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不是上帝掷骰子,而是宇宙在掷你
点击:  作者:质子教授    来源:质子教授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30 12:04:06

 

 

1970年,美国物理学界举行了一场略显尴尬的葬礼。

 

葬的是雨果·埃弗里特三世。

 

他生前提出了多世界解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妄图告诉所有人:波函数从不会坍缩,量子世界不是模糊的,而是分裂的。

 

他死得不算悲壮,因心脏病猝死在自家床上,年仅51岁。死的时候穷困潦倒、学界边缘人、家庭也没好到哪去,整个葬礼冷冷清清,主流物理圈没人出席。

 

只有一个人对这个冷场有点动容——他年仅12岁的儿子马克,后来成为《真爱如血》的编剧,一部充满人性撕裂的吸血鬼电视剧。也许他继承了父亲那种对多重存在的病态痴迷。

 

你以为这是哪部文艺片开场?不是。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之一的引子:

 

 

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只有一条真实

 

当一颗电子让你的人生崩塌

 

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01年,那个英国人托马斯·杨做了个很中二但经典的实验:在一个不算太黑的房间里,点一盏灯,中间放两个细缝,让光从那两个缝里穿过去,再看看后面的屏幕。

 

结果出人意料:那不是两个亮斑,而是一堆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像是水波撞击之后的反复震荡。

 

光不是一粒一粒的,而像水波一样,有干涉、有涟漪、有情绪。这就是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

 

 

然后物理学界就开始陷入一场世纪级别的分裂。

 

真正让这场风波从科普八卦上升为宇宙哲学,是到了1927年,戴维森和革末又做了一次升级版的实验——他们用电子代替光子,一个个慢慢发射过去,看电子撞到后屏的分布。

 

结果再次震碎三观:即使电子是一个一个发射出去的,最后积出来的图案,依旧是波动的干涉条纹。

 

电子,它居然能自己干扰自己

 

你听明白了吗?

 

一个粒子在两个路径之间分裂,互相干涉,然后再统一成一个结果。

 

这简直是物理版我在两个世界同时发疯

 

哥本哈根学派,这群当时说了算的物理大佬,直接站出来背书了一个惊悚的解释:

 

电子是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直到你去测它,它才选择一个状态,波函数坍缩。

 

这听起来有点像我老婆可能在洗澡、可能在出轨,只有我开门那一刻,命运才揭晓

 

这不是科学,这是薛定谔的怨种生活。

 

而这套解释,被冠以一个非常有玄学味的名字:

 

 

哥本哈根解释

 

一个用不确定性粉饰我们也不知道的学术壳子。

 

哥本哈根学派:量子界的洗白大师

 

你以为物理学家个个都是铁血理性?

 

错了。

 

到了量子层面,连牛顿的嫡孙都要跳大神。

 

哥本哈根解释之父尼尔斯·玻尔,当年就是神棍物理的代言人。他那句最广为流传的话是:

 

不要试图理解量子力学,要学会习惯它。

 

这就像你望着暮色问诗人:人终将归于何处?他答你:

 

风会告诉你。

 

哥本哈根学派基本态度如下:

 

你不要问粒子到底在哪,它还没被测的时候不存在;

 

你不要问测量有没有影响现实,反正测了就成现实了;

 

你不要问现实是不是就只有一个,那不归物理学管;

 

如果你执着于这些问题,那你不是科学家,你是哲学家。

 

这是一种极度实用主义的态度,把测量、观察、结果拉到前台,管你宇宙后头怎么运行,反正我算得准就行。

 

可问题是,我们真甘心当一个只用结果、不管原理的盲目操作员吗?

