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驻村青年说︱村里飞出了“领头雁”
点击:  作者:陈爽    来源:金台新声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10 13:00:45

 

 

吕凤玲是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南台子村唯一一个女务工队队长。她开着自己的红色面包车,穿一件紫色棉袄,黑色背包里放着保温杯和装着午饭的保温桶。她常常天不亮就出发,接上同乡的务工队员,单日往返于北京与南台子村之间,成为了劳务输出的领头雁

 

去年金秋十月,我来到了南台子村。这里天蓝如洗,小河清清,环绕着村子的远山层林尽染,庄稼地里是片片金黄的玉米,正好赶上了秋收的尾巴。南台子村与北京市密云区接壤,有极强的区位优势。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除了种地收入,劳务输出已逐渐成为南台子村乃至满族乡的一大增收亮点。全年乡里外出务工人员达3700余人次,占农村总劳动力的83.26%

 

凌晨,我坐上吕姐的面包车开启务工的一天。我们行驶在山间乡道上,路窄、弯道多,常常与卡车会车,需要停车避让。这条道,吕姐已经走了成百上千遍。她会根据每次任务要求匹配队员,通常是六七个人,多的时候十几个人,刚好坐满一车。我没什么特别的能耐,就是有点技术,会开车,带着村民改造马路牙子、盖盖房子......”早些年,吕姐进城做零工,渐渐积累了经验和人脉,4年前考到驾照,花8000块钱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如今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女队长,跟着她的队员每天收入也从一百出头涨到了两三百块钱。常常有人来问:吕姐,最近有活儿吗?

 

这次的任务是垒防火坝。大坝可以在雨季挡住泥石流保护道路,即使发生火情,消防车辆也能畅通驶过。大坝平均高1.8米,最高处有3米,共计1500米长,工程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挖掘机运来水泥和石头,工人们把石头一层层水平地垒上去。吕姐教我铲水泥——要弯下腰,两手分别握住铁锹下部和中部位置发力,来回把水泥铲到工人垒好的石头上进行加固。看似简单的工作,十分消耗体力,我没过多久便直不起腰来。再看工人们搬运的石头,重的能有300多斤,吕姐和他们干起这些体力活来,熟练麻利。吕姐的丈夫7年前患上食道癌,家里两个女儿,二女儿那时还在念书。吕姐靠着外出务工挣来的辛苦钱,解决了燃眉之急。她珍惜每次干活的机会,无论什么活计,只要经她的手,没有干得不漂亮的。

 

 

陈爽(右一)用相机镜头记录务工队忙碌的身影。

 

像吕姐带领的务工队,马营子乡还有23支,业务内容涉及建筑施工、装修、绿化、土建、农业耕种、公路施工等多个领域。南台子村劳动力年龄多在50岁以上,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就业较为困难。而每一个劳动力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

 

为更好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效应,滦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灵活用工交流群,服务县属各个乡镇,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求职信息登记、就业岗位推荐、特殊群体专项服务等便民服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心仪的岗位。除了微信群,马营子乡于202211月初成立乡村劳务服务中心,利用智慧人社、零工市场、务工信息二维码等方式线上宣传招工信息。村公告栏每周更新招工信息,村里同步组建劳务服务对接群,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搭建起各方沟通的桥梁。此外,劳务服务中心在生产交通安全、法律援助、权益保护、人身健康等方面提供咨询帮助,帮助对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维权,拿到拖欠工资和经济补偿。

 

不仅如此,县里、乡里每年都会组织职业培训,辅导学员考取建筑工、电工、焊工、厨师、月嫂等相应从业证书,帮助村民提升就业技能、增添履历,拓宽增收渠道。年近六旬的苗志国、苗志东两兄弟,今年参加了技能培训。以前我做小工,一天只能赚180块,好的时候也就200块。”“通过培训,咱学会了做防水、刷漆等活计,现在一天能挣350块呢!他俩争相说道。

 

乡里每年都会开务工带头人座谈会,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务工方面的困难,以点带面,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马营子乡行政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董建国向记者介绍,对于建档立卡户,外出务工有额外的交通补贴,今年共发放给了935人。还有务工激励补贴,收入越高补贴也越高。

 

村民唐春立开了一家钢结构制造销售公司,每年利润可达50余万元,员工有40余人,其中不少同乡。收入高的员工,年薪能有810万。乡村筑好巢,孵化领头雁。在这片热土上,大家干劲十足,书写着马营子乡勤劳致富的新故事。

 

吕姐给院子封了顶,进不来雨雪,即使冬天坐在小院里,也不会觉得冷。卫生间换上了抽水马桶,客厅和卧室也都装了地暖。大女儿在深圳工作,二女儿在读大学。家庭相册里,石头垒的老房子已经焕然一新,村里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道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天晚上照亮着吕姐回家的路。为了这个家是像吕姐一样的务工者们最朴实的愿望和最坚定的动力,凭借着双手苦干,无论生活将他们如何摔打,他们内心始终怀揣着热气腾腾的英雄主义。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生活奔忙着。每一个躬耕前行的日常,都是在为向往的生活着色。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和他们同悲喜,共向前。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农耕文明孕育的勤劳质朴、善良亲仁的品格,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化为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相信吕姐的明天会更好,相信南台子村的未来会更好。

 

作者:陈爽;来源:金台新声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驻村青年说︱村里飞出了“领头雁”

    2025-06-10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