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航母”养鱼:中国在深海,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点击:  作者:正解局    来源:正解局今日头条号  发布时间:2023-03-20 09:57:26

 

 

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开启了耕海牧鱼的时代。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养殖”。

 

在这份文件出台之前,中国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排水量达到了13万吨的“养鱼航母”,已经在深蓝的大海中,把近1000吨养得肥美的黄花鱼,送上了国人的餐桌。

 

中国又一次悄然超越,从最大的深海养殖装备建造国,跻身进入国际高端深海养殖装备的第一梯队。

 

中国,又干了一件大事。

 

 

去年9月,近1000吨的大黄鱼,从一艘距离海岸线100海里外深海的“渔船”上,陆续被送上了国人的餐桌。

 

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些黄鱼从鱼苗开始,直到长成,就一直待在这艘船上。

 

这艘长249.9米,排水量达到了13万吨的“养鱼航母”,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1号。

 

 

国信1号养殖工船

 

在这艘体型比航母还要大的船上,一共有15个养殖舱,差不多9万立方米的体积,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

 

3700吨是个什么概念?

 

年年丰收的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捞量大概是1500吨,这一艘船的年产量,是查干湖冬捕的两倍还多。

 

不仅产量大,因为这艘船停泊在大海深处,全天24小时不停循环新鲜的海水,加上标准化的养殖流程,所以养出的大黄鱼,和传统近海网箱饲养的相比,品质更好,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

 

也正是因此,这艘船一年的产值能在3亿元左右,刨除所有的成本,每年能盈利6000万元。

 

更多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让这艘“航母”上的工作人员,只有35个人,平均一个人养100多吨鱼。

 

 

去年9月,国信1号养殖的黄花鱼上市

 

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移动的“海上牧场”。

 

“国信1号”对深海养殖的实验成功,让“海洋牧场”的构想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也让深远海养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外,多出了一个新的中国样本。

 

眼下,国内已经有6艘这样的大型养殖工船在建,第2艘、第3艘“养鱼航母”预计明年就能下水,更大的30万吨级养殖船也正在设计建造。

 

未来,除了大黄鱼,三文鱼、石斑鱼也将上船饲养。

 

 

深远海养殖技术,可不像近岸的鱼排或者网箱那么简便。

 

因为科技含量高,这个技术长期以来都被个别国家垄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也只能是充当深海养殖装备的制造大国,却不是强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渔业发达的国家,比如挪威、瑞典、美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深远海养殖产业。

 

在配套装备、技术和应用程序等方面,运用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了养殖过程机械化和信息化。

 

 

挪威等国在深海养殖方面起步早,技术也成熟 图为挪威的一座三文鱼养殖基地

 

比如说清洗水下网箱的机器人,这个技术就长期被国外垄断。

 

挪威的机器人可以在网衣内外任何角度清洗和巡航监测,日本的机器人能沿养殖网面自主行走。

 

再比如投放食物的设备,国外的技术也是领先的。

 

挪威研制的投饵系统,能根据实时的温度、溶氧、饲料传感器、鱼类行为等信息反馈,通过养殖管理软件分析决定进行投喂决策;加拿大则是根据养殖对象分别开发出不同的投饵控制软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美国研发的投饲系统的最大投饵能力,是能同时向60个网箱输送饲料。

 

中国科学家虽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程制造能力,这个梦想更像是个幻想。

 

 

2010-2020年中国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变化

 

直到1988年,中国一家公司从挪威引进了一套深水网箱,中国深海养殖的大门才开始慢慢开启。

 

2000年,在引进挪威、美国深水网箱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自己研发深远海养殖设备。

 

2年后,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深水网箱诞生。

 

2006年,“863”计划设立了深水网箱相关的项目课题,国内深海养殖设备和深远海养殖行业,也从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开始走向创新。

 

 

一方面,是深海养殖装备的制造。

 

 

中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建造情况 资料来源:五度易链行业研究中心整理

 

如今,中国已经成了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全球最大的建造国。

 

据不完全统计,由中国制造已交付的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已经有19座,在建和计划中的有14座,已经交付的养殖工船2艘(不包括国信1号),在建和计划中的2艘。

 

挑几个中国造的“全球最大”、“全球第一”看一下:

