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对其加以运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动,鲜明提出“文化基因”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互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特点、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中国的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创造本土化时代化真理的过程。“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之过程。只有植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不断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思想文化主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从已往数千年历史征之,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吸收他人的精华,使之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由此形成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毛泽东曾言:“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这里所言之“化”包含彻底的、全新的创造之意,强调在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的前提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明成果,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指出,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理解这个内在道理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是新时代实现的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道理的深刻揭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之良方,特别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亡图存的真理,但各种思想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帝国主义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迷梦。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历尽千辛万苦寻路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解放自己民族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探索中,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教条化理解、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党内一些人提出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主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要从思想上的奴隶变为思想上的主人,就必须结合国情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就曾言:“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洪秀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未深刻把握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没有寻找到将西方思想本土化的路径。因此,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大声疾呼:“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即是“第一个结合”的最初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真理本土化遂得以展开。
由此中国革命才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放矢的态度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这个“的”。
为何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本土化,中国革命才能走向成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鲜明强调了两个“血肉相连”。其一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其二是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备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由中国共产党这一载体才能落地生根,“我们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与自己民族及其优秀文化传统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如不结合中国自身之特点,那么在中国语境中所谈论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教条。只有克服教条主义式的隔靴搔痒,不断促进真理本土化,形成让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思想,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获得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其后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系统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的问题,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寻找中国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第一个结合”的过程。
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国具体实际亦呈现出时代性、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代特点深入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早已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东西,中国有特殊情况,不能一下子就完全中国化。”由此可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任务异常艰巨,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深入推进理论创新的勇气与魄力,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进入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问题特别重视,他曾深刻指出:“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他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发掘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经验,指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不具有排他性。中华文明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始终秉持把外来文化思想本土化的原则。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动,明确指出:“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
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这一重要道理讲好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要背诵重复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结合国情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运用,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其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之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之际我们党明确指出:“革命不能输出,亦不能输入,而只能由每个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所阐发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完全把这个真理证明了。”社会主义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毛泽东在延安时感叹:“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他反复强调要分清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特点、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中国的运用,也是中华文明基因被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本土化时代化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创造本土化时代化真理,不能数典忘祖,丢掉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最终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滋养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文明更新和中华文化现代转型。正如杨松所言:“我们能把马列主义中国化,或说使中国各门学术马列主义科学化,那么不仅充实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并且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而在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中获得自己的光荣灿烂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彼此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力量。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此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刘少奇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贡献:“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毛泽东熟稔传统文化、注意从中汲取营养,对禅宗尤为关注。禅宗是佛教中国化之典范,毛泽东十分推崇其创造性精神:“古人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值得学。禅宗的独创精神,成佛不要去西天。”(见任远、任重)这可能从方法论上对毛泽东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本土化时代化真理具有启示性。
林克曾有如下回忆:“毛泽东对禅宗更为关注,对六世禅宗慧能(亦称惠能)尤其欣赏,《六祖坛经》一书,他经常带在身边。”林克对此进行分析:“慧能自幼辛劳勤奋,在建立南宗禅过程中与北宗禅对峙,历尽磨难的经历,他不屈尊于至高无上的偶像,敢于否定传统的规范教条,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为大众所接受等特征,在这方面与毛泽东一生追求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性格、思想、行为,颇多相通之处,所以为毛泽东称道。”关心禅宗思想就是要师取其意,要有敢于突破教条、进行理论创造的魄力和勇气。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渐摆脱“苏教条”“洋教条”,不断突破本本束缚,从实践斗争中,从血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大胆创造的理论创新史。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相继创造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以中国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创造出本土化时代化真理,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虽源自中西两大不同文明传统,但在原理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也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在外来真理本土化和本土真理时代化基础上通过深刻“化学反应”造就出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外来真理本土化、本土真理时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度互融后的全新创造,生成了以本土化时代化真理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中华文明自身具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会贯通起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创造出本土化时代化真理,持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自身具有真理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凸显“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极大拓展了理论创新的视野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指引我们充分运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渐进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理直气壮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文明更新,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本土化时代化真理的代表,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
时代在发展,实践无止境,不断创造本土化时代化真理、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篇章也无止境。毛泽东曾言:“马克思没有做过中国这样大的革命,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这种革命的实践,反映在意识形态上,这就是理论。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看不起自己。”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踏平坎坷成大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其中之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现实性,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塑造文明主体性的根本力量。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本土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过程中,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确立的文化主体性,源于一种属于中国的、具有深厚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本土化时代化真理。概言之,实践上的自信自强,源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本土化时代化的真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大地独立创造出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创造出的本土化时代化真理,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总结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涵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气象、大格局,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在外来真理本土化、本土真理时代化之坚实基础上,以“两个结合”科学方法为引领,不断创造出本土化时代化真理,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深入,是我们党始终能够把握时代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