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李凯城:为什么西方管理学在某些方面越讲越像毛泽东
点击:  作者:李凯城    来源:中闳网  发布时间:2019-12-27 10:18:40

 

 为什么西方管理学

在某些方面越讲越像毛泽东

管理学领域中的复杂性、后现代与毛泽东

李凯城

一、复杂性研究——21世纪的新科学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变革浪潮,先后提出一大批横断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统称为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领域学派纷呈,观点各异,如何进行梳理,历来众说纷纭。综合专家们的看法,笔者认为,其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系统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笔者认为,其主要贡献是,强调了系统大于部分之合信息是物质世界的特殊形式等观点,引发了人们对系统现象的关注,开始打破门户之见,在越分越细的各学科之间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自组织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有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其中,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曾被国内一些专家概括为新三论这些新学说虽然着眼点、突破口和精华处各不相同,却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考察系统问题时加进了时间这一维度,着重研究系统是怎样形成的,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东西是如何生长出来的,系统的发展变化遵循哪些规律,等等。所以,专家们建议用自组织理论来概括和命名这批新学说。复杂性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美国圣菲学派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圣菲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小镇。1984年,以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曼、安德森、阿诺为代表的一批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开始聚集到这里,展开跨学科、跨专业的复杂性研究。该派专家认为,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之所以长期未获突破,主要是研究方法陈旧;由力学引伸出来的方法用在简单系统研究时,可能是有效的;可随着研究的深入,当科学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复杂系统后,这条路被实践证明走不通。所以,必须展开跨学科的复杂性研究,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最终使各门学科都进入复杂性研究阶段。由于生物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最明显,所以这些系统便成为圣菲学派研究的重点。

通过这批大牌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圣菲学派提出,是适应性造就了复杂性。主要观点是:所有的生命系统(包括动植物、人体、组织和社会)只有适应外部环境才能生存,因而天生具有一种适应能力。最初,系统的结构都比较简单,可能只有几条基本的适应规则。但生命会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自己,使系统内部结构越变越复杂,系统的适应规则也越来越完善。其中有些结构变化还能沉淀下来,遗传给下一代。随着变化、遗传的积累,慢慢出现了层次,新层次有新的结构、新的适应规则,又会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继续进化。层次因此而不断地增加,复杂事物就是这样涌现出来的。

比较圣菲学派与自组织理论。虽然二者都注重研究复杂系统的形成,可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非生命系统,而圣菲学派研究的是生命系统,只有生命系统才具备适应性。所以,同是复杂性研究,二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差别明显。复杂性适应系统研究称得上是系统科学的第三阶段。

当然,以上划分仅为一家之言。实际上复杂系统研究之所以非同一般,恰恰因其涉及多领域、多方法、多视角,出现不同的分类十分正常。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种观点已为学术界认同,即21世纪的科学是复杂性科学,所有学科领域研究到一定深度,都将面对复杂性难题,都必须突破经典力学的研究套路,引进复杂性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复杂性科学的主要观点是:现实世界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是分层次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呈现不同规律,各层次之间又相互影响。在多数情况下,高层次现象无法用低层次中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特别是当层次增多,同一层次中的元素又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其相互间的作用,大都是偶发的、无法计算的,更无法控制和还原。由此产生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非线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可逆性、不可分解性等特点,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特点,复杂性研究特别强调,要改变传统科学的还原法,用生成论代替构成论。即不再层层解构,去找寻构成万物的宇宙之砖,然后用它来说明一切。而是把事物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努力探寻各个层次的演变规律,把还原方法与整体方法结合起来,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判断与定量描述结合起来,把认识理解与实践行动结合起来,把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结合起来。在观察、分析、假设、验证等原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要引入隐喻、模型、数值、计算、虚拟、集成等新方法,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工具,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研究的新突破。

在复杂性科学诸学说中,涌现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概念。新事物都是从旧事物中涌现出来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东西是从部分中涌现出来的,事物高层次的特性是从低层次事物中涌现出来的。涌现作为事物进化的普遍现象,必有其一般规律。复杂性科学旨在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引领各门学科,指导社会实践,以促成积极事物更多涌现,防范各种消极事物的涌现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要求人们从生成、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把握住涌现这一概念,理论上就可划清与还原论的界线,在实践中也可重新认识许多现象,包括管理问题。

例如,用涌现的观点看人性。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品性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后天生成的,涌现出来的。确认了这一点,再看西方激励理论及其前提经济人假设,会发现所谓的科学管理,其实并不怎么科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科学。相反,毛泽东以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为中心,强调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影响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等管理主张,是不是更符合复杂性科学的追求?

