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我们要关心他人,并对他人有所贡献。这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却不一定会使我们感到幸福。但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那么什么才是「第一原理」呢?我发现国内对此的翻译表述都不一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是的,工作会累,但做喜欢的事,累了值得,不会后悔,没有遗憾。因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为了谋生,还有热爱。
成大事者,心中需有大格局,遇事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不慌不乱,是一种难得的气质。
——在“爱”与“进步”之间的选择
在德鲁克的眼中,20世纪是母性的世纪,非理性繁荣的世纪,不乏脉脉温情的世纪,人与人自然沟通的世纪,市民精神最后复兴的世纪……
公文写作要注重逻辑性,逻辑顺畅时公文温润如玉,行文如行云流水;逻辑混乱则公文杂乱无章,行文如一盘散沙。如何避免逻辑混乱,主要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诚是做人之道,为人之本。一个人连点做事做人的诚意都没有,那么你的方方面面就会有出现大问题。
人生在世,有些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长大呢?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奢华,我还是喜欢俭省。这已经变得和金钱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是一个习惯。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十年之后,有钱人最大的享受叫做“闭网”,择深山居,伴知己行;穷人的别称叫做“网奴”,随时随地,不许关机!上司的头像随时会弹起,你只好强打精神:领导,您早!
——评《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
“没有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伟大复兴只会是一场梦。”新自由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单靠民族主义也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未来,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的时候就睡觉。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依据。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
中纪委前副书记刘锡荣说:中国人民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看看一个县的标配机构有多少!
这是毛主席时代的两篇中学课文,马雅可夫斯基的《党和列宁》是初三下册第四课,泰戈尔的《两亩地》是初三上册第六课,现在当然都被删去了。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无法享受自己的思想;我们承受所有的不幸,皆源于我们无法忍受独处。
在每个人身上,时刻有二种要求,一种向往上帝,一种向往撒旦。——波德莱尔
母亲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影响世界、造福人类,给每一个人生命的机会、成长的庇佑、幸福的可能,扔掉所谓的“不好意思”,自然而真诚地拥抱英雄、敬重英雄。
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著笃行的内在动力。点燃信仰的火花,方能找准人性良知、绷紧道德底线、谨守行为规范。
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
人生路漫漫,能有几回欢?高楼台易建,好心情难买。松意百愁随风去,放容一笑胜千金。
黄宗羲、唐甄这样接近“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言论,是在没有任何西方政治思想影响下,从中国本土萌生的社会思潮,这比卢梭、孟德斯鸠几乎早一个世纪。
吃饭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半饱的人生,表面上看是亏损的,实则是丰盈的。
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尤人,总觉得世间不公平,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这就是人生危险的讯号。
我说我崇拜、敬仰那些老一代的共产党人,他们有他们的信仰,为了信仰万死不辞、九死无悔。这是他们的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