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后沙:平心而论,巴列维时代的伊朗真有那么美好吗?
点击:  作者:后沙    来源:后沙月光  发布时间:2025-07-02 12:55:41

 

由于伊朗与以色列和美国的关系仍然高度紧张,伊朗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引人关注。而流亡于美国的巴列维王朝后裔则看到了复辟的机会,王储一改往日低调作风,不停地出来对伊朗喊话。

 

网上有些人也出来大肆吹捧巴列维王朝。

 

文案内容都差不多: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妇女可以自由穿衣,可以穿高跟鞋、牛仔裤、裙子、烫发,甚至是自由恋爱……

  

所谓美好,所谓证据,就是当年的一些照片。如果将时钟拔回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对巴列维国王的评价则是另一个极端,他被称为暴君罪人食人魔”……1977年,纽约曾出版了一本关于伊朗国王的书,书名叫《戴着皇冠的吃人者:关于伊朗的事实》实际上这两种极端评价,都不是巴列维国王的真实面貌。作为局外人,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看待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本人并不是坏人,但他治下的伊朗却是一个极度黑暗的国家。

 

4000多万人口,只有50多万人能过上美好日子,而99%伊朗人在艰难度日,甚至过不上人的生活、

 

巴列维(1919-1980年),在位时间1941-1979年,共38年。

 

他一位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国王,因为他的皇冠来自于美苏英三大国。

 

二战之后,他曾因跟首相摩萨台闹翻,逃亡国外,在美国的帮助下重回伊朗,此时,他的皇冠来自于美国CIA

 

他的父亲礼萨.巴列维靠武力打天下,19251031日,废除了恺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

 

19264月,礼萨加冕为国王,号称礼萨.沙阿.巴列维。

 

二战时期站错队,以所谓中立政策拒绝向盟友开放物资走廊,被英军和苏军南北夹击。

 

1941916日,苏军逼近德黑兰,礼萨被迫接受盟军的最后通牒,宣布放弃王位。

 

22岁的小巴列维继承了王位,条件是新国王必须服从和配合盟军。巴列维登基后,他就是一个看大国脸色做事的国王。

 

194311月,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在伊朗召开,但作为东道主,巴列维国王连礼节性上桌参会的资格都没有。

 

 

历史只记得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而德黑兰的主人却不见踪影,可见巴列维国王是何等的卑微。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下榻处先后召见了伊朗国王,他也不敢不去。

 

斯大林则去了王宫拜访这位24岁的国王,把他吓得连茶杯都不敢端起来,毕恭毕敬地聆听斯大林的教诲。

 

伊朗人民不知道的是,这位天天强调波斯荣光的国王,连波斯语都说不利索,他的母语是法语,其次是英语。

 

他家庭女教师是法国人阿尔法。1931年,12岁的巴列维被送到瑞士勒罗赛贵族学校就读(17岁回国服役),他在瑞士说的也是法语。

 

二战结束后,缓过劲来的英国重新对伊朗石油资源进行了掠夺和剥削,英伊石油公司每年拿走85%利润,伊朗只得到15%

 

伊朗追求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力量起来反抗英国,19513月,巴列维被迫任命反英派领袖,72岁的摩萨台为首相。

 

摩萨台宣布将石油国有化,英国对伊朗进行了全制裁,并与伊朗断交。

 

1952年,顶不住压力的巴列维将摩萨台解职,新首相贾瓦姆宣布取消石油国有化政策,引发伊朗全国骚乱。

 

国王不得不请回摩萨台,并让他兼任国防大臣。

 

美国发现取代英国的机会来了。19533月,CIA局长艾伦·杜勒斯制定了颠覆摩萨台的阿贾克斯计划

 

1953年,国王与首相矛盾激化,816日,由于害怕被进步力量清算,巴列维在美国帮助下,逃往伊拉克。

 

819日,CIA在伊朗政变成功,逮捕了摩萨台(一直关到1967年他去世为止)

 

巴列维回国后被CIA重新扶上王位,伊朗退回到了君主制,形成了一个国王集团

 

伊朗的核心问题还是石油利益分配,在美国主导下,西方与国王集团的分账比例为:55%45%

 

伊朗变革派要求国王不要接受美国提出的分配方案,石油财富不能被西方控制,它属于全体伊朗人民。

 

然后,美国就提供了处决名单,伊朗处死了外交大臣法泰米等人,他们都是左翼,再然后,处死军队里的左翼将领。

 

谁反对,就杀掉谁。国王集团完全服从美国指令,因为他们将成为分配方案的国内最大受益者。

 

19541021日,伊朗议会在枪口之下,以113票对5票通过了石油分配方案(有效期为40年)

 

但问题是,伊朗人民得到了什么?一无所获。

 

从此,巴列维王朝走上了一条绝路。

 

巴列维本人并不支持这个方案,但软弱的他服从了美国人的安排。

 