二、复杂性视域中的管理问题

管理肯定是复杂性工作,甚至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类。首先,管理者本人是复杂的;其次,被管理者及其组织是复杂的;第三,管理者面对的环境、竞争的对手也是复杂的;最后,管理者、组织、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博弈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属于典型的乱题,因而更加复杂。

所以,管理尤其不宜用传统科学方法加以研究。以往管理学研究最大的失误在这里,科学管理之路不好走、走不通的原因在这里,自然,管理学发展的突破口也在这里。近些年,西方比较前卫的管理学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借鉴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新方法,探讨实际管理问题,总结优秀企业经验,陆续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新著、新论。

例如,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就是一个引领管理学潮流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著述从不系统地讲理论,也不依靠图表数字,而是通过对优秀企业成功经验的挖掘,概括出一些爆炸性的管理警句,给出各种颠覆性的管理新招。例如,人类已进入疯狂的时代对企业来说速度就是生命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把自己变成疯狂的组织解构公司,废除官僚制度,消灭中间管理层,把组织细分、细分、再细分,分成许多充满活力的单位再配上风格独特、桀骜不驯的领导者,允许他们打破一切常规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大胆启用年轻人,使他们具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既优异过人,又与众不同,避免沦为优秀的废物彼得斯还提出《重新想象》,倡导《解放型管理》,主张《乱中取胜》,仅从这些书名,就可以想象他的管理主张多么的不同寻常。

再如,现代管理一讲跨国公司就是GEIBM、沃尔玛,其实,维萨组织的营业额是沃尔玛的10倍,全球六分之一的人是其客户。维萨的创始人迪伊·霍克写的《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被业内人士评论为包含有量子物理、混沌理论、分子生物学、蝴蝶效应、自然界的知识和常识,是每一位寻求理解未来组织的人的必读书书中,作者用一种特殊的写作风格,结合自己创办维萨组织的曲折经历,讲述了如何彻底改变机器时代的思维方式,打破官僚机制的陈规陋习,建立适应复杂世界的全新组织形式——混序,即混沌中实现的有序管理。作者提出,从古到今,我们不断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阶梯上攀升除非演化的轨道彻底改变,否则我们必须面对社会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大爆炸而现行的企业大都以机器为摹本,以控制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已蜕变为独裁者实现个人意愿的专制工具。这类组织不能适应复杂环境,迟早要遭淘汰。所以,企业必须凤凰涅槃,仿照生命系统的机制重新设计,重新演化。在生命型企业中,管理决策是民主的,控制是分布式的,动力来自每位成员为认同的共同目标而献身。以上构想虽极富创见,但作者也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的答案充其量只对了一半管理要想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即使幸运,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还有一本新书值得一读,那就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核心竞争力概念首创者加里·哈默的《管理大未来》。在该书前言,作者开宗明义,现有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20世纪初期一小撮已故的理论家与实践者提出的所谓现代管理的约束,这些恶作剧者置管理于发霉的机器中,时至今日,就像一台无法动弹的引擎这种源自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已然过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组织企业必须采取基因改造疗法。因为,现代管理的各种模式、流程、办法等,都是依据专业化、标准化、等级制、规划与控制、外部奖励等核心原则确定的,这些原则有如现代管理的基因,如果基因不变,新的管理机制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生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具适应能力的,所以,需要从生命现象中找寻适用于未来管理创新者的经验

近些年西方管理研究非常活跃,新说不断。这类书看多了,笔者有一个感觉,虽然观点五花八门,讲法迥然有别,但仍可找出几点共同之处:强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何适应复杂环境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指出传统的科学管理以机器为摹本,着眼于控制,只适用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对稳定的环境;认为应仿照生命系统重新设计组织,着重提升系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将西方管理近些年流行的各种新理论、新经验,都与打造生命型企业挂起钩来;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也开始变化,大量引用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新工具。笔者认为,这些新动向值得关注,未来管理学的萌芽极有可能蕴含其中。

三、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造反派

与自然科学领域越刮越猛的复杂性风暴几乎同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卷起一股飓风,即所谓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早发起于建筑设计领域。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成一股流行于西方世界,对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及各门社会科学均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后现代主义,就无法与当代社科人文学者对话和交流。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从语义角度看,后现代即现代之后。西方现代思潮虽然门类繁多,流派纷呈,但都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传统,力图通过不断深入的探索,最终发现隐藏于世间万物背后的规律,然后用清晰的概念、明确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加以表述,为有目的、合理性的生活提供指导。到了近代,这一努力随科学事业的发展而达到极致,科学理性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什么都讲理性、讲逻辑、讲权威,以至出现人们常说的科学万能、科学霸权。

