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师徒,李大钊与张国焘
点击:  作者:东南陈楠    来源:八达街行走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18 12:26:58

 

 

大家印象里不同的是,张国焘是比老师李大钊更早进入的北京大学。张国焘于1916年进北大,而那时李大钊刚从日本留学三年回来,还没有加入北大。

 

191711月,在章士钊的推荐下,李大钊才被校长蔡元培聘为了北大教授。

 

19181月,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1

意合

 

但到此时二人的师生情谊还没有建立,彼此并不相识。比人相识更早的居然是两人政治倾向的一致。

 

张国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时,并不认识李大钊。那时,张国焘在国民杂志社做工,李大钊经常给《国民杂志》写文章。他们的政治倾向先渐趋于一致。

 

2

相识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因为陈独秀的缘故,李大钊与张国焘才建立了人际关系。

 

19196月,陈独秀散发传单而被捕。大家都来营救陈独秀,李大钊参加了各高校教职员联合会,而张国焘则是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

 

至此,这两个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人物才有了接触的机会。

 

40多年后,张国焘回顾这段经历:

 

李大钊先生也是教职员联合会的一个活动人物。他在暑假期间,仍然常到他的办公室——图书馆里办公,与我接触更为频繁。

 

他不仅对我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甚至常代我草拟一些重要文件,对于沟通教职员与学生间的意见和联络新闻界等,更是多所尽力。

 

从此,我与李大钊先生就成了不分师生界限的共同奋斗的战友。

 

这种艰难创业环境下提炼过的师生关系,必然是非同小可的情谊。

 

3

殊途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加快了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的进程。19203月,李大钊发起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不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北京,邀请各方面进步人士座谈,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与维经斯基进行了多次交谈,就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议题交换了意见。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张申府也参加了座谈会。

 

但这期间,张国焘并不在北京,而是跑去了上海,他是因为躲避军警的逮捕而离开的。

 

上海,张国焘与陈独秀有了许多次接触,并被陈独秀的建党思想所感悟。

 

4

同归

 

19205月初,张国焘返回北大时,敏感的他意识到里北大正在发生着变化。

 

192051日,也就是张国焘回北大前的两天,李大钊、邓中夏、何孟雄等组织了北京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节活动,组织了500多名工人和学生参加。李大钊在会上发表了演说,宣传8小时工作制,称赞俄国十月革命后取得的成就。

 

回到北大的第二天,张国焘即去拜访李大钊。张国焘向李大钊谈了上海之行的收获,在得知李大钊已经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张国焘便提出了加入这个组织的要求。

 

李大钊欣然同意。

 

5

授徒

 

从此开始,张国焘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书籍。

 

张国焘常常泡在图书馆里,与李大钊交往更加密切起来。

 

张国焘回忆:

 

那时的北大图书馆设备还很简陋,地方不算宽敞,图书也不够齐备,但已甚具吸引力。常常挤满了人,其中以搜索新奇思想的左倾者占多数,少数的社会主义书刊往往借阅一空。休息室中,三五成群的青年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常是他们的主要话题。

 

图书馆主任室有两间房,一间是李先生的办公室,另一间是接待室。

 

那间接待室是当时社会主义者和激进人物汇集之所,还有好几次举行过人数颇多的座谈会,辩论得很认真。

 

我在那里扮演着李先生的主要配角。我经常在那里阅读,有时与人接谈。李先生因事不在时,我就代他负招待之责。

 

1920年时,这间图书馆主任室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就这样的日益浓厚起来。

 

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学生张国焘阅读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的贫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对介绍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和英国工人运动的书籍也有涉猎。

 

19207月暑假,传来了直皖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消息,北京的局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李大钊找到张国焘,要他赶快离开北京,因为他估计段祺瑞政府可能趁战乱逮捕学生。

 

张国焘也关心老师李大钊的安全,要他注意安全。

 

李大钊说,我是北方人,随时可以找到躲避的办法。李大钊决定回家乡河北乐亭,并邀张国焘一起去。

 

张国焘表示,想去上海同陈独秀面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问题。

 

李大钊同意了张国焘的想法,并告诉他,陈独秀如果有进一步的行动,也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他也赞成的。

 

6

党员

 

19209月中旬,北大讲师张申府去上海迎接罗素来京讲学时,住在陈独秀家中。

 

