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企业参谋 > 管理方略 > 阅读信息
李凯城:转危为机的十大对策——向毛泽东学应对危难(一)
点击:  作者:李凯城    来源:全联青年企业家要参  发布时间:2020-06-01 10:18:57

 

文字根据李凯城主任57日直播课程音频整理

 

(连载)第一篇:

 

新冠肺炎的突发和肆虐给原打算欢度春节的国人带来巨大冲击。到目前为止,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的抗击病魔、应对疫情。那么在危难时期,人们的心情往往更加复杂,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当下可能是最为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要考虑个人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还要考虑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当下,还要考虑疫情结束以后企业应该怎么发展。

 

 

企业家的忧虑不无道理,许多企业的经营本来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这次疫情会不会有如雪上加霜,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管理培训和咨询要想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这里既需要把准脉搏,对症下药,给出具体办法,也需要适当跳出原有思路,传授一些应对危难的历史经验,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共同规律,帮助企业家开阔视野和思路,更加自觉的应对危难。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领导者之一,他在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出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管理思想——红色管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特别是大批民营企业成功走向世界,红色管理正在成为当下管理研究一个热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课题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

 

毛泽东一生坎坷,屡经风雨,备受磨难。每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他的事业都有大的发展。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卓越品质,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应对危难的思路办法。老人家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下大有用武之处。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艰辛曲折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是靠哪些举措化危为机的?今天的企业家可以从中汲取哪些领导智慧?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危难来临时,作为主要领导,一定要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判断形势,坚定必胜信心。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实际的而非臆想的应对办法,并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军心、群策群力、共度难关。切不可心存侥幸或丧失信心,不宜惊慌失措,盲目出招,也不要一心指望外援,企图一招制胜。当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做的。其其战胜危难,靠的是高瞻远瞩、沉着应对、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提出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六大政策、八大政策,最后形成了十大政策,即:第一,对敌斗争;第二,精兵简政;第三,统一领导;第四,拥政爱民;第五,发展生产;第六,整顿三风;第七,审查干部;第八,时事教育;第九,三三制;第十,减租减息。

 

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把理论和实际政策说清楚,问题的解决才算完整。而且必须将十大政策联系一致的思想向党内做普遍的宣传,使全党首先使干部认识,只有是全部地而不是残缺不全地、认真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实行这个联系一致的十大政策,才能达到克服困难迎接光明之目的。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一:认清形势,科学预判。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这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要高瞻远瞩。

 

 

毛泽东本人雄才大略,能力超群,其最为众人所看重的是他的战略思维、大局观和超强的预见能力。早在19385月的《论持久战》中,他就对整个抗日战争进程及怎样夺取最后胜利作出了系统的分析。

 

193810月,毛泽东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明确提出武汉、广州失守后我们将更加困难”。“敌人是要回头进攻的,在那时,游击战争会更加困难的,我们要准备着这个困难的到来”,“才可避免‘措手不及’的遭遇。”19407月,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处在新时期中,空前困难时期和空间投降危机是快要到来了”,“今后的一年将是异常困难的一年”。这是科学预判作出的分析。

 

怎样应对即将甚至已经到来的危难?毛泽东首先做的就是调整抗战初期的发展思路,将巩固自己、沉机观变”“力求巩固、屹立不败”作为新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危难时期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大发展,而是怎样活下去。只要度过危难,将来就能迎来春天。

 

活下去是硬道理。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一定有波峰和波谷,你度过了波谷又会有波峰。分析形势不可一劳永逸,应该成为领导者的自觉和习惯。整个抗战时期,国内外所有重大事件发生后,毛泽东都能迅速作出反应,判断其性质,分析其影响,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和部署。例如,毛泽东对苏德战争的分析及相应对策。在目前的疫情形势下,疫情发展的几种可能及对本行业、本企业的影响,都需要企业家进行分析和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预判,等事到临头再想作出科学决策、抓住发展机遇恐怕就难了。

 

