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的工业化提出两大期待。第一个期待是,中国要“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第二个期待是,中国不仅要实现工业化,还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建议国企改革要认真学习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系列讲话,深入国企改革一线,总结做大做强做优国企的成功经验,放弃错误认识,改变立场,停止在国企改革工作实践中传播错误观念。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还要做强做优做大。
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其内设机构的调整,应考虑其履职效率,并遵循有助于提升规制效率、避免职能交叉等原则。要防止发生职责机构的泛化而导致国资监管“走老路”的现象。
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国企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各项指标的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发挥了国有企业在推动和稳定经济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如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胚胎,那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有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则注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的基因。
鼓吹私有化、自由化,迎合欧美制中战略,蔑视国家经济主权,为所欲为,违反基本的学术、政治规范,信口开河,“自欺欺人被人欺”,十分缺乏公信力,倒是他们不变的“常态”。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切实履行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肯定徐工发展,勉励徐工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
总体上看,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也一直在积极贯彻落实这项重大决策,并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习总书记、党中央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大政方针,是历史继承,是特色社会主义持续走向未来的重要探索的延伸,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非是轻率之举。
今年1-8月,中央企业持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累计实现净利润9431.9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9.8%。
改革是国有企业中流砥柱作用的完善与升华。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改革标准、最优发展模式、效率评价指标、发展领域、产权改革等重大问题。
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改革标准、最优发展模式、效率评价指标、发展领域、产权改革等重大问题。
国有企业的产权权益应该得到保护,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资委应该履行出资人职责,不能不管资本,因此不能放弃“格力混改”的主导权。
在效率低下论中,中国许多集体经济也伴随着许多全民公有制企业的消失随风而逝了,而“三农问题”、贫困问题也在这种随风而逝后突然现身并顽固不化了。
全民所有权需要得到清晰的理论阐述,需要在清晰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得到一系列法律的支持,需要得到从最高领导人到普通平民从将军到士兵的理解、认可和遵从。
相对毛泽东主席时代的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它毫无疑问是被严重削弱了。就是相对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本来可以保持的国有经济地位,它也毫无疑问是被严重削弱了。
推动国有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成为深圳本次综合改革试验的重头戏。根据方案,到2022年,深圳将力争实现每家市国资委直管企业原则上控股1家以上上市公司。
所谓“钟声”之意,根据不同的内容,就有不同的指向,既可以理解为敲响了敌人的“丧钟”,也可以理解为告诫自我的“警铃”。
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国企都肯定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而已,这个毋庸置疑。关键是统治阶级(集团)对其功能定位的价值取舍。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某些国企并没有得到正确领会。因为,在国企的“初心”问题上,我们竟然还有如此偏差的认识。“初心”不解,“使命”何在?
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座谈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坚定不移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持续夯实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如果在中国搞单纯的市场经济,有可能造成经济混乱和社会不稳定,也不符合国情。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办企业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