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种茶有三种起源于武夷山区
4月17日《闽北日报》
武夷一片叶
王宏甲
一
中国是茶的家乡。是谁发现了茶?有可能追溯吗?
中国茶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我想追溯的不唯哪一种茶发源于何处,而是茶之为饮才是茶,何处是中国茶的发祥地?
关于茶的起源,有人以神农为茶祖,理由是《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野生树之叶,“得荼而解”是作为药,而不是作为日常茶饮。
有人举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秦入蜀之前川人已经饮茶,并因秦统一才使茶饮逐渐传播到全国,由此认为茶起源于四川。也有人认为,西南是野生茶树原产地,云南西双版纳州是植物王国,更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我去拜访了云南普洱的茶博物馆,看到一块在普洱出土的化石,专家研究出这化石上的树叶与普洱古树茶的渊源。这是3700万年前的化石,普洱被视为“茶源”——这是指茶树的源头,不是茶饮的开端。
茶饮的开端在哪儿?换言之,中国六大类茶,哪一种是最早的茶?如果我说,是白茶。你相信吗?
二
陶器向瓷器演进最早出现的是原始青瓷,茶从原始的古树荼向茶饮演变时最早出现的是生晒白茶。区别白茶、红茶、绿茶等,最关键的因素是制作方法,同为一片绿叶,制成红茶、绿茶、黑茶,或大红袍、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等,就不是茶祖了。那么,发明最早的生晒白茶,乃至成就茶饮的地方在哪里?历史上可曾留有蛛丝马迹?
明末进士周亮工,博学多通,且颇有风骨。他是河南开封人,入清后任过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曾屡次被弹劾论死,又遇赦。他著有《闽小记》四卷,其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这“绿雪芽”是后人为白茶取的雅名,指的是绿叶上有白毫的白茶。《闽小记》还称白茶“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2009年5月作者探访太姥山
我去了太姥山。太姥山在福鼎,福鼎确有鸿雪洞,洞旁确有野生古茶树长在石缝中,树高6米多,人们都说这树是福鼎大白茶的母树。在这近旁耸立着唐代建造的太姥娘娘塔,塔墓上有唐玄宗所赐“尧封太姥舍利塔”碑。
这是唐玄宗皇帝所赐碑题,有一定根据吧,不是哪个文臣敢编造的。尧是四千年前的帝王。太姥山耸立着一尊高近20米的白色花岗岩的太姥娘娘雕像。这太姥娘娘是谁,是什么缘由使历史岁月中的后人以如此的敬仰来纪念这位女子?
我在福鼎寻访,注意到了当地有个悠久的传说,相传太姥娘娘的故事就发生在尧时代。她是个农家女子,人称蓝姑。某年麻疹流行,蓝姑梦见一仙翁告诉她,去山中找一种绿叶有白毫的树,采叶煮水喝可治。蓝姑便去峰峦云雾间找到一种绿叶有白毫的山茶,采来煮水给患儿喝,果真有效。蓝姑教乡亲都这么做,患儿都好了。尧帝感其圣德,封其“太母”,乡民们则尊称她“太母娘娘”,并以当地大山纪念她称太母山。
相传蓝姑梦见仙翁指点,也颇有文化内涵。古时“仙”通“先”,“仙人”即“先人”,那些具有大智慧的先人被后人敬仰,被以神圣的感情赋予神话色彩,就成为“仙翁”。蓝姑为小孩治麻疹的方法来自有经验的前辈老人,这不真实吗?