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具有复杂、多变、偶发、含混、多元等特点,是很难全面把握和准确表达的。传统的(包括近现代以来的)认识论误以为理性万能,语言可靠,一切都可以彻底认识和准确表达,把未被认识的复杂事物,或当作理性没有到达的未知领域,或当作个别的、可忽略的情况加以处理,进而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误导了人们的社会实践。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端,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经济波动、社会分化、信仰迷失、犯罪增加,等等,都与此有关。而所谓后现代,旨在从根本上纠正现代主义的这些偏差,力图挖掘和表达那些实际存在而被现代理论长期忽略、无法表达的东西。

后现代主义旨在表达现代主义用理性和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无形中出了一道难题,即如何给自己下定义。因为,如果用概念、判断把自己定义清楚了,那就不是后现代了,就失去后现代主义的精髓。所以,后现代主义虽不乏大师一级人物,却始终没有给出统一的注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文社科领域中凡是批判现代主义,强调理性不可依赖、语言不可通约的言说论断,都可以称之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凡是现代主义所主张、所推崇的,它一概加以反对。例如,现代主义赞美理性,主张用理性审视一切,进而把握宇宙的规律,征服和改变世界;而后现代则强调非理性,认为理性根本无法把握世界的全貌,人类迷信理性,终将反受其害,应该回到事物本身,用直觉去体验世界,用情感与世界沟通。再如,现代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永恒的真理,它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所有话语的元话语,是人类必须遵循的铁律;而后现代坚决反对真理的白色恐怖,反对一切宏大叙事,主张尊重差异,保持多元,实行民主。又如,现代主义大都持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现象与本质截然区分,认为不是……,就是……”,主张一方支配、压倒另一方,反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而后现代认为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复杂世界,现实中并不存在静态的对立两极,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多样的,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没有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阵营庞大、影响深远,却又五花八门、鱼龙混杂,代表人物可数出上百位之多,而且几乎每个人的表述都有发明创造所以,说实在的,至今笔者读到后现代,仍会感觉头大,还有许多搞不明白的地方。不过,郭贵春先生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一书给笔者一些启发。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从语言领域开始造反的。由于语言是理性的工具,颠覆了语言就动摇了理性,进而动摇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整个现代文明。后现代造语言的反,可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后现代之父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为代表,主要强调语言现象的局域性。认为语言是一种游戏,只有大家都接受一种规则,彼此才能玩得起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可世界实在太大了,根本不存在统一的游戏规则。所以,语言现象都是局域性,不存在为一切知识提供基础的元语言,更不存在为一切认知、一切价值提供支撑的宏大叙事统一的语言基础瓦解了,理性自然就靠不住了,社会由此化成了碎片。

另一派以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在颠覆语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局域论只是指出语言不具有普适性,故只能在社会文化的局部范围进行交流。而德里达提出的后结构主义,则强调局部范围的语言交流也有问题。因为任何语言符号的意义都不是由概念单独表征的,而是由使用符号时的语境决定的,而语境又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所以,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实现真正不走样的沟通。以前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按德里达的观点,何止是一千个!每个人每次想到的哈姆雷特都不相同。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由于语言构成的文本是我们能够接触的唯一实在,谈论世界离不开文本。而理解文本的不可能,也就意味着理解世界的不可能。

后现代主义常用语汇很多,如解构、隐喻、延异、返魅、建模、类象、内爆、元理论、去中心、系谱学、超现代、宏大叙事、心灵之境、语言游戏、话语霸权,认知构图……等等。不熟悉、不习惯这一套表达方式的人,会感到眼花缭乱。其实,只要掌握了后现代的核心理念,这些词汇都不难理解。例如,所谓隐喻,是指抽象的论述不可靠,所以要表述某些费解的意思时,不妨用隐含的比喻;所谓内爆,是指概念被不同的人赋予太多内涵,最终不知所云,相当于从内部爆炸了,等等。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反动,本意是想通过对现代文明及其根基进行全方位批判,来弥补现代文明的缺憾,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但在现实中,它破的东西太多,而立的却很少,甚至根本不去立、不主张立,因而其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有人形容,后现代主义就如同一场飓风,将西方文明上层建设领域原有的一切建树,吹得乱七八糟、一片狼籍。

