教育”,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也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而这些新兴的学习方式需要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支撑。如果一禁了之,互联网+教育如何发展,教育信息化2.0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如何推进?

 

面对以上问题和矛盾,如何破解学生手机管理难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办法用尽,但收效甚微,而且手机给学生带来的危害有增无减,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20188月教育部与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可到目前,这项规定并没有奏效,也未落到实处,手机问题依然困扰学校和家庭。迫不得已,2021年初,教育部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同时也强调“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禁机令再次提及,家长和老师们拍手称赞,认为学校和老师在学生手机管理上有了“尚方宝剑”,只要完善落实细则,家校合力共治,校园手机管理和学生沉迷手机的难题就能彻底解决了。对此,笔者还是心存疑虑的,虽然禁手机有了政策可依,学校管理更有底气,但《通知》未出台之前,事实层面上已经这样操作了,效果怎么样呢?这次就有效了?就算有效,校内阻止了学生接触手机,校外也能阻止学生接触手机?显然不太可能,学生只要接触手机,沉迷手机的问题就很难杜绝,禁令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解决手机对学生负面影响的难题,远不是一纸禁令这么简单。

 

二 学生手机困局有解吗?

 

那么,如何破解“学生手机困局”,找到标本兼治的办法呢?还得从学生手机问题的两个主体——学生(终端用户)和手机(源头内容)来找答案。管理层两次发文和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针对学生疏堵结合的管理,“疏”即“引导应用,“堵”即“禁止带入或“管控保管。这种只针对学生的疏堵结合管理,目的是想管住学生的手眼心,虽是社会普遍共识,但多年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疏导”面对手机诱惑力,引导教育很有限;“严堵”面对无所不在的手机,很难堵住。事实说明只针对学生的管理,效果是有限的。不能忽视对另一主体——手机的管理,即通过技术手段管住源头内容,目前主要有各种防沉迷管控软件或学生定制手机,核心是将控制权交给家长,设置限制功能、控制网址,信息过滤,亲情号码等,但对家长素质有一定要求,会耗费家长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普遍反感或抵制家长这种行为,更关键是此类技术手段属于企业市场行为,并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认可并推广,这种无教育系统参与,仅靠家长使用的技术手段,难以形成家校共管共育的合力,因此,从技术上解决学生手机管理难题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未获得社会认同,故出现了定制手机刚进校园就被叫停的尴尬现象,这或许就是社会各界只注重学生管理,忽视手机管控的原因吧。因此,手机管控技术方案必须取得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家长三方认可并全面推广,并结合对学生的“疏堵管理,建立既管住手机源头内容,又管住终端学生的管理体系,才是破解“学生手机困局”标本兼治的最有效方法。那么,有三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教育部积极推广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笔者认为, “人人通”与“手机困局”密切相关,破解学生“手机困局”的唯一解法,就是实施“人人通”。

 

三 学生“手机困局”关乎“人人通”推广

 

2012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出“三通两平台”建设及“人人通”推进的两个率先,正式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概念。“三通工程”作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历经八年的建设。“三通工程”完成情况从2020121日教育部举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数据显示,校校通达99.7%,班班通达95.2%,从数据或实际看 “校校通”和“班班通成绩显著,各地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而人人通无明确完成率,报告这样描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1亿个,将近半数的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和教研。”由此看出教师使用“人人通”也就50%,教师未普及,学生更未普及。从实际应用来看,各级各地虽然建起了“人人通”空间平台,但应用推广主要靠教育行政手段和专项培训,师生开通率高,活跃度低是普遍性问题,很多师生开通空间后,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极少。出现“人人通”难推广的原因,笔者认为顶层设计和推广都存在问题,推广就包括学生手机等终端问题。

 

(一)、“人人通”顶层设计的问题

 

人人通空间建设主要以《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技〔20177号)、《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技〔201816号)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教技〔20184号)以及《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技术规范》(中央电化教育馆)四个文件为指导(以下简称四个文件),按此顶层设计的“网络学习空间存在下列矛盾:

 

1、难以实现“一人一空间,绿色安全、可管可控”

 

