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曹展|李显龙的警示:美国必须学会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共存
点击: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4-18 14:08:15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发表的"美国必须容纳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日益强大的中国"的言论,犹如一记警钟敲响在国际政治的寂静夜空。这位深谙东西方政治的亚洲领导人,道出了一个被华盛顿刻意回避却日益凸显的地缘政治现实: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试图阻挡这一进程的努力不仅徒劳无功,更可能适得其反。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刻,李显龙的直言不讳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清醒剂。

 

历史从不偏爱任何强权。古罗马帝国曾试图遏制迦太基的崛起,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落;大英帝国为维持霸权压制新兴国家,反而加速了帝国体系的崩溃。美国今天面对中国的心态,与历史上霸权国家面对新兴挑战者的焦虑如出一辙。然而,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全球化网络使各国利益深度交织,军事对抗的成本呈指数级增长,科技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新型相互依赖关系。在这种结构性变化下,传统的霸权护持策略不仅难以奏效,更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反噬效应。

 

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00年的3.6%跃升至2022年的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这种规模的经济扩张背后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其内在动力绝非外部力量所能遏制。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研究显示,即使在对华技术封锁最严厉的情境下,中国仍能通过本土创新体系在大多数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只是时间可能延长20-30%。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大国崛起从来都是内生驱动的结果,外部压力往往转化为技术自主的催化剂。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半导体领域被美国打压后,反而加速了材料科学和精密制造等基础领域的突破,这一教训值得华盛顿深思。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正陷入多重悖论。经济上,加征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多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成本,却未能扭转贸易逆差;科技上,芯片禁令刺激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激增,2022年行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50%;外交上,"印太战略"的军事化倾向使地区国家担忧被迫选边站队,反而强化了它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华尔街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与政治话语形成鲜明反差——2022年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仍达1180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这种战略言行的分裂暴露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矛盾: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难以割舍与中国经济的共生关系。

 

新加坡作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尤其值得借鉴。李显龙政府始终坚持"不选边站"原则,同时与中美保持密切合作。这种务实态度使新加坡成为东盟国家中人均吸引外资最高的经济体,也使其在区域事务中拥有超体量的影响力。小国的生存之道在于准确判断历史潮流——它们既无能力改变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无需为此承担代价。新加坡的案例表明,适应多极化现实、在大国之间保持战略自主才是理性选择。当前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将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这些国家虽在安全领域与美国保持合作,但无一愿意加入全面遏制中国的阵营,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美国对华战略的无声评判。

 

国际体系转型的本质是权力与制度适应新现实的过程。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持续运转,正因为它容纳了战败国德国日本的重新崛起。今天的世界同样需要找到整合新兴大国的方式,而非将其排斥在外。中国参与创建的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并非要颠覆现有秩序,而是对国际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的补充。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等议题的解决,更离不开中美两大国的协调合作。将中国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不仅不现实,还将导致全球治理体系的瘫痪甚至瓦解。

 

李显龙的呼吁背后是对亚太地区和平繁荣的深切忧虑。美国若执意将中国塑造为"战略竞争对手",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目前亚太地区军费开支已连续30年增长,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更危险的是,在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上,美国"战略模糊"政策正逐渐滑向"危机外交"的边缘,增加了误判冲突的风险。历史学家们警告,当前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已接近一战前的英德关系,而当时大国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同样未能阻止战争爆发。避免悲剧重演需要双方尤其是占据优势地位的美国展现出更富远见的战略克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大国兴衰如潮起潮落般自然。真正持久的国际领导力不在于阻止他国崛起,而在于塑造能够容纳力量变化的弹性秩序。美国若想维护其全球影响力,就必须超越"霸权护持"的零和思维,学会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共处。这需要华盛顿接受权力分享的现实,改革那些无法反映21世纪力量对比的国际机构,并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全球议题上寻求与中国建设性合作。正如李显龙所暗示的,拒绝接受中国的崛起不仅不可能成功,还将使美国失去塑造未来国际秩序的机会窗口。

 

世界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对抗导致的双输,还是合作创造的共赢?答案看似简单,践行却需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李显龙的言论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认识并接纳变化中的力量平衡,才是大国战略成熟的真正标志。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民族注定永远主宰他人。唯有承认这一基本现实,人类才能共同迈向更加和平繁荣的未来。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