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动物界的永恒战争
七月,北京的温榆河畔,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微型战争。
当破晓的微光撕裂天际,一棵老槐树上形成的野蜂巢,前沿阵地的蜜蜂哨兵,骤然进入战备状态。
在它们前方的上空,三架涂着金色条纹的胡蜂战斗编队,已组成楔形攻击阵型,钢铁般的外壳在晨雾中泛着寒光,胡蜂的复眼雷达,已经锁定了蜂巢的坐标。这是入夏以来的的第七场闪电战。
整个蜜蜂军团都明白:今日的防线,必须用血肉铸成。
胡蜂突击队猛然俯冲,锯齿状颚钳如同MG42机枪般,撕碎了两名哨兵的头颅。蜂巢防空警报凄厉长鸣,数百工蜂从巢门蜂拥而出,却在胡蜂毒针的交叉火力下,如秋叶般凋零。
突然,蜂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大约三十只蜜蜂组成“神风敢死队”,向胡蜂展开自杀式攻击,它们将一只胡蜂死死围困在球形死亡陷阱中。它们疯狂震颤翅膀,使得核心温度直逼47℃,直至胡蜂的神经元在高温中熔断瘫痪。
当暮色降临时,最后一只胡蜂在蜂群的自杀式攻击下坠地。蜂巢之下的地面上,堆积着四百余具工蜂遗体,仍保持着战至最后一刻的防御姿态。蜂后指挥部释放出加密电波,残存的工蜂开始沉默地回收战友遗体,同时用速干水泥般的蜂胶,填补巢穴上的破损。
与人类战争不同,幸存者没有时间哀悼——它们正用信息素编码上传战斗数据,并应对下一轮攻击。胡蜂与蜜蜂之间的军备竞赛,已经持续了上亿年,并且还将永远持续下去。
这场永恒的杀戮,只为一个目标:
争夺蜜糖!
02
化光为糖:梦想变成现实!
倘若胡蜂懂得上网,那么它们将知道,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技术突破,正在把它们的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提出一项新技术,首次通过构建体外转化系统,打通了“CO₂→甲醇→蔗糖”这一合成路径。
这事儿马上引发全网围观,央视已火速报道。
此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经提出通过电化学还原的方式将CO₂固定合成甲醇,这个过程也被誉为制造“液态阳光”。
第二步则是将甲醇分子通过viBT系统转化为蔗糖。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低ATP消耗、热力学有利的合成模块,并对两个关键酶(蔗糖合酶与果糖-6-磷酸酶)进行了工程改造,使其催化效率提高了3–71倍。
走进宁夏毛乌素沙漠的实验性工厂,会看到魔幻场景:
密密麻麻的太阳能板在黄沙中伸展,烟囱里排出的不是黑烟,而是纯净水蒸气。工厂将附近煤化工厂的废气“劫持”,让CO₂与光伏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200个巨型反应罐中合成液态甲醇。
最惊艳的是合成车间——当改造过的蔗糖合酶(形状像迷你钻头)扎进甲醇溶液,48小时后,雪白的蔗糖晶体如初雪般在离心机里沉积。
当下的工艺水平,合成蔗糖成本约为传统制糖的 2.3 倍,但下降空间巨大,专家预测 5 年内有望持平。此工艺不占用耕地,每产 1 万吨蔗糖可减排二氧化碳 3.2 万吨,水资源消耗仅为甘蔗种植的 1/50。在粮食安全、健康产业、环境效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结合中国的太阳能发展战略,未来蔗糖以及相关的多糖类产品,将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德国《明镜周刊》盛赞,中国人“打开了绿色化学的魔法之门”,美国《科学》杂志称其为“深空生存的关键拼图”。
然而,英国的《金融时报》却忧心忡忡地警告:“中国正在建立糖业新霸权”,某些欧洲智库更是暗讽这是“数字殖民主义工具”。
当西方媒体在赞赏与恐慌间反复横跳时,暴露的是对旧秩序崩塌的焦虑。
在中国方案面前,西方人曾用上千万非洲奴隶的尸骨,浇灌甘蔗园建立的“权力帝国”,变成了如同小孩过家家一般的幼稚游戏。
03
甜蜜打印:生产狂魔的不懈追求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大唐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作为国家使团的正使,和副使蒋师仁,带领着一小队三十余骑人马,吃着火锅唱着歌,踏上了西去天竺的友好访问之旅。
然而,在临近目的地时,这个使团却遭到了一场致命的伏击,所携带的各国朝贡礼物也被劫走。原因是原本与大唐保持友好关系的老国王去世,新继位的国王西拉迪提亚被杀,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改国名为那伏帝国,并派兵伏击了大唐使团。