四、后现代管理的新思路

后现代思潮也影响到管理学研究。国内有学者提出,管理不应分什么东西方,只能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前现代管理指泰勒制出现前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以经验管理为主要特征。现代管理指伴随机器大工业而出现的科学管理,以泰勒制为产生标志,现有多数管理理论应归其中。而后现代管理则是信息社会所要求的管理,它与现代管理范式有明显区别。

笔者认为,后现代管理与现代管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代管理充分肯定欧洲启蒙运动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因而在管理活动中追求计划性、权威性、统一性、有序性、简单性。而后现代管理则反其道而行之,如以过程性反对计划性,以民主性反对权威性,以灵活性反对统一性,以非线性反对有序性,以复杂性反对简单性。凡是带有这种思想倾向的管理思想,均可称为后现代管理。

例如,传统决策理论强调要充分认识市场变化规律,全面比较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在科学预测基础上,运用各种决策模型和数学工具,对事关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科学决策。而后现代管理认为,科学决策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一般企业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和规划未来。即便有能力这样做,也费时费力,可能好不容易规划出来时,难得的发展机会却错过了。所以,教科书上讲的战略管理及决策工具统统没用,企业家还是要凭经验,凭直觉,根据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做出大致不错的战略决策。然后,边实践,边根据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如俗语所说,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总之,最重要的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不要等完全瞄准了再开枪,而是发现目标,举枪就打,先放上一枪,然后再去校正。

再如,传统组织理论主张组织要明确划界,科学分工。对内部资源,用行政手段实行计划管理,强化责任制和领导权威;对外部市场,靠价格杠杆调节各种关系,确保企业的自身利益。而后现代管理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组织的内外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必去作严格区分。要重新给企业下定义。因为在市场、资源和竞争都已全球化的情况下,只要有创意、有手段,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组织资源,为全球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对外不一定非得用市场手段,可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密切上下游关系,建立不同形式的联盟企业或虚拟企业。企业内部也不一定非得按行政分工,应打破僵化的机构设置,采用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如成立临时性机构,实行矩阵式管理,在员工中开展内部创业活动,采用不拘一格的股权结构,等等。

又如,传统的激励理论将人视为理性的经济人,主张用大棒加胡萝卜来解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问题。为此,就需要围绕明确分工、量化标准、严格考核、严明奖惩,建立并实施一整套硬性的规章制度。而后现代管理则认为,人既非完全理性,又非经济动物,而是复杂的、可变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不能像管理机器、训练动物那样对待员工。要以人为本,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尽量通过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关心、教育员工,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从工作本身,而不是完成工作所带来的物质好处中获得满足。

又如,传统的控制理论强调组织只能有一个大脑,那就是最高管理者,其他人的任务就是接到命令后有效地执行。为此,要强化执行意识和服从观念,对全体成员、各项流程实行严格控制,通过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偏差,确保最高管理者意志的贯彻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后现代管理则认为,组织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频繁。对恐龙一般的大型企业来说,要想及时做出正确应对,光靠最高管理者一个大脑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想办法调动每一位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集中群众的智慧。过多过严的管控不仅没必要,而且有害。应该改进领导方式,下放决策权限,倡导民主政治,实行没有管理的管理

当然,笔者举的这些事例能否算是后现代管理,估计会有争议。不过,有争议就对了。如果真把后现代管理界定清楚了,恐怕也就不是后现代了。

五、复杂性研究与后现代管理的困惑

面对双重的复杂性,管理学究竟该如何发展?

有人坚持走传统科学的老路。例如,把更多、更高级的数学工具引入管理研究,下决心将管理学改造成精确的科学。再如,大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成果,解释或解决实际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增强管理学的科学色彩。这种努力不能说没有价值,不妨继续做下去。不过,如此搞出来的研究成果,除了给本已杂乱不堪的管理学丛林再添一些新绿外,又能解决多大问题?

有人穿上了新鞋,但似乎还在走老路。例如,受圣菲学派影响的一些学者,很欣赏该学派使用计算机模拟生命的人工生命研究。认为,复杂的生命系统既然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由简单系统依据少数适应规则,一步步地演化生成的。那么,使用计算机模拟这一生成过程,不就可以发现复杂系统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了吗?这个思路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过,钱学森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研究能够解决的,恐怕仍然是简单的、中小系统的问题。因为,复杂巨系统之所以复杂,恰恰缘于内部因素太多,外部环境太乱,怎么可能将如此众多的因素、如此复杂的环境用计算机模拟出来?

