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他用试管改变了中国稀土命运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王育琨频道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05 09:44:10

 

徐光宪(19202015),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曾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等职。

 

撬动世界格局,为国铸就“杀手锏”的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

 

稀土在现代尖端科技和工业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国虽为稀土储量第一大国,但却因技术封锁,曾长期面临低价卖矿产原料,高价进口提纯稀土的困局。1976年,徐光宪先生创造的低成本、高效稀土提取法在全国推广,一举撬动了世界稀土市场的格局,迫使美、日的稀土分离厂停产关闭,奠定了我国在稀土界的霸主地位,为国铸就了当今这把高科技竞争的“杀手锏”。在今天中美科技、贸易博弈的今天,我们转发此文向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致敬!徐光宪院士夫妇,在1976年就已经铸就了中国“杀手锏”,撬动了今天世界格局的演变。

 

育琨摘录

2025.6.4

 

 

徐光宪和他编著的《量子化学》

 

 

他们是被美国恨得牙痒痒的科学家

来源:漫心人物记

 

徐光宪与高小霞夫妇,

科学界最强夫妻档,

用试管改写中国稀土命运。

 

他们是被美国恨得牙痒痒的科学家,

也是用试管打破封锁的科研夫妻侠。

徐光宪和高晓霞这对院士夫妻,

让中国稀土从贱卖石,到掌握全球定价权。

他们发明的稀土提纯绝活,

厉害到让美国军方都害怕,

说这比核泄漏威胁还大,直接断了他们军工的口粮。

 

 

看看1972年的数据就明白了:

咱中国稀土储量占了全球四成多(41%),

可那时候啊,咱不会提纯,

只能把宝贝矿石当大白菜卖,

一吨才卖3000块钱。

这些矿石到了外国人手里,

加工一下,价钱能翻800倍。

 

 

在包头矿区,

看着一车车的宝贝矿石就这么运出国,

徐光宪紧紧抓住妻子的手,

说:“这哪是在卖矿啊,这是在给外国人送钱呢!”

那时候,国际上那些提纯的好法子,

对咱捂得严严实实,

连个反应釜的小垫片,都得看人家脸色。

 

 

条件差不怕!

这对夫妻,就在北大锅炉房改的实验室里搞研究——

没容器,腌咸菜的坛子顶上;

墨水冻住了,靠体温捂化;

最精密的仪器是啥?是高晓霞结婚时带来的一块瑞士怀表。

为了拿到最真实的数据,

两口子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

在矿坑里一待就是18个钟头,

冻僵的手写下的字,纸上都带着冰碴子。

 

 

1975年一个大雪天,转机来了!

107次实验,

仪器上突然蹦出个惊人的数字——99.999%的纯度!

徐光宪激动得差点摔了烧杯,

直接在实验室铁门上刻下“中国稀土元年”几个大字。

他们发明的串级萃取,也就是连续分离提纯的方法,

不仅一举打破了国外几十年的垄断,

咱的生产成本还降到了西方国家的1/20

 

结果呢?才过了数月,

日本大名鼎鼎的三菱稀土就撑不住关门了。

他们的老板在破产会上直叹:“中国人的技术太厉害了!

我们那些昂贵的设备,现在全成了一堆废铁!”

 

就在同一时间,在江西的红土地上,

高晓霞又创造了另一个奇迹——

她用提炼稀土剩下的废渣,

愣是研发出了“生命一号”肥料,

让原本贫瘠的土地,破天荒的长出了双季稻。

当老乡们捧着比往年多出3倍的粮食,激动得直掉眼泪时,

这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

却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着:“今天省下半个馒头,留给老徐当夜宵。”

 

1980年冬天,人民大会堂里,

同时喊出了他们夫妻俩的名字——

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可是中科院历史上少有的夫妻院士。

在闪光灯下,徐光宪紧紧握着妻子的左手,

这个习惯啊,从1951年他们还在美国留学时就养成了。

细心的记者还发现,高晓霞用的纸巾上,

沾着些有磁性的粉末——

那是他们夫妻一起研发新型催化剂时,

留下的特殊爱情印记。

 

 

1996年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日,

72岁的高晓霞,特意穿上月白色的漂亮旗袍,

和老伴在未名湖边补拍婚纱照。

摄影师起哄说“亲一个”,

徐光宪却像变戏法似的,

突然掏出个小小的玻璃萃取塔模型,

笑着说:“这个才是我们最好的定情信物!”

这精致的玻璃小塔里,装着他们第一次成功提取的稀土样品,

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芒。

 

 

可老天爷在1998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高晓霞被查出肺癌晚期。

这位解决过无数化学难题的院士,

第一次感到束手无策。

在妻子化疗最难熬的日子里,

徐光宪整夜整夜地守着她,

握着妻子浮肿的手,

一遍又一遍地背诵那些复杂的萃取工艺参数。

为啥?因为这是妻子最爱听的催眠曲啊!

 

妻子临走前塞给他一个旧笔记本,

发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他爱吃的菜,

可翻到最后一页,却工工整整画着一种新型分离装置的设计图。

在妻子的追悼会上,78岁的徐光宪,

把他俩共同写下的414页珍贵实验笔记,

一页一页投进了火里。

跳动的火苗中,又看到了他们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

三年困难时期,他偷偷把食堂的馒头渣攒起来,给贫血的妻子补身子;

特殊年代被下放时,他豁出命也要把实验数据藏好;

在国际会议上,两口子默契地用茶杯摆暗号,成功传递信息,突破了技术封锁。

 

 

2005年,徐光宪拿到了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奖金,

他二话没说全捐了出去。

站在用妻子名字命名的“霞光奖学金”颁奖台上,

他指着窗外绚烂的晚霞,

深情地对学生们说:“看,那是我和小霞在那边调试光谱仪呢!”

年轻的学子们可能不知道,

北大化学楼顶真有一台检测仪器,

每到黄昏就会自动启动——

那是丈夫给心爱的妻子立下的无声纪念碑。

 

2015428日,95岁的徐老,

在修改一篇关于稀土材料的论文时,安详地离开了。

稿纸上未干的泪痕和没完的方程式,

成了他最后的笔记。

 

 

如今,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占了全球90%的市场。

当内蒙古现代化车间里的机器,

每秒都在提取着纯度高达99.999%的稀土时,

控制屏上,总会闪过“徐霞”两个字的淡淡水印——

这是中国工程师们心照不宣的浪漫。

 

 

那对永远手牵着手的科学之星,

依然在默默守护着国家的战略命脉。

像徐光宪和高晓霞这样的科学家,

是咱们国家真正的英雄。

他们用一辈子的心血和智慧,

为国家做出了天大的贡献。

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

咱们得好好记住,

也要让咱们的孩子们、孙子们,

一代一代都记住,都传下去。

 

来源:王育琨频道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他用试管改变了中国稀土命运

    2025-06-05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