王玄策与蒋师仁寻机逃脱后,檄召邻国之兵,向吐蕃借兵1200人,向泥婆罗借兵7000人,一路攻进那伏帝国,饮马恒河边,俘虏阿罗那顺,于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班师长安,献俘于皇帝宫阙之前(《旧唐书·天竺传》)。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人灭一国”的故事。也是如今网上炒得比较热的"高志凯线"的历史渊源。
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关键角色:蔗糖。
甘蔗,是一种原产于南亚次大陆的植物,蔗糖原本是印度的特产。在丝绸之路贸易中,一种被称为"石蜜"(即土法炼制的蔗糖)的稀罕玩意流入中土,引起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注意。
印度古法制糖
在此之前,中国本土甜味剂只有麦芽糖和蜂蜜,用起来存在许多局限。石蜜的限制则少得多,可以加工各种大受欢迎的甜味食品。
这种好东西,我大唐居然生产不了?真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派人多方打探,石蜜的来源和制作方法。
从天竺取经归来的唐僧玄奘,向唐太宗报告了一条重要信息:
石蜜来自天竺!
根据玄奘提供的情报,王玄策肩负着获取石蜜制作方法的秘密使命,出使天竺。
尽管经历了一番波折,王玄策不辱使命,不仅带回了叛乱的国王以及文武百官,还带回甘蔗苗和制糖的工匠。
很快,甘蔗在中国种植成功,位于扬州罗城的制糖坊,取甘蔗汁试制石蜜,结果大获成功,不管是色泽还味道,都超过了西域的进口石蜜(《唐会要》)。
从此,中国这个全球生产基地,其拳头产品名单中又多了一样——蔗糖。
随着工艺的进步,到了宋代,中国出现了糖霜、蔗霜、糖冰、冰糖、沙糖、蔗糖、石蜜、乳糖、乳饧及捻糖等不同种类的糖及糖制品。其中糖霜与蔗霜、糖冰与冰糖、沙糖与蔗糖,都是同物异名。
中国制糖工匠追求不断去除杂质,制造更高品质的蔗糖,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由福建泉州人研制成功。
据《闽书南产志》记载,元代福建泉州南安有一位开小塘坊的黄姓人士,在一次屋墙坍塌清除黄泥时,发现被覆盖的黑糖变白了。后经反复试验,证实墙体的黄泥确实可以使黑糖变白。这就是制作白糖的“黄泥脱色法”。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黄泥脱色法
白糖,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在那个时代,却是全世界独家的最高端的糖品种,由此带来的暴利,也成为后世一系列祸乱的源头!
04
血色蔗糖:权力猎场的致命诱饵
在要啥没啥的欧洲,长期以来都是依赖丝绸之路获取蔗糖,并且跟香料一样极为贵重,仅仅在权贵阶层和上流社会中流传。一直到黑死病大流行的14世纪,珍贵的蔗糖甚至还被当做药品用来治病。直到今天,欧美的甜食都是齁死人不偿命,可能也是出于历史上缺糖的心理补偿。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带着寻找黄金的渴望,舍生忘死地去海外冒险。很快他们发现,蔗糖才是真正的“黄金”。
在美洲加勒比海的一系列海岛上,出现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甘蔗种植园,围绕蔗糖生产的产业链:劳动力——黑奴、产品——蔗糖,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不管是在巴西,还是整个加勒比海地区,都密密麻麻种满了甘蔗,黑奴中的60%左右,都跟蔗糖生产有关。当伦敦贵妇享用镶金茶具里的方糖时,加勒比海滩上倾倒的甘蔗渣里,混杂着奴隶的残肢断臂。
人类对糖的渴求,最终酿成最黑暗的奴役史。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首任首相埃里克·威廉斯曾感叹道:“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