 

2020年交付给挪威的“JOSTEIN ALBERT”号养殖工船,这艘由中集来福士进行基础设计和建造总装,专门用来养三文鱼的船,长385米、宽59.5米,有650米见方的养殖网箱,可下潜至60米深度,养殖规模能达到1万吨。

 

 

挪威JA养殖工船 图片来源:Nordlaks

 

去年3月,中集来福士代工的另一艘挪威“HAVFARM 1”号也出坞下水,这艘船的大小和养殖规模和上面这个一般无二,都是在当时号称全球最大的养殖工船。

 

除此之外,2017年交付挪威,大名鼎鼎的“海洋渔场1号”,也是中国建造的。

 

这座总高69米,总容积相当于200个标准泳池的庞然大物,号称全球最大的半潜式深海养殖场。

 

因为这个东西在世界范围内是首例,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是一边修改设计,一边制造。

 

 

海洋渔场1

 

后面我们从这个“超级渔场”的设计和建造中获得了灵感,然后加以改进,造出了世界最大、全国首个全潜式的大型网箱“深蓝一号”。

 

另一方面,中国从“固定牧场”开始转而探索“游动牧场”的模式。

 

无论是上面说的那2艘挪威的养殖工船,还是深海网箱,都是自身没有航行动力的,像是固定牧场。

 

国信1号这样的养殖工船,本身就能航行,更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深海养殖模式。

 

深海网箱或是挪威的养殖工船,相当于在大海里沉了个巨大的网兜,是开放式的。

 

国信1号这样的养殖工船,是封闭式的养殖工船,是船载舱养的模式,养鱼的船舱是并不直接与海洋水体相连的。

 

 

“国信101”号的养殖舱用的就是“船载舱养”模式 图片来源:半岛网

 

既然网箱式是深海养殖的“主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在用这种方式,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发展封闭式的养殖工船,这个创新有什么好处?

 

 

其实,封闭式的养殖工船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近年挪威等国家也在大力研发这种养殖系统,只不过这次中国走在了那些“传统强国”的前面。

 

至于中国能“换道超车”的原因,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复杂。

 

首先,是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养殖的水产品占到全世界养殖产量60%以上。

 

但中国人均的海产品消费量却不那么多,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经过多年发展,近海养殖已经饱和,将养殖拓展到深远海,能增加优质鱼类资源的产量,也是整体市场环境的需要。

 

封闭式的养殖工船,相比深海网箱养殖更加高效。

 

 

国内深远海养殖平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开发出了渔旅结合的模式

 

国信1号的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能够实现平均每立方米养殖22公斤,保证成活率95%以上的高密度养殖。

 

同时,养殖周期还能缩短1/4,也就是说,我们用同样的地方,能养更多的鱼,鱼长得更快、品质更好。

 

此外,还能有效地收集处理粪便、饲料的残余,养殖的排放也减少60%-70%

 

既能多产鱼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减少污染,这怎么算都不亏。

 

其次,也和我们的海洋自然环境有关。

 

跟挪威等国不同,中国沿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多样。

 

这就使得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还要更多考虑我们的现实情况。

 

安全问题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中国沿海大陆架的地质构造,让30米以上的深海远离海岸,同时面临的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有20多个不同等级的台风,对沿海地区有直接影响。

 

与其选择与大自然正面硬刚,不如我们开着“游动渔场”稍微躲一躲更有效。

 

同时,还能躲避赤潮一类的自然灾害对养殖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从“南菜北种”的经验中,举一反三地开创出“南鱼北养”的方法。

 

因为中国沿海从南到北跨越的纬度很大,一年四季水文数据也有很大变化。

 

比如说大黄鱼,它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2~28℃,那用养殖工船来养的话,冬天到东海附近,夏天水温升高了再到黄海海域,利用自然条件实现全天候的工业化养殖,缩短养殖周期,生产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船载舱养的中国式“海上牧场”,创新了深远海养殖的模式,带动了整个配套行业的发展,让中国从海洋渔业大国开始迈向强国,同时为全球渔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一向酷爱农耕的中国人,这次把目光瞄向了比土地更广阔的深海大洋,用自己的方式,开启了耕海牧鱼的时代。

 

来源:正解局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