为什么称蓝姑为“太母娘娘”?你如果发现孩子喊一声“娘”还不够,要加倍地连声喊“娘!娘!”再听人们喊蓝姑为“太母娘娘”,你会不会感到那呼声里有很深的情感!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王烈《蟠桃记》:尧时有老母居此仙去,因名大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校天下名山,又改母为姥。唐开元中,特图其形,敕有司春秋致祭。”
这记载与尧帝时此地有蓝姑被称作太母,此山称太母山的传说有呼应。汉武帝时改“母”为“姥”,这山便称“太姥山”,有史籍记述了。唐玄宗时,朝廷绘制太姥山图,敕令地方官府春秋二祭。这与唐代建造的太姥娘娘塔,塔墓上有唐玄宗所赐“尧封太姥舍利塔”碑,也相呼应了。
王烈为东汉名士,曾被举孝廉却不肯出来做官,以耕读和撰述娱乐心灵。顾祖禹更典型,我不惜篇幅介绍如下。他是明末清初的人,知他者称他“不求名于时,不求禄于世”,唯寄心事于著述,只想保存前人文献中之纪要。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学识来源首先在那个“读”字,他读尽古史,收集百余种地方志和大量文献,还尽力“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实地考核。历时30余年编著成130卷280万字。全书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才由四川龙万育敷文阁刻本出版。此书一出,被称为千古绝作。所谓“文章千古事”,顾祖禹的著作实属对中国很有用而不会被埋没。前面引述的顾祖禹记太姥山文字,刊于中华书局2005年版的《读史方舆纪要》里,在卷九十五,我们岂能不珍视。
太姥山太姥娘娘塑像
再说从尧帝时代到唐代,三千多年过去了,家乡人没有忘记历史岁月中的太姥娘娘!造太姥娘娘塔纪念。中国有泰山、黄山、嵩山、昆仑山、武当山……那么多名山,有哪座山以人命名?福建人以闽东最雄伟的大山为太姥命名,殊不简单。
四千多年天昭昭路遥遥传承至今。我感动于中国民间一直有一种极其顽强的崇善力量!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即使在兵荒马乱、丑恶猖獗的时候也不至于沦亡的坚强底线。
我也相信,悠久的纪念还因为太姥娘娘首创的白茶一直在民间发挥着作用。福鼎秦时属闽中郡,太姥山东临大海,向西是柘荣、寿宁、政和、松溪、建阳,这一带都是白茶的很大世界,正是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茶饮的发祥地。
我回故乡,看到武夷山脉建阳、政和、松溪等地的白茶都发展得很好,各地都称自己是白茶的起源地,到底是不是呢?
我想,可以这样肯定地说:福建是白茶的发源地,具体地域就在太姥山区和武夷山区。还可以肯定地说:福建是中国茶的发源地,标志性的茶饮即白茶。
太姥山白茶的经典是福鼎白茶,很好。大武夷文化圈的建阳、政和、松溪的白茶若整合成“武夷白茶”,必有整体更好的影响力。在“武夷白茶”旗下,再分各具特色的品种,也是丰沛多姿的。今春,南平市的“武夷茶·华夏行”正在这样做。
三
武夷一片叶,不只是白茶。
今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林钟乐先生在北京鸟巢“武夷茶·华夏行”推介会上对大家说,中国六种茶,有三种都在武夷山脉起源,这三种茶是白茶、红茶和乌龙茶。这是大视野之说,林钟乐先生当然知道太姥山和武夷山都是白茶的起源地,也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武夷山区桐木关的茶农发明,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脉建瓯凤凰山,向南发展,包括传到台湾地区。林钟乐先生说,这三种茶都同武夷山的自然山川有密切关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再说茶饮走进宋代,斗茶之风源于闽北茶乡,时称“茗战”,是一种对茶和点茶技巧的评比与较量。起初源自民间的斗茶习俗,在福建路转运使蔡襄撰写了《茶录》后,斗茶习俗登上大雅之堂。蔡襄说时人斗茶喜用建盏,因“茶色白,宜黑盏”。
宋·刘松年《斗茶图》
这“茶色白”,说的是建阳漳墩乡里培植出一种奇异的小白茶,外表白毫披覆,泡后清香满堂,滋味甘醇,因叶瓣酷似牡丹,得名“白牡丹”。此时的“白牡丹”,已非生晒白茶而已,而是精心制作的“白毫银针”。
这“宜黑盏”,说的是此时与漳墩相邻的水吉芦花坪一带出了一种细腻坚致的黑釉茶盏。这黑釉茶盏在斗茶之风中问世,仿佛是被白茶呼唤出来的。
苏东坡任杭州知州的一个中午,南屏山道人请他喝午茶,就在这天,苏东坡初见此盛茶器皿,当场赞之“忽惊午盏兔毛斑”!到底是怎样的茶盏能使苏东坡一惊?