陈独秀对张申府说,北京要迅速建党,能发展的人最好都发展进去。

 

张申府返回北京后,向李大钊汇报了上海方面的情况。他们决定先在北大开展建党工作。

 

张国焘正是在此时回到北大的。和张申府一样,张国焘也带了陈独秀的期望回来。

 

1920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在李大钊的办公室里,正式决定成立北京共产党组织,取名为北京共产党小组

 

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后,张申府就动身前往上海,准备192011月赴法国里昂大学任教。

 

这样,发展党员的工作就落在了李大钊和张国焘这对师生身上。

 

当时,只要是倾向于社会主义、积极向上的青年,都成为了党的发展对象。

 

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陈德荣、袁明熊、华林、王竟林等,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赞成社会革命,均被吸收为了共产党员。

 

不久又发展了刘仁静、罗章龙。这样,北京共产党小组最早的成员,除张申府外,共有10人。

 

一切都在探索之中。党组织的工作由小组成员自认分担。李大钊担任共产党小组内外的联络工作。张国焘负责工运工作。黄凌霜、陈德荣主办《劳动音》周刊,分担编辑和发行工作。罗章龙、刘仁静负责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李大钊每个月从自己的薪水中捐出80元,作为小组的活动经费,保证党组织的正常运转。

 

很快,小组内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就发生了严重分歧。激烈的争论之后,无政府主义者,除陈德荣外,都退出了。

 

共产党小组只剩下了李大钊、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陈德荣五个人。

 

这一次挫折,使李大钊、张国焘深受教育,从此发展对象有了标准。

 

不久,发展了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等优秀青年。

 

192011月底,北京共产党小组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将北京党组织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会议推选李大钊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罗章龙负责宣传。

 

7

团员

 

北京共产党组织成立后,李大钊、张国焘又亲自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192011月,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举行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

 

参加会议的有: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罗章龙、刘仁静、朱务善、黄日葵、李骏、杨人杞、吴汝铭等40人,张国焘亲自参加并致开幕词。会议推举北大学生会负责人高君宇为青年团书记。

 

1921330日,团员已发展到55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大二院召开第四次大会。

 

到会25人:李大钊、罗章龙、张国焘、刘仁静、高君宇、宋介、郑振铎、陈德荣等。

 

会议选举:张国焘、高君宇、宋介、刘仁静,分别为团书记、组织、教育、会计委员。另外,李大钊、郑振铎为出版委员。

 

张国焘任青年团的书记后,在李大钊的支持下,在推动团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组织五一节运动、加强社会主义宣传、募捐营救被捕的进步人士等。

 

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共产党支部成为了中共一大前活动十分出色的党组织。

 

8

建党

 

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努力下,到了1921年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

 

上海共产党向各地共产党小组发出了召开中共一大的邀请后,李大钊因领导教职员的索薪斗争和处理校务,难以脱身。

 

北京共产党组织就推选张国焘、刘仁静为出席中共一大的北京代表。


正是因为张国焘出席了中共一大,才使他成为20年代上半时段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李大钊为张国焘铺平了走向中共高层领导的道路。

 

9

尊师

 

不得不说,张国焘是很遵从恩师李大钊的。

 

知恩图报。

 

张国焘成为党中央领导人之后,对李大钊是相当敬重的。

 

19228月,西湖会议,为中共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问题,张国焘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发生了激烈争论。

 

张国焘不同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马林则强调共产党人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得到发展。

 

与会的大多数人都赞成张国焘的主张。

 

但是,李大钊站在了马林这边。

 

李大钊认为,国民党组织松懈,本身就有不同政治主张的人在其中活动,并未受到任何约束,所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同样不会受到约束;而且,孙中山不同意国共平行的联合,因而只能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联合战线,共同反帝反封建;这样既可以实现中共二大的政策,又可以避免与马林和共产国际产生分歧。

 

恩师李大钊的话,张国焘未必赞成,但他还是停止了与马林的争论,同意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主张。

 

10

维系

 

张国焘虽然勉强同意了马林的主张,但对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却持反对态度。

 

19236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张国焘因此落选了。

 

张国焘回到北京,从事铁路工人运动,对国共合作基本抱冷眼旁观的态度。

 