 

雨果·埃弗里特:被科学界冷处理的疯子天才

 

1957年,雨果·埃弗里特三世,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递交了一篇硕士论文。

 

这篇论文提出:

 

不是粒子变得不确定,而是我们每次观测,都分裂出了一个世界。

 

这不是疯话。

 

埃弗里特是个极端理性的人,他对波函数的坍缩一说极为不满。他的观点是:

 

波函数不会坍缩,它只是继续发展;每种可能性都在某个世界中实现。

 

这就是著名的多世界解释

 

 

当你测量一颗电子时,宇宙不是变得明确,而是分裂出多个版本,每个可能都发生了,只不过你只经历了其中一个。

 

一个看似随机的点,其实是一个无限宇宙中你的那条路径。

 

这个解释有四大优点:

 

不用引入坍缩这种魔法操作;

 

波函数始终有效,不分人类观测与否;

 

符合量子力学所有数学公式;

 

带有极度确定性的哲学背景。

 

可它也有一个致命缺点:

 

太特么离谱了。

 

科学界对埃弗里特的态度是鸦雀无声,论文发表后没人引用,没人理,连导师惠勒都不敢为他说太多话。

 

他在物理学界被活埋了几十年。

 

那就是一个人看见了更高维的真相,转头一说,所有人骂他疯。

 

多世界解释:这不是魔幻主义,这是冷冰冰的数学

 

尽管多世界常被拿来当作科幻段子讲,但它背后站着的,是对薛定谔方程最忠实的执行方案。

 

数学上,波函数的演化完全是线性的、确定的。如果你不人为设定观测就坍缩,那它就会一条路走到黑,不停展开。

 

而这展开的每一步,都对应该体系可能发生的一种状态。

 

这不是幻想,这是数学。

 

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无穷的树干,每次你观察、互动、决定,其实不是选了一条,而是你被那条枝丫选中了,别的你继续在别的树枝活着,只是你感知不到。

 

你不是没死过,只是你没意识到。

 

第四维度、叠加宇宙与你我他同时存在

 

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些并行宇宙?它们在哪?怎么可能互不干扰?

 

一个比较好用的模型是空间叠加:

 

假设我们的三维空间是张薄纸,那么第四维度就是你把纸往外翻起一个角度。

 

 

每一度倾斜,就是一个稍微不同的宇宙。

 

你、我、他,在不同角度上重合又互不交叉,就像影子落在不同墙面,却共属同一阳光。

 

在这个视角下,双缝实验的干涉图样就很自然了:

 

你打出一个电子,它不是在两个缝之间迷路,而是在多个宇宙中同步前进,它们之间微弱干扰,叠加出图案。

 

可当你放了探测器,你就等于发出一个分流标记,让本来同频的宇宙开始出现信息不对等,彼此无法再干涉。

 

干涉图案就此消失,留下的是你在其中一个宇宙里孤独的轨迹。

 

这不是魔法,是你突然意识到你并非唯一。

 

上帝不掷骰子是对的,只是宇宙掷我们

 

爱因斯坦最不喜欢的,是概率论。他讨厌哥本哈根那套我不测你就不存在的玄乎解释。

他的名言:

 

上帝不掷骰子。

 

但他没想过,或许骰子早就掷了,而且每一面都成真了。

 

 

多世界解释在告诉我们:

 

宇宙是完全确定的;

 

所有可能都发生了;

 

你只不过活在其中一个版本里;

 

看似不确定,是因为你只能走一条路。

 

这不是上帝玩我们,而是宇宙自洽地运行,而我们太小,看不到完整的轨迹。

 

结语:你只活了一条线,但你其实到处都在活

 

多世界解释,不是为了震撼你,而是为了告诉你:

 

你不是你以为的唯一版本

 

你可能没考上大学、你可能成了摇滚歌手、你可能还在母胎、你可能死于去年一次车祸……你在所有版本里都存在,但你只感知你这一份。

 

 

这不是安慰。

 

这是物理。

 

而你此刻能读到这篇文章,正是你那条分支穿越了量子风暴,滑行在一条自洽的轨道上。

 

别太骄傲,你只是那颗骰子正面朝上的一面。

 

来源:质子教授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不是上帝掷骰子,而是宇宙在掷你

    2025-06-30
  • 内容 相关信息

  • 不是上帝掷骰子,而是宇宙在掷你

    2025-06-30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