正确的判断和决心来自于敌情我情的准确把握。毛泽东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公开的战争”与“隐蔽的战争”。毛泽东的科学决策与当年共产党出色的情报工作密不可分。例如,对日本“南下”与“北上”战略情报的获取及其价值。再如,靠“一个人抵几个师”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分析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部署工作要做最坏打算,同时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现在将的底线思维的源头。毛泽东提出: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布置的出发点。”“党的工作布置应放在准备整个东方大黑暗的基点上。要做到,即使“大半边天都黑了,剩下共产党抗日,我们也要干下去,也能干下去”。具体事例:19393月,阎锡山在秋林会议上提出,抗战前途是“中日不议而和,国共不宣而战”,“天快下大雨了,要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就要吃大亏”。为此,毛泽东召开延安高级干部会议,提出要从应对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全党努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准备自己,并准备舆论,准备群众,随时可以应付事变——各种意料之外的袭击,多种大小事变。”曾经有人称毛泽东为“常胜将军”,怎么才能做到常盛?其实要说简单也很简单,所有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放在最坏的可能出现的基点上,那就有可能常胜了。

 

综上,怎样判断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形势?疫情对所在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产生多大影响?考虑好如何应对危难了吗,有哪些预判和应对之策?这都是企业家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领导者的决策只有为组织上下全体成员真正理解和认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执行。毛泽东一向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领导者要掌握,而且要让广大党员干部都知道。因此,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所有工作都要靠人去做,人的思想通了,一通百通。所以,毛泽东在讲抗日战争十大政策的时候,把时事教育列为十大政策之一。

 

 

时事教育不是一项具体业务,而是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方式。抗战期间,毛泽东讲的最多的主题是: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二、三卷及《毛泽东文集》二、三卷的文章中,标题带有“形势”“时局”字眼的就达二十多篇,大约占总篇数的十分之一。与形势分析有关的就更多了,几乎国内外所有大事发生后,毛泽东都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讲话或写文章,向全党同志阐明其对全局形势和各方面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是一样,政治局常委几天开一个会,通过各种媒体向全党做宣传,特别是抗疫最紧张的时候,中央召开电话会议,分析形势,提出对策,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这就是共产党一贯的工作方法。不仅主要领导带头讲,各级干部甚至士兵都要学着讲形势。在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及著名将帅的文集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证。开会即讲形势,在正确大局观的指导下,明确具体任务,进而形成工作思路,成为领导工作的一种惯例。现在的优秀企业家也注重时事教育,像华为任正非最爱讲的题目就是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时事教育有助于全党上下统一思想。实际上,相当多的对策出台时,都有一些同志有抵触、想不通,而且独创性越强、越管用的方法和政策,人们接受起来越会有一个过程。思想统一了,行动才能统一。毛泽东利用各种机会,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道理,原因就在这里。今天的企业家要给下属讲应对危难的时事教育,具体讲什么?内容怎么设计?可以学习共产党人,时事教育的内容方法步骤,即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这是时事教育的三个要点。应对危难,要实事求是讲困难,困难有十分讲到十分,讲过了不好,讲不够不能引起大家的警觉。紧接着要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办法。然后,要讲采用这些办法能够产生什么效果,我们的事业、组织是有希望的。

 

时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增强信心。危难来袭时,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胁是军心涣散、失去斗志,最需要的是组织上下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毛泽东认为,接近着胜利,但又有极端的困难,也就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的情况”,大声疾呼光明就在前面,黑暗总会灭亡

 

以上思路和方法对企业有什么启发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难,企业家最担心什么?当前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团队,都在考虑什么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呢?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三:调整战略,确保不败。

 

 

革命战争时期,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断夺取作战胜利,始终是共产党人第一位的任务。所以,十大政策的排序是有讲究的,毛泽东特意将“对敌斗争”列为十大政策之首。不过,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需要不断及时调整,危难时期和大发展时期的战略战术不能一致,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毛泽东一贯主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越是危难时期越需要打破常规,越需要不断的创新战法。

 

 

首先是调整战略思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总的战略思想是持久作战,确保不败。概括为一个关键字就是”。“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要“在敌后拖牛尾巴”,一方面积小胜为大胜,为全局形势好转作相应贡献,另一方面,不断积蓄力量,等待大发展的时机。谁能熬下去能坚持住,能够确保不败,就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价值。

 