巴列维完全脱离了伊朗人民和社会,45%的石油利润养肥了一个亲西方利益集团,他们在伊朗成了最富有的人,再到美国、欧洲买房子,把钱存在瑞士银行。

 

而伊朗人民最需要的教育、工作、住房、电力、自来水、医疗、卫生,根本没得到解决。

 

大不里士北部的库里查地区,平均10万名儿童才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

 

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还要靠吃青草(就是挖野草)充饥。

 

城市里一个熟练工的时薪为25美分,而一磅牛肉价格为2美元,一磅洋葱价格为50美分,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

 

最富裕的地方就是德黑兰,所有人都往这里挤。

 

德黑兰是个古怪的城市,街头有世界上最豪华的跑车、名车,但也有数不清的马车、牛车和骆驼。一个十字路口,堵车能堵上几个小时。

 

国王一家出行往往坐直升机,每当他的直升机飞过德黑兰上空,堵在路上的伊朗人就暗暗诅咒国王摔死。

 

美英石油企业还出钱请国王和王后带着仆人们每年去圣莫里兹以及里海和波斯湾之滨度假,避暑避冬。

 

而在班普尔市等地,冬天却在冻死人,这居然是一个能源大国。

 

巴列维知道伊朗会发生革命,也极度害怕革命。他在1962年推出了改良政策,也就是白色革命,目的是将革命主导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白色革命有很多美好的政策,比如土改、公务员考试、教育补贴等等。但一直到国王垮台,白色革命也没有什么多大起色。

 

因为国王集团里充满着大地主、石油买办、西方代理人(议员、政客),他们怎么可能允许白色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哪怕是巴列维王朝灭亡,他们也不会在乎。

 

19633月,61岁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在库姆省发表演讲,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君主制时,国王集团派兵血洗了该省。

 

霍梅尼被流放到了土耳其的布尔萨,几个月后,他去了伊拉克的什叶派重镇纳杰夫。

 

而在伊朗国内,响应霍梅尼推翻君主制号召的起义此起彼伏。

 

为了维护国王集团统治,他们在以色列摩萨德的帮助下,建立了情报机构萨瓦克(SAVAK),这是一个每天忙着酷刑、逮捕、法外处决的恐怖机构,甚至跑到海外追杀反对派,一直存在到1979年为止。

 

 

伊朗人民过的日子,是中东地区最悲惨的。平民遇到国王时,还得跪在地上亲吻国王的皮鞋。

 

在农村,伊朗人为了得到一头耕牛或奶牛,不得不卖掉女儿。而人一旦得了病,几乎找不到医生。

 

巴列维国王原以为国际石油价格爆涨后,民众困境会缓解一些,但国王集团这些人却是更加贪婪。

 

1973731日,巴列维国王为了自救,终于走了实质性的一步--石油国有化

 

他想要平均分配石油财富给人民,但为时已晚,而且还得罪了美国。

 

伊朗巨变分为三个阶段:

 

一、反美反国王运动从19776月初开始,以城市知识分子为主。

 

二、19781月,库姆省起义,主力为农村贫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19786月,红黑联盟形成(革命派与宗教集团)

 

到了此时,连公务员和军警都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而萨瓦克这帮人,除了杀人,还是杀人。

 

美国也知道巴列维王朝已没有任何执政的根基可言,于是,卡特政府变成了国王的批评者,说翻脸就翻脸。

 

美国最后的努力是想用首相取代国王,废除君主制,用议会制蒙骗过关,并施压伊拉克驱逐霍梅尼。

 

197810月,霍梅尼去了法国,在欧洲媒体疯狂报道下,他反而成了全球最知名的伊朗人。

 

在欧洲媒体笔下,他是正义的,国王是邪恶的。

 

 

197921日,77岁的霍梅尼回到伊朗。法航机长让·莫伊亲自搀扶霍梅尼下飞机,以示法国政府对伊朗建立共和制的支持。

 

而在这之前几天,国王和国王集团已带着数十亿美元资产逃离了伊朗。

 

伊朗颁布新宪法,建立共和国后,巴列维王朝彻底灭亡。

 

正是美国打断了伊朗变成了共和制世俗化国家的历史进程,美国为了自己的石油-美元和地缘政治利益,建立了一个残暴的君主制王朝。

 

虽然得益一时,但最终收获了一个死敌。

 

恶果是美国种下的,自食其果又怪得了谁?

 

 

在网上不遗余力地宣扬巴列维王朝的美好的人,更应当去赞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那时的伊拉克女人,不仅可以自由恋爱,还可以自由离婚。

 

更不要说世俗化更彻底的叙利亚,大马士革曾是中东的时装之都,基督徒年年可以公开庆祝圣诞节,不用像现在这样担心圣诞树被人砍掉。但那些装模作样怀念巴列维王朝的人都选择性地失明了。双重标准,只能说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后沙;来源:后沙月光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