蔗糖几乎是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细菌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甘蔗收割后,在乳酸菌作用下,甘蔗汁中的蔗糖,以每小时0.3%的速度,水解为葡萄糖和乳酸,24小时内,损失价值50%。甘蔗种植园必须采取极致的加工速度,与细菌争夺蔗糖,于是不约而同地采用奴隶制进行极限压榨:24小时轮班制,连夜收割并加工熬糖。甘蔗渣则被废物利用酿成朗姆酒,成为海盗们的最爱。负责向机器中投料的奴隶,常常因为过于劳累,胳膊会卷到制糖机器中。这时候就会有一个身体强壮的奴隶监工,高举砍刀将这名可怜奴隶的胳膊连带甘蔗一起砍下,以免机器停工耽误生产。1783年英国议会报告记载:“每加工1吨甘蔗,需耗损0.3个黑奴寿命”。围绕蔗糖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欧洲各国展开血腥厮杀,从加勒比海盗,到七年战争,再到二次世界大战,从互相劫掠新大陆出产的财富,到争夺世界贸易和殖民地的控制权,直到争夺全球霸权。怡和洋行与太古洋行,作为引发鸦片战争的始作俑者,直到今天,仍然是糖产业的重要玩家。香港美心月饼,常常与咖啡相伴的太古方糖,背后的老板分别是怡和集团和太古集团。
血色蔗糖,不仅仅是比喻,而是物理意义上的。前往东方的殖民者,发现了一种他们从没见过的蔗糖——白糖。白糖的稀有,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位于我国东南海域的台湾岛,因为其地理环境尤其适合种植蔗糖,蔗糖产量占当时中国80%以上,利用福建制糖工匠的独有工艺,可以生产出整个欧洲为之疯狂的稀有白糖。荷兰人于1624年登陆台湾,将其打造为与加勒比海蔗糖产地巴巴多斯齐名的“东方甜岛”。当时明朝已经进入末期,无力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于是围绕白糖产地的争夺,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权力斗争的主旋律。
1652年,台湾安平港。
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的台湾总督揆一,盯着刚卸船的一箱箱蔗糖,露出狞笑。
这批糖将运往波斯换取白银,再购中国生丝销往欧洲——滚动的利润链,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利润。
但他不知道,此刻厦门港的郑成功,正将佩剑刺进地图上台湾岛:
“红毛番每运走一担白糖,就少十船粮食养我的大军!”
你没看错,历史教科书里记载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底层的逻辑也正是争夺白糖贸易,并以此作为郑家军反清复明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他的最大客户,则是德川幕府。郑氏集团将蔗糖贸易作为台湾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将蔗糖贸易带来的巨利收归己有,也是康熙之所以不惜代价收复台湾的动力。
根据日本人的估算,从康熙元年(1661 年) 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日本因与中国的蔗糖贸易流失了一亿多斤铜,长此以往日本的贵金属会在几十年内流失殆尽,陷入无铸币材料可用的可悲境地。
1708年,德川幕府终于承受不住每年流失大量铜钱的财政压力,正式向康熙皇帝提出贸易限制的要求,限定每艘中国商船所携带的货物不能超过6000 贯,荷兰人商船不能超过3000 贯。康熙皇帝只得同意,此后每年的交易船只降到三十余艘,每年中国船只带走的日本铜数量也降到了60 万斤。这被许多历史教科书称为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
尽管如此,铜糖交易仍是当时最赚钱的买卖。各路权贵和豪商费尽心思都想挤进去分一杯羹,康熙也常把贸易资格当成是赏赐亲信、部下的一种手段。苏州织造李煦在1700 年就曾向内务府借款,准备赴日贸易,康熙不但放行,还在两人的密折中暗示,李煦可以拉上自己的亲戚江宁织造曹寅一同照此办理。
蔗糖贸易带来的暴利,让萨摩藩的大名十分眼红,于是他们把手伸到了琉球,将这里作为本藩控制的蔗糖产地,只是因为生产工艺不过关,品质始终无法与台湾出产的中国白糖相比,只能作为次等品占领中下层市场,但仍然让萨摩藩积蓄了足以和德川幕府叫板的资本。
台湾、琉球和日本,通过白糖产生了复杂的纠葛,埋下日本日后侵占台湾和琉球的伏笔,也成为以萨摩藩发起倒幕运动直到明治维新的根源。
收复台湾,将冲绳变成琉球,仍然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心念念的梦想。
直到今天,糖的暴力基因从未消退,在全球各大战场上,都可以看到糖的活跃身影。
美军特种兵的急救包里,至今塞着50%葡萄糖注射液;乌克兰民兵用白糖混硝酸钾制成“糖果火箭”,20克糖粉就能让装甲车起火;NASA实验室里,由蔗糖衍生物合成的HMF燃料,正在火箭喷射器里嘶吼。
这团炽热的火球,与1661年郑成功舰队炮轰热兰遮城的烈焰,燃烧着同源的能量。
05
嗜糖本能:刻在基因里的“暴君”
无论胡蜂、人类还是其他绝大多数动物,为何嗜糖如命?并不惜为此进行血腥杀戮和争夺?