与弟子消极的态度相反,老师李大钊早就加入了国民党。

 

19229月,李大钊开始整顿北京国民党组织,将参加曹锟贿选的国民党员清除,吸收了大批先进青年加入国民党。

 

192311月,北京的国民党员已增至100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占三分之一。

 

1923年底,为了推举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李大钊主持召开了北京共产党组织会议。

 

会上很多人不赞成中共党员做国民党的代表,对李大钊提出种种质问,说:

 

李守常先生去参加国民党的代表大会,最好用他的个人名义去,不必用中共党员的身份去参加。

 

李大钊气愤极了,很少怒形于色的他,满面怒容地说:

 

这如何可能?我虽是以一个国民党员的身份去参加,但我是人所共知的共产党人,我如何能放弃共产党员的身份?你们是根本不赞成我去,是反对中央的现行政策;而且不将我视为一个同志。

 

李大钊说完就要离开会场。

 

张国焘见此情形,急忙起身劝阻李大钊,并向与会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张国焘维系了老师的观点。他说:

 

加入国民党的政策是共产国际决定的,也是中共三大通过的,为了党的团结起见,不应持根本反对态度。共产党员既然加入了国民党,自应有人去参加国民党代表大会,表示诚意合作,并用中共的主张去影响他们。李大钊是大家信任的一位领袖,也是实现国共合作的理想人物,应赞成他去出席国民党一大。

 

张国焘本来是人所共知的反对国共合作的人,他的这一席话,说得与会者大为惊讶。

 

李大钊则转怒为喜,对张国焘的发言表示欣慰,认为张国焘的发言表明党内的分歧已经消除。

 

李大钊表示,他并不责怪同志们的责难,只希望党内的分歧能够消除,步调能够一致。为此,即使劳怨再多些,他也不会离开同志们。

 

结果,张国焘自己成了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共产党员代表。

 

谁叫老师是领导呢!

 

1924年初,张国焘与李大钊一起,从北京乘车南下,途经上海到广州。


国民党一大后,李大钊传达国民党一大选举张国焘为候补中央委员,并要他到武汉去担任国民党分部的工作。

 

张国焘终于第一次对恩师说了不,拒绝了这个安排。

 

11

背叛

 

19242月,李大钊、丁惟汾、王法勤受国民党中央委派,先后回到北京组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

 

19244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领导北京、直隶、河南、热河、察哈尔、绥远、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哈尔滨、山西、甘肃、新疆等15个省市的工作。

 

张国焘虽然是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成员之一,却很少去办公,去了也是敷衍了事。

 

打卡摸鱼。

 

当国民党员丁惟汾提出一些事情和他商讨时,张国焘总是很客气地请丁惟汾做主,自己从不提出异议。

 

关于国共党内合作这个命题,张国焘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与老师李大钊保持一致了。

 

李大钊虽然对张国焘的表现失望,但仍关心着他。

 

1924520日,张国焘从上海参加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归来。李大钊告诉他,据获悉直系内情的王法勤上午通知,北京当局已拟定了一张100多人的逮捕名单,第一名是李石曾,第二名是李大钊,第三名就是张国焘。

 

李大钊说自己正在做必要的准备,也要张国焘赶紧回到住所将文件收拾一下,立即躲藏起来。

 

但张国焘没有立即跑,在第二天清晨被捕了。

 

张国焘被捕后,在严刑之下,供出了李大钊、陈独秀、谭平山、张昆第、高君宇、刘仁静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工运积极分子。

 

北洋军阀政府据此对李大钊等人发出了通缉令。

 

所幸,李大钊已经化装出城,回到家乡乐亭,后作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前往莫斯科,才避开了这场灾祸。

 

至此,李大钊与张国焘的师生关系即被张国焘的叛变行为所玷污。张国焘出狱后向党隐瞒了他的叛变历史,在党内得到重用。

 

直到1927428日被军阀绞杀时,李大钊也不知道自己1924年就被学生张国焘出卖了。

 

张国焘出狱后,在中共四大上重新进入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

 

从此,直到李大钊牺牲,师徒二人天各一方,一个在上海领导全党的工作,一个在北京领导北方的斗争

 

背叛师门者,不可信也。

 

作者:东南陈楠    来源: 八达街行走 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师徒,李大钊与张国焘

    2025-04-18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