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人民日报评论: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点击:  作者:李洪兴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发布时间:2025-06-19 12:14:41

 

 

近段时间,科技产业博览会、零售业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相继举行,既展现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风采、前沿趋势,更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与蓬勃生机。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从展会这个窗口感受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编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从展会感受中国经济脉动

李洪兴

 

很多看似“炫技”的情景,正悄然改变着生活。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有的能搬重物,有的可以迎宾,有的还能模仿中医手法进行理疗。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展馆里,人形机器人“各怀技艺”,样样精彩。引领未来产业新赛道,具身智能正赋能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向人们展示着“看得见的未来”。

 

这几年,人们的“曾经想象”正变得触手可及,科技创新也在突破实验室的边界。由前沿技术驱动,那些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不仅具有前瞻性、引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

 

产业的孕育壮大,源于科技创新的积累,来自长期耕耘的沉淀。飞轮储能系统具备毫秒级响应速度,为储能产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为高密度商业化发射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利用生物制造,大米可变身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种子”……发展领域不同,技术难点各异,但都呈现出同样的产业发展规律: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谁先形成“从01”的突破,谁就能够在全球竞争中率先拥有“护城河”,掌握产品话语权、产业定义权、博弈主动权。

 

用创新书写未来,以创造锻造产业,何以活力十足、前景广阔?从概念到试验、从转化到应用,产业生态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安徽合肥是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从生态角度看,面对“卡脖子”难题,可以协同攻关;面对技术转化,不乏产业承接;面对技术路线的验证,能够互相联合、反复打磨。创新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涵养健康生态、促进良性循环,就要保障要素资源充分流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成果转化,只要趋势和方向是对的,通过搭建平台、健全机制,让“书架”与“货架”无缝对接,就能不断把科技创新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产品、新产业。

 

对未来有信心,表现在当下有耐心。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是长周期的过程,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大规模产业化,业界往往形象地称之为跨越“死亡之谷”。这就需要千方百计帮助各类创新主体,在投入与机制保障上持续发力。如今,不少地方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加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越来越多活水。让资本有耐心,也让耐心沉淀成一种资本,共同做科创企业的“长跑搭档”,我们就更有能力、有条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呵护未来产业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乘着低空智能飞行器回家,与虚拟数字人下棋,穿戴外骨骼行走……2025中国科幻大会上的“畅想”,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活力奔涌,未来已来。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就能抓住塑造产业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让我们既赢在当下,更赢得长远。

 

文章原载于 人民日报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