其中蕴含着35亿年的生命进化史诗。
生命的本质,是利用能源驱动的一套碳基生化反应系统。在如何利用能源方面,生命进行了长达十亿年的探索。
6亿年前,某种原始藻类第一次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蔗糖分子,从此之后,蔗糖如同碳基生命体的“石油”,从此确立统治地球的能量秩序。
因其2830 kJ/mol的恐怖能量密度(相当于等重TNT炸药的60%),糖类成为能量代谢硬通货,1分子葡萄糖仅需10步反应,就能裂解出2个ATP,高居所有能量物质之首。
正是因为能量密度高,白糖成为重要军用物资——它不仅可以快速补充士兵体能,也是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
经过不断演化,植物建立了由11种酶组成的卡尔文循环,将阳光固化为蔗糖前体,进而演化出不可逆的磷酸蔗糖合酶路径(SPS),以高达-23kJ/mol的反应势能,确保糖分运输效率。在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性进展之前,这就是地球上获取蔗糖最高效率的方法,也几乎是唯一方法。
在自然演化残酷的优胜略汰过程中,如何高效获取蔗糖,成为生存的关键密码。
人类对糖的痴迷,早被写进基因程序。
当你咬下冰糖葫芦的瞬间,血糖像火箭般冲过血脑屏障,大脑伏隔核里的多巴胺喷泉立即启动,让人感受到强烈快感——这种刺激强度超过接吻的三倍。实验显示,当小白鼠在糖水和海洛因之间选择时,98%的瘾鼠叛逃到了糖水阵营。
更匪夷所思的是,果蝇卵巢能分泌FIT蛋白操纵大脑,让母果蝇为产卵疯狂摄入糖分。
奶茶不离手的姑娘们,本质上和果蝇共享着同套嗜糖的基因密码。
06
东方破壁者: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世界破破烂烂,老钟缝缝补补。
胡蜂与蜜蜂之间,为了抢夺蜜糖而进行的持续亿年斯年的军备竞赛,似乎是对人类社会命运的终极警示:
糖对于人类是能量的源泉,是甜蜜的享受,却被人类异化为权力的基石,暴力的武器,残酷的剥削。难道人类也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杀戮和争夺当中吗?
中国太阳能制糖的突破,恰似一记刺破黑暗的甜蜜闪电:
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对“阳光普照权”的再分配。
当光伏板在曾饱受蔗糖战争蹂躏的土地上静静运行时,人类首次出现了所有文明对能量源平等占有和使用的可能。
六百年来,从蔗糖起源,以石油铸就西方霸权的圭臬正在崩塌:
西方的一贯伎俩,是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实际行垄断关键资源获得支配世界的权力之实,中国则以开放供给,实现普遍平权。
当光伏硅片+生物酶链遍布世界,阳光-物质能源(电)-生物能源(糖)的铁三角,取代石油美元体系成为可能。
这与中国开发稀土的战略如出一辙——西方用垄断抬价扼住产业链咽喉时,中国开放全加工技术集群,带动一带一路伙伴更好地发展。
也许有一天,中东的孩子们咀嚼着当地糖厂用阳光与废气转化的糖果,而工厂的余热正驱动海水淡化设备汩汩流出净水。这项始于东方的甜蜜革命终将昭告世界:
真正的权力从不是掠夺阳光,而是让每一缕光芒都找到需要滋养的生命。
当第一滴太阳能转化的蔗糖滴落试管时,人类文明史迎来分水岭:
驱动生命繁衍的甜蜜能量,将不再需要奴隶主鞭下的血泪,亦不需石油寡头掌控的油管,它只是来自哺育地球生命的那颗四十六亿年恒星的慷慨馈赠。
这独属于中国的甜蜜浪漫,终将酿成普照众生的能量之诗。
来源:北山浮生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