为确保不败,部队的作战思想和战术原则也需要不断创新。毛泽东多次强调的是一个“挤”。为什么强调“挤”?毛泽东的看法是:“对敌斗争,挤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挤,我们生了两只脚就无立足之地。”“六年的抗战,在敌后我们被敌人挤得好似由茶壶底到茶壶腰,再挤到茶壶顶,现在我们一定要从茶壶顶往下挤一些才行。蒋介石如果要挤我们,要挤边区,我们就准备非同他挤不可。当年边区军民的口号是“把敌人挤出去”,经典战例是沁源围困战。

 

为了确保不败,主要作战方向和作战方针也需及时调整。毛泽东确保华北、力争华东”的考虑。对各个战场的具体指导: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晋察冀军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继续力量,以待时机”,等等,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指导方针。制定战略既要考虑当下生存,也应放眼长远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已开始谋划未来。例如,对山东根据地重要战略区位的强调及提前布局,考虑到战后的一些复杂情况,“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

 

创新战法不能只靠少数人。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许多成功的战法,都是一线官兵创造的,被领导机关发现后,利用各种方式加以推广。例如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平原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总之,企业有很多困难,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由此,企业“过冬”期间如何确定“作战方向”和“作战方针”?

 

靠谁创新,如何创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样充分调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值得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四:自力更生,备足粮草。

 

军队要立于不败,必须有足够的粮草。因为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这方面教训沉痛,多数苏区的丧失,都与当时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军事战争与经济生产的关系有关。毛泽东对“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挖苦:这些人的马克思主义学得太多了,忘记了人是要吃饭的。

 

 

抗战时期,随着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迅速发展,人多钱少、财政供给不足的矛盾便开始暴露,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毛泽东提出三种出路:饿死、解散、自己动手。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相应。进入相持阶段后,水少鱼大的问题更加突出。毛泽东亲自研究财政工作和经济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谈话或作出批示,将生产运动列入十大政策,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动员。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和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离开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也指出,全国18根据地的工作,最差最无序最未上轨道的是财政经济工作,许多重要工作都接受了苏维埃时期的教训,唯独财政经济工作至今没有接受过去的教训,如不速加注意,必遭破产之祸。

 

特殊时期、特殊任务需要特殊政策。为鼓励边区军民搞好生产,有关领导机关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总的精神是公私兼顾”、“军民兼顾”,集体、个人、民营三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甚至在公营经济内部,也实行过按资分等的个人分红制度”。对此,当时党内有过不同意见,毛泽东主张“奖励资本主义生产和联合资产阶级”,强调要正确认识处理“边区资本主义”与“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关系。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带动下,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结出了丰硕成果。共产党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路,找到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财政状况的有效办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帮助党和人民军队度过艰难岁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以上方法对企业有哪些启示呢?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经费压力,企业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另外,怎么确保企业资金流的安全?企业在鼓励员工开源节流,在特殊时期能不能采取特殊的措施?

 

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之五:精兵简政,减轻负担。

 

解决财政困难的总思路是开源和节流,二者缺一不可。开源很难,节流也不容易。抗战初期,共产党及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迅猛,规模猛增,上上下下充满乐观情绪,并没有感到有何不妥。随着困难时期的到来,水少鱼大”、头重脚轻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军队和党政机关的规模及编制严重的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发展和斗争的需要。为此,毛泽东接受民主人士的建议,提出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毛泽东反复做思想工作,亲自为《解放日报》写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庞大的机构是由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想不到又要由自己的手将它缩小,实行缩小时就感到很勉强、很困难。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文采飞扬的毛泽东还举了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和黔驴技穷两个例子。

 

精兵简政难度很大,毛泽东亲自抓落实,并且痛下决心,从党中央、军委总部入手,要求全部脱产人员不能超过总人口的3%,要求没有实行精兵简政的地方,立即着重研究,实行精简;已经实行了的地方再加审查,凡不彻底的地方须彻底来一次大大的痛快的精简。在抗战期间原则上不再补兵,全军准备在明年到后年再减少一半,有57万缩至20余万,量小而质精,更有战斗力。

 

精兵简政不是简单的裁员。当年共产党创造出不少既能压缩编制、减少人员,又不至于严重削弱战斗力的好办法。例如,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再如,精简合并机关,腾出大批干部加强基层。又如,压缩经费开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这些极具弹性的组织模式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面对经营压力,企业考虑过不裁员的解决办法吗?如果不得不裁员,怎样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动荡和社会负担?

 

来源:全联青年企业家要参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