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环球聚焦 > 阅读信息
大民:谁来戳破核威慑无效的窗户纸?
点击:  作者:大民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6-05 08:52:08

 

1.jpeg


谁来戳破核威慑无效的窗户纸?

——从俄乌战场看

威慑神话的崩塌与人类文明的觉醒

大民


当俄罗斯在2022年2月27日宣布核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时,全球舆论场陷入集体震颤。人们仿佛回到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现场,等待末日钟声敲响。然而三年后的今天,面对北约持续加码的军事援助和乌克兰反攻部队攻入库尔斯克州边境的铁蹄,克里姆林宫的核威慑如同被戳破的肥皂泡,暴露出其理论建构与现实脱节的残酷真相。这场现代战争中的核威慑失效事件,不仅改写了21世纪的大国博弈规则,更深刻揭示了核威慑理论在技术革命与伦理困境中的系统性崩塌。


一、威慑链条的断裂:

技术代差碾碎“以核御常”幻梦


俄罗斯核威慑政策的底层逻辑始终建立在“以核制常”的威慑悖论之上。《2020核威慑政策》将核武器使用门槛降低至“威胁国家生存”的模糊标准,理论上可对常规战争实施核反击。但在乌克兰战场上,当北约的F-16战机群开始使用JDAM制导炸弹精确打击俄军指挥中枢时,莫斯科的核威慑却陷入“叫得响、打不动”的窘境。


技术代差的三重绞杀:


1、太空监控革命:SpaceX的“星盾”系统通过2000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实时监控,将洲际导弹预警时间压缩至30秒,配合现有反导系统,洲际导弹拦截成功率从25%跃升至68%。俄罗斯依赖井基发射的SS-18“撒旦”导弹,在量子雷达2000公里探测距离面前形同虚设。


2、智能武器革命:美军F-35A搭载的B61-12核弹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在6小时内完成“决策-打击-毁伤评估”闭环打击链。这种将战略武器战术化的操作模式,使得俄罗斯依赖大型战略轰炸机的核投送体系显得笨重而过时。


3、网络战降维打击:乌克兰技术团队通过破解俄军“伐木人”电子战系统通信协议,利用300架改装商用无人机实施蜂群攻击。俄军防空体系在应对超过150个同时目标时,目标分配效率下降73%。


当“星链”卫星能实时引导导弹打击移动目标,当量子雷达可探测隐身战机,传统核载具的生存能力已受到根本性质疑。俄罗斯试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意外爆炸(2024年11月),与北约“坚定正午”核演习中展示的“核战云”系统(2025年6月),形成了刺眼的技术代差对照。


二、威慑逻辑的破产:

道德困境与战略透支的双重反噬


俄罗斯核威慑的失效更折射出核威慑理论的伦理困境。当普京宣称“使用核武器不会改变战争性质”时,实际上触碰了人类文明的底线共识。2024年欧盟建立的“核指纹网络”,能在12小时内通过大气同位素分析锁定核爆源头,这种技术透明化使核威慑的隐蔽性优势荡然无存。


伦理困境的三重裂痕:


1、生命价值的践踏:核威慑以“以杀止杀”的逻辑,将人类生命异化为政治博弈的筹码。爱因斯坦曾警示:“第三次世界大战用核武器,第四次世界大战只能用木棍和石头”。这种“确保相互毁灭”的思维,本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系统性否定。


2、主权概念的消解:俄罗斯将战术核弹头部署至白俄罗斯边境的举动,直接冲击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根基。当核武器成为地缘博弈的“常规筹码”,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道德权威便已崩塌。


3、战略可信度的瓦解:俄军计划中针对柏林的“零伤亡核打击”方案,被北约反导系统68%的拦截成功率彻底瓦解。这种“纸老虎”效应,使得核威慑的威慑效力如沙上筑塔。


更致命的是,核威慑的滥用正在引发全球安全体系的恶性循环。202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核讹诈,中印等新兴大国公开反对核战争边缘政策,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以核制常”逻辑的集体背弃。


三、威慑神话的消解:

新战争哲学与人类文明的觉醒


乌克兰危机的深层启示在于,人类正在见证核威慑时代的终结。俄罗斯空天军基地被500美元无人机群摧毁、北方舰队核潜艇的声呐系统被商用软件破解,这些战例证明:在人工智能与网络战主导的现代战场上,核武器的物理威慑正在让位于技术代差优势,


文明觉醒的双重转向:


1、安全范式的重构:2025年联合国裁军会议上,137个国家联署《禁止核威慑威胁公约》。德国总理默茨“柏林不是基辅”的表态,法国总统马克龙拒绝为东欧盟友启动核共享机制,都反映出欧洲正在构建“去核威慑化”的新安全范式。


2、冲突解决机制的创新:设在香港的国际调解院等机构,正在探索超越威慑逻辑的和平路径。通过大数据模拟与人工智能调解,2025年伊朗核设施遇袭事件得以在72小时内实现停火——这证明技术赋能的对话机制可能比核威慑更有效。


这种转变揭示:当核威慑沦为侵略工具时,其道德合法性便已彻底破产。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核威慑伦理研究》所指出的,核威慑本质上是一种“将生命价值工具化”的暴力循环,它既无法保障国家安全,更无法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毁灭与新生之间寻找出路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俄罗斯核威慑的失效给人类贡献了一个集体反思的机会。当“相互确保毁灭”的逻辑遭遇智能时代的降维打击,当核威慑的道德困境撞上技术革命的惊涛骇浪,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的安全共识。


或许正如《星际穿越》中那句台词:“爱是唯一能超越时空维度的事物”。在核威慑神话破灭的废墟上,人类需要以更大的智慧构建新型安全架构——那里没有“确保相互摧毁”的恐怖平衡,只有“共同确保生存”的文明自觉;没有“以暴制暴”的暴力循环,只有“以智破局”的和平创新。毕竟,地球不需要第二个“核按钮”,它需要的是让按钮永远沉睡的制度智慧。


作者系中国文联研究员、昆仑策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