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申鹏:这件大事,正在写进法典
点击:  作者:申鹏    来源:平原公子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14 12:14:43

 

01

 

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议案的说明。

 

912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这意味着,党和国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制定这部法律,肯定是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最早是在 2024  7 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首次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如今,这部法律已正式进入立法程序,内容涵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同繁荣发展、明确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

 

国家民委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加快推进制定出台该法。并积极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融入到相关法律法规。已推动写入立法法等11部相关法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像坚定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正确 “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些重大理念,都在草案不同章节中被重点强调。这些原则,正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为什么这部法律这么重要?因为我们清楚,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就是生命线。

 

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用法律维护民族团结,其中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唐律》规定,不按民族区别对待,只看是否犯罪。这种把所有民族都当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法律原则,极大促进了唐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治理智慧,更是我们宝贵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把民族团结纳入法治轨道,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不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 它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关系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法治根基的战略举措!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这部法律的出台,至少会在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部法律会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就像西藏的拉林铁路,通车后不仅让林芝的藏香、松茸更快运往全国各地,也让更多游客走进西藏,和当地群众一起体验高原风光,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越走越近,地方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这就是法律要保障的共同发展图景。

 

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它用法律形式强化各民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真正让已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法律的保护:你看远在西北边陲博尔塔拉的那达慕大会:社火队也会出现在开场歌舞表演中,餐饮区不仅仅手把肉,粉汤凉粉凉皮黄面烤肉也是应有尽有,赛马场上骑手们和马更是各有特色却又在一起竞技——这是所有人的节日,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竞技娱乐、享受美食,在热闹的氛围里,这种融合在一起的、安逸和谐的生活,这就是法律要保护的现实所在。

 

三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明确权责、设立机制、规定责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执行,都能有法可依有迹可循。背着国徽翻山越岭法官的脚步,曾丈量过西南山林里每个寨子与寨子之间的距离,吊脚楼里的法庭中,法锤之下解决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无论是判决还是调节,都能让大家心服口服,这些许多优秀的传统和先进的经验,就是法律要保障的公平。

 

四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形势复杂、民族问题敏感的今天,用法律巩固团结、增强凝聚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广西崇左的边境线上,阿公带着姑娘小伙儿组成了护边队,每天一起巡逻,他们不仅守护着国土,还在巡逻间隙互相分享着传统的故事,阿公教大家唱山歌,小伙子教大家飞无人机,姑娘带来自家种的水果,老中青传帮带,一代接着一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团结力量,正是法律要守护的安全基石。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不只是一部法律,更是一项制度创新。它承续历史,回应现实,更面向未来 —— 肯定会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提供坚实而长远的法治保障。

 

02

 

如果用一个重点概括近年的民族工作,那就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能长期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背后有法律支撑、理论建设、制度安排、社会动员等一系列复杂工作。而随着民族团结促进法的酝酿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中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既守正,也创新。

 

两年多前,一座 “老场馆” 有了 “新身份。位于北京的蒙藏学校旧址,是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中的一处重要点位,也是党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诞生地。在活化利用下,它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成就和中国民族团结的时代风貌。贵州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也有类似的探索,这个全是苗族民居的村落,专门开辟了 “民族团结馆,里面展示着上世纪汉族医生来这里防治疾病、侗族木匠帮苗族同胞改进吊脚楼工艺的老照片,现在每天都有各族游客来参观,当地苗族老乡还会给游客讲各族互帮互助的故事,让老村落成为传递团结力量的新载体。

 

民族团结的工作面广、链条长,但其中青少年工作尤为重要。国家也在这个层面下了大力气。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实施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工程。

 

各族青年本就是一家,同样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但也存在各地区相距较远、发展水平有差异等问题。从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到 “北京行” 主题活动,从高校的 “东方奖学金” 项目到干部、教师、留学生的座谈交流,再到校园体育、民族歌曲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能看到中国各民族的青年群体在真实沟通、共同体验。

 

青海和上海的青少年结对活动就很有意义,每年夏天,青海玉树的藏族学生都会到上海,和当地汉族学生一起住、一起上课,他们跟着上海的小伙伴逛外滩、看科技馆,上海的学生也会去青海,跟着藏族小伙伴骑牦牛、学挤牛奶,去年他们还一起做了一本 “民族手账,里面贴满了各自民族的服饰贴纸和合照。这样的 “在一起,在祖国的很多地方同时展开,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心贴心的互动,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拉近距离。通过东部与西部联动,南方与北方交流,国家腹地与边疆来往,沿海与内陆互通——民族团结不是 “被教育,而是在一起。而像这样的民族团结故事,每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着。

 

03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离法律最终出台,进入冲刺阶段

 

把民族团结进步 “写进法典,意义非常重大。

 

一方面,这是对过去有效做法的制度化凝练,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长治久安的主动布局,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更深入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伴随着超大规模人口、超大地域差异、超多样文化之间的协调与融合。而这,必须建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之上,也只有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才能实现这样的伟大壮举。

 

有些画面相信大家印象都很深刻: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升国旗环节,有孩子们身着各族服饰,如盛开的花朵一般簇拥在国旗周围,护送国旗进场。2023 年杭州亚运会的时候,这样的团结画面也随处可见:新疆维族志愿者古丽和浙江汉族志愿者小周搭档,一起在赛场外帮助外国游客,古丽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中国的民族文化,小周帮游客安排行程,遇到有游客对藏族唐卡感兴趣,两人还一起找来藏族志愿者帮忙讲解,亚运会结束后,他们还互相寄了家乡的特产。这样的故事,就是当下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写照。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底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血脉相连,风雨同舟。历朝历代先民共同努力奋斗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先辈们的牺牲和各行各业同志们的奉献成就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在前进的路上,本来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全体人民本就要共享发展和治理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愿我中华民族,文明赓续,薪火绵长。

愿我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来源:平原公子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申鹏:这件大事,正在写进法典

    2025-09-1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