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董小华 | 孙正清源如此诋毁的政治目的
点击:  作者:董小华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5-06 20:34:37

1.jpg 

把社会主义描述成“政府更方便的控制人民群众的一切,包括生活,人身自由,甚至是思想的自由。”的孙正清源常常把自己伪装成改革开放拥护者的角色,以便拉大旗做虎皮,诋毁他人否定改革开放。问题是,他所要的改革开放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有一些人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

孙正清源就属于这一类,尽管他竭尽全力的伪装,然而他的对社会主义的憎恨,在一言一行都溢于言表。他诋毁社会主义的言行,往往都是打着所谓“揭露”前三十年的“罪恶”的幌子,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的目的。

下面我将就其反社会主义言论进行反驳,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认清他的真实目的,不被他的言论所诳惑。

孙正清源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的二十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提高,打基础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我的驳斥:

从历史角度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的二十多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代价虽大,但为后续工业化积累了必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冷战封锁、台海危机),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成为生存必需。

 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苏联援助和集中投资,建成了鞍钢、一汽等标志性项目,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两倍,重工业占比从30%提升至48% 。这种“以钢为纲”的策略为后续国防工业(如“两弹一星”)和基础设施(铁路、电力)奠定了基础 。

另外,建国伊始,一穷二白,就像一个白手起家的家庭一样,需要通过节衣缩食来积攒起家的家底,所以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是制订第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目的。因为当时中国资本极度匮乏,只能通过高积累、低消费模式实现原始积累。

 1953-1978年,中国积累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远超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抽取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工业 。这种模式虽牺牲了农民短期利益,但快速形成了国家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所以共和国打基础阶段所做出的牺牲,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前的五年规划虽因国内外环境的制衡,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工业化基础、制度韧性、战略思维三大核心遗产。

因此,没有前期的积累,难以想象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的诞生。其战略性收益,如:工业化基础、基础设施网络、科技自主能力等,使中国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实现“追赶型增长”,40年GDP年均增速达9.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条件 。

而孙正清源则通过单方面的揭示所谓的“弊端”进行诋毁宣传,无非是污名化新中国老一辈领导层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过程,挑唆民众恨意,可谓是“司马昭之心”。

2.jpg

孙正清源说:新中国为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绝对不是一些人所谓的@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更不是“八万座水库”这些肉眼可见的东西。……仅以水利设施建设来说,难道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是在人民公社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建成吗?仅以人民公社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难道只能说明人民公社的组织能力和人多力量大,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农村人负担重,有过度役使民力的嫌疑吗?这明显是拿着不是当理说,是不讲理的霸道行径啊!


我的驳斥

1、说“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八万座水库不属于改革开放的基础”,不仅是错误的,而且确实带有明显的恶意或极端偏见。这种言论要么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要么是刻意否定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年代曾多次强调:“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工业基础,我们的开放政策就无从谈起。”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积累的工业能力和基础设施。” 

因此,孙正清源的话严重违背基本事实!1978年,中国已建成世界第六大工业体系(联合国数据),涵盖冶金、机械、化工、军工等门类。没有这个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根本找不到配套供应链。

而八万座水库使全国灌溉面积扩大3倍(2.4亿亩→7.3亿亩),直接支撑了农村改革初期的粮食增产。若没有这些设施,包产到户后的小农经济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3.jpg

2、孙正清源将人民公社的组织人力兴修水利诽谤为过度役使民力。这种言论不仅严重歪曲历史事实,而且刻意忽视特定时代的国情和发展逻辑,本质上是通过片面化、极端化的表述来否定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整体成就。  

为什么说这是孙正清源在恶意诋毁?

因为孙正清源的叙事完全脱离历史背景。新中国伊始一穷二白,全国灌溉面积不足20%,水旱灾害年均影响数千万人。水利建设是生死问题,而非选择题。当时没有现代化机械,国家外汇储备几乎为零,除了动员人力,别无选择。用今天的"劳动权益"标准去批判当时的生存型决策,是典型的"以今非古"。 

4.jpg

孙正清源用片面的强调代价,来彻底否定贡献,事实却是:这些工程使中国粮食产量从1.1亿吨(1949)增至3亿吨(1978),解决了5亿人的吃饭问题。直到今天,全国60%的农田灌溉仍依赖当年建设的工程(如2022年长江抗旱中,1950-70年代的水库发挥了核心作用)。孙正清源只谈“役使民力”而不谈“拯救民命”,是赤裸裸的选择性叙事。 

孙正清源故意混淆“动员”与“压迫”二者之间的不同概念:其将前三十年兴修水利戴上“过度役使民力”的标签,本质上是在用历史虚无主义的话术,将一切国家动员污名化为“反人权”,从根本上无视集体协作战略对后发落后国家的必要性,进而诋毁共产党的领导。

问题是,虽然当时的劳动确实是通过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多数工程实行的是轮换制(如红旗渠建设十年,年均投入劳动力约15%)。而且农民通过劳动也直接自身受益(灌溉自家农田、获得工分分配)。 所以孙正清源将其等同于“过度役使民力”,其话术无异于等于是将“战时粮食配给制”说成是“蓄意饿死人”,其本质是沿袭西方极端自由派对华的意识形态偏见 。  

5.jpg

孙正清源说: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当成就的人会认为乞丐比很多亿万富翁更富有吗?


我的驳斥: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宣传,其逻辑与“乞丐比亿万富翁更富有”的类比存在本质差异。

新中国“无债”的形成,是依托国家信用和计划调配能力,通过内部积累实现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1950-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38倍,建立独立工业体系 ,这种“无债”成就,与乞丐的被动“无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西方极力封锁的环境下,新中国选择拒绝债务工具,从而规避了拉美债务危机式的风险。其积极意义在于,避免了殖民经济依附性,维护了经济主权(如拒绝苏联“联合舰队”要求时坚持自力更生) 。

 “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为改革开放积累物质基础,如“三线建设”形成的工业体系、粮食储备等 。

孙正清源把 “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恶意的类比为“乞丐比富翁富有”,则是有意忽略了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和社会目标的差异,掩盖发展中国家债务陷阱的真实教训。

孙正清源“乞丐与富翁”比喻的类比谬误,在于他无视国家信用货币与个人资产的本质差异,有意混淆“零负债”与“无资产”的概念,并且无视1960年代中国年均5.2%的经济增速背景。

这种比较的恶意性在于,他将阶段性的政策选择污名化为“反智”,用后发优势否定前人的风险防控意识。

后记:

吃不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馒头,改革开放无从谈起。没有工业化的努力,改革开放就是无米之炊。评价历史必须回到当时的困境与选择,而非站在今天的安全高地上轻蔑批判。孙正清源恶意诋毁者最可耻之处,就是一边享受前人栽树的荫凉,一边咒骂栽树的人"残暴"。

孙正清源对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不仅是恶意诋毁,更是对亿万农民改天换地奋斗的侮辱。 那些工程或许不完美,但它们是一个农业文明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自救——正如长城与大运河一样,既是沉重负担,也是生存保障。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