按照《技术规范》解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承载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功能”,即平台包含空间,平台建设按照《指导意见》精神“由省级统一建设数据中心和物理平台,并按需为市县两级提供虚拟平台服务。市县两级原则上不再建设数据中心和物理平台。”,而实际应用中,并未遵守这一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个别学校采用自主研发、委托开发、购买服务等形式都在建平台,国家、省、市、县区,甚至部分学校都有平台,各级平台形形色色,相互独立,信息孤岛严重,出现下列问题:

 

1)、国家、省市、区域平台未真正互联互通,账号不能通用。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市教体局推荐的“乐教乐学”平台,虽可转到省级平台,但进入相关应用,又要求输入账号,账号不通用,相当于公园中的园中园,大门要票,小门还要票,很繁琐,不能一号通用。

 

2)、用户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学段会有不同的个人空间,造成一人多空间多账号,多套应用数据,难以关联。基础教育学校多数使用省、市平台,若师生跨省、市变动,各地平台不同,空间无法随人走。比如:我校学生转到外地就读,要申请别的空间,“乐教乐学”个人数据不能带走。

 

3)、高等教育学校多数是自建平台,其中高职院校很多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 师生若跨校变动,空间也无法随人走。

 

因此,用户终身面对各级各类教育,会有不同空间不同账号,也许对应唯一国家体系ID,但实际使用中,用户必须记住不同APP及账号,非常麻烦,最终难以实现一人一空间。  空间不统一,数据既不关联又带不走,“人人通”就难以成为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和调用各类信息化应用的枢纽,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更无从谈起,也会影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个人ID应用信息记录,只有通过“人人通”枢纽汇聚为伴随性数据,才能更好地与教育深度融合,赋能教育创新。

 

顶层设计希望把“人人通”建成“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技术上任何“人人通”空间产品都可做到,但不能保证网络环境是绿色安全,可管可控。比如:无论平常,还是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用人人通平台上网课,,一边上课,一边打游戏,或干别的,很难监控,让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因此靠网络学习空间无法建立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网络环境,必须把管控层下沉到操作系统桌面之上,把管控层和学习空间分离,重新定义“人人通”。

 

2、难以成为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和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环境

 

按照顶层设计空间要“区域整体规划、整校推进”原则, 大部分学校使用上级推荐的区域空间,但这类空间包含的资源和功能,难以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有些应用重合,有些业务难以整合。也有学校根据需要定制平台(自研或委托),虽然满足个性化需求,但独立于区域平台,不能共享区域数据。学校到底用区域平台,还是定制平台实难选择。

 

笔者以自己学校为例, 使用区域平台‘乐教乐学”,该平台包含的很多应用与我校现有应用重合,如:排课系统 电子班牌,课堂助手,打卡考勤,考试组卷等,学校已购买部分产品多年,早已形成习惯,不可能弃之。笔者也尝试把学校现有业务整合进 “乐教乐学” 平台或其他人人通平台,使之成为我校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和调用各类信息化应用的枢纽,但难度太大而放弃,原因如下:

 

1)、学校现有6个业务账号:

① 监控系统账号

② 网阅考试账号

③ 学科网资源账号

④ 菁优网出卷账号

⑤ 电子班牌管理账号(规划中)

⑥ 物联网管理账号(规划中)

 

即学校购买的软硬件应用服务,老师们要记住6个账号。

 

2)、使用公共服务平台账号有7个:

 

① 四川省学籍系统(校内一人负责)

 

② 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老师在这个平台上要记住4个帐号

 

A、四川人人通实名空间

B、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C、一师一优课平台

D、禁毒教育平台

 

③ 南充市人社局继续教育网(公需科目考试)

 

④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由此看出,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信息化应用入口至少13个,记住这么多账号是横梗在老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严重影响到教师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笔者在规划本校“人人通”方案时,无论选市教体局推荐的“乐教乐学”人人通平台或其他“人人通”产品,希望把13个账号统一到人人通平台,实现一人一空间一账号,但平台或应用提供商不支持配合,不是拒绝提供API,就是服务加价,整合阻力太大,最终不得不放弃业务整合的想法。由此看出“人人通”空间难以成为支撑各种应用的平台,也无法成为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而区域空间的资源和应用又脱离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是“人人通”难以落地学校和让教师接受的主要原因,推广这么多年,只有将近半数的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人人通”推广的最大障碍是学生无专用终端。