黄庭坚赞之:“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清汤。”宋徽宗皇帝作《大观茶论》,直接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并赐名“兔毫盏”,定建窑为御窑。用兔毫盏冲泡白牡丹,茶水有如雪花涌起,黑白相衬色泽愈艳。白牡丹和兔毫盏都被定为御贡。建阳白牡丹称“贡眉白茶”,是御贡建盏的标配。兔毫盏与白牡丹珠璧双联,相互创造,彼此都名满京都。
宋徽宗《大观茶论》
斗茶风行,又促使武夷岩茶大发展,涌现出诸多品种。斗茶也促进茶饮,饮茶中产生的诗词,咏到茶的就有“茶诗三千首”之说,许多优美的茶诗词至今在文学史上璀璨生辉。
李清照的“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还有不知名的作者写下的书法对联:“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苏东坡的《咏茶》咏的就是武夷茶:“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黄庭坚写有《满庭芳·北苑龙团》,这“北苑”就是发明了乌龙茶的建瓯凤凰山茶园。北苑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茶园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一带拥有方圆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上乘,却因战事频生茶业难以为继,把茶园悉数献给闽王。此茶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北苑成为御茶园,靠着朝廷的力量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从闽国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龙茶盛世。北苑茶代表作就是“龙团”,即“龙凤团茶”。
宋徽宗作《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并赞之,“采择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这不是虚夸,单是团茶上龙凤纹饰的工巧精细就让人叹为观止。
再看黄庭坚的《满庭芳·北苑龙团》怎么写:“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又言“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连茶带鹧鸪斑盏及饮后的身心舒畅与月夜美景尽收笔端。
金丝兔毫盏
乌龙茶也称青茶,其发展可谓精彩纷呈,有武夷乌龙、闽南乌龙、台湾乌龙,广东乌龙。武夷乌龙茶品种最为丰富,有老枞水仙、大红袍、肉桂、奇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等,闽南乌龙茶以铁观音、白芽奇兰为最,广东乌龙茶以凤凰水仙、岭头单丛为最,中国台湾主要有青心乌龙、大叶乌龙。
茶与诗,都是寄托情思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生命体。中国既是“茶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家”。陶瓷,茶与盏,诗与词均促进了中国文化优雅而又渊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尊严和芬芳。
四
武夷一片叶的红茶,从起源至传播到世界各地,迄今在世界上红茶的占有率达80%,超过其他几大茶类的总和,是一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更大的茶世界。
据载,最早喝到中国红茶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时间是十六世纪中叶。文见1560年葡萄牙加斯博·克鲁兹神父从中国返回时写道:“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汁液。”
明万历三十五年,十七世纪初的1607年,荷兰人从武夷山运走的红茶出海去往欧洲,这是商人的行为了。荷兰人经爪哇运往欧洲的红茶即武夷山的正山小种,但它出现在欧洲宫廷和市场时并不称“正山小种”,就称“武夷茶”。在欧洲人看来,“正山”太小了,武夷山巨大而响亮。约过了30年,英国人也到武夷山来购茶了,之后从厦门出海运去正山小种,英国贵族喝下午红茶的历史就开始了。武夷红茶透亮的汤色,在英国贵族看来,跟他们皇宫的红地毯一样尊贵。
也在十七世纪初,晋商来到武夷山。著名的“万里茶道”的起点就在武夷山,晋商由此将武夷山区的茶叶远销到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晋商从万里茶道运去的不只是武夷茶,还有长江南北沿途诸多特产,运到欧洲就在当地建贸易货栈,那就是中国最早的跨国贸易商铺。彼得堡最繁华的大街叫涅瓦大街,这条街有果戈里、柴可夫斯基等众多俄罗斯名人的住所。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涅瓦大街不仅喝咖啡,也喝来自中国的武夷茶。晋商正是在如此千万里跋涉的经商中,创造了明清五百年经商的辉煌。想想,追溯武夷一片叶,也有无限斑斓璀璨的历史。
来源:《闽北日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