 

学生使用“人人通”开展网络学习,必须有PCPAD或手机等智能终端,“人人通”要常态化、普及化,采用BYOD学习是必然之路,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基础保障。而现实中,中小学BYOD教学的阻力主要是学校禁止BYOD进入校园,和家长对学生使用BYOD的反感情绪,尤其是学生使用手机最为敏感,因此学生“手机困局”不但是学校管理难题,也是“人人通”推广的最大障碍。显然两全之策就是为中小学生提供“人人通”专用BYOD终端(简称“人人通”专用终端),保证学生网络学习绿色安全、可管可控,要定制“人人通”专用终端,必须在操作系统之上有统一的桌面管控层,支撑各种应用并实现可管可控,因此必须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拆分成“人人通”桌面管控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服务两种软件,即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颠覆性改革。

 

四 普及“人人通”和破解手机困局的两全之策

 

(一)、综合前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按原来顶层设计是难以实现期待的三大目标:

 

1、一人一空间,绿色安全、可管可控。

2、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

3、作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环境。

 

(二)、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努力,也没有一个这样的“人人通”空间出现,因此,“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重新定义和建设,是很有必要和迫切的,建议如下:

 

1、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拆分为“人人通”桌面管控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服务两个概念,分开建设。

 

2、“人人通”桌面管控平台全称定义为“教育人人通桌面安全管理系统”(简称:人人通),也可理解为“教育操作系统”,系统由云维护后台+统一客户端组成,云维护后台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统一的客户端(含windows,Android,MAC版本)免费向公众提供,成年人可自主下载使用,中小学生或未成年人统一使用固化“人人通”客户端的终端,人人通主要功能包括:

 

人人通”APP(客户端)账号实名注册,一人一账号,支撑运行所有教育类应用软件和资源。

 

② 云维护后台支持六级(部,省,市县,学校,教师)管理权限。

 

③ 所有教育类应用软件和资源,满足《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 系》规范标准且支持“人人通账号登录,可作为软件和资源进入国家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政府采购的必备条件之一,便于实现一站式登录,免去多账号记忆烦恼,让“人人通真正成为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

 

④资源申报审核后汇入国家体系,并收录进资源白名单(建立网址、程序白名单库),“人人通”仅许可白名单资源应用,违规资源进入黑名单库,实现上网行为和软件禁用管理。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资源运行于“人人通之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人人通真正成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环境。

 

⑤通过“人人通”建立封闭的绿色网络系统,安全有保障,所有信息渠道正规,可索源,无垃圾和虚假信息,可杜绝数据汇报、文凭、论文、科研造假等行为,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⑥“人人通”APP含即时通讯功能,限时限权可控,可建群组(类似微信号功能),满足建不同学习小组需求。

 

⑦按需设置其他功能,能自动升级等。

 

3、“网络学习空间”定义为网络学习应用服务,属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资源,是运行于“人人通”系统之上的app,一人可安装不同的空间服务,满足不同学段(小学,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和不同区域有不同空间的实际需求。

 

4、国家统一研制配发中小学生专用手机和平板(固化“人人通”APP),即“人人通”专用终端。该终端具备基本通信功能,只能运行“人人通”平台许可的软件和资源,由此阻隔所有娱乐和游戏软件(如短视频,游戏和等),实现手机及其他BYOD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终端上的个人行为数据可统计和查询,为教育大数据应用提供基础保障,为保护学生视力,学生专用终端行业要制定学生护眼技术标准并强制执行。因此,这样的终端可放心让学生使用,彻底解决中小学生手机管理难题。中小学生“人人通”专用终端要普及,5G是最佳网络环境(因教育应用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开通5G,由此解决5G无应用场景的局面,成为拉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抓手。

 

综上所述,重新定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中小学生定制“人人通”专用终端(手机或平板),是破解“人人通”普及难题和中小学生手机困局的两全之策,也是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以上建议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作者:四川南充 杨渠   来源:昆仑策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