有人主张怎么都行。如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就提出,既然从复杂现象中很难找出确定的规律,即便找出了规律,也无法用精确语言加以表达,那就由它去吧,怎么都行。这种态度固然洒脱,思想倒是彻底地解放了。可如果怎么都行,那要你科学家干什么?

笔者认为,走传统科学的老路和怎么都行的观点,表面上看针锋相对,实际上内在相通。即,都认为只有揭示客观世界的确定性规律,然后严格按规律办事,才能称之为科学;否则,就只好顺其自然,各行其是了。

六、复杂性管理难题的可能解——影响

笔者认为,管理难,主要难在要与人打交道。要想管好人,首先就需要正确认识人。而对人的认识停留在一般系统论水平或自组织理论水平是不行的,甚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也不够。因为,人不同于基本粒子,不同于化合物、大分子,也不同于普通的生命。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不是靠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盲目地生存、自然地进化,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即能够主动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在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改造世界,改造自身,改造二者间的关系,从而使客观世界更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这三性特别是自觉性,是人与动物及其他物体最大的不同。如果说高等动物的某些行为有时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那自觉性,即始终将行为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的目的、方法、进程及结果,则是人类行为的主要特点。由于有了这种主观能动性,所以,由人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便与各种自然系统有了根本区别。虽然社会文化系统也是自组织起来的,但其自组织的过程不再是自然的、自发的,而是有人为的因素参与其中。虽然也是适应性造就了社会文化系统的复杂性,但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主动适应,与其他生命体包括高等动物的被动适应有本质区别。所以,对社会文化系统的探索,不能简单地搬用一般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系统科学似乎应该还应有个第四阶段,即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系统理论,可称为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系统理论。如果说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甚至人体系统的发展都是一种自然过程,其特点是自发放任和无目的性。而传统科学追求是另一极端,即企图通过认识规律而把握世界,其特点在全面把握和完全控制,那系统科学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恰恰介于自由放任与完全控制之间,即影响。

什么是影响?为什么对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只能讲影响,而不能自由放任或追求控制?因为人类社会实在是太复杂了,存在着大量无法确定的随机因素,很难找出确定无疑、可重复验证的客观规律,然后像控制物体那样去加以控制。但又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随波逐流,绝圣弃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以,要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文化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认识世界,边实践边认识,边认识边实践。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明认识;通过认识,指导实践,改变世界。这种融认识与实践为一体,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的思想,就是影响。

影响与控制有许多不同。如控制须以完全认知为前提,而影响则不需此前提;控制常常是单向的,而影响是双向的;控制常常是确定的,而影响则是一种博弃;控制常常要求精确,而影响允许模糊;控制常常是浅层次的,而影响则深入持久;控制常常有某种模式,而影响可以因人而异,等等。

强调影响,就是一方面高度重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努力探索各方面的具体规律;另一方面,又不企图洞悉复杂世界的全部秘密,承认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使之符合人类自身需要;再一方面,又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妄图实现对世间万物的绝对控制。总之,正视世界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努力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对世界的认识。

影响体现了辩证法,其实质是在放任与控制之间不取极端立场。控其所能控,放其所该放,随机应变,灵活应对。而以往人们在社会管理方面出现的失误,大都缘于控制与放任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要不就是全面计划,严格控制,如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要不就是完全放手,绝对自由,如屡屡引发金融危机的新自由主义。 

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如企业管理,就是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员工,使后者按照组织的要求去行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市场和消费者,使之接受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科学管理的失误之一,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管理工作的这一特点,总是试图找出全部规律,然后像控制机器那样去控制员工,控制市场和消费者。这一思路本身就有毛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外部环境越变越复杂,控制的想法会更加行不通。所以,借鉴当代科学特别是复杂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摸索总结影响的规律,将其运用于管理实践,有可能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大趋势。

相比西方的管理科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更偏重于影响,而非控制。古人讲管理,很少强调分门别类,明确职责,制订标准,测量监控,然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强调组织有如生命,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内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需要树立整体意识,讲究综合调理。管理要像中医给人治病那样,适其天性,固本强身,扶正去邪,辨证施治。这实际上就是侧重于影响的管理思路。

七、毛泽东管理思想是影响的成功范例

而说到影响,就不能不提及一位伟人——毛泽东。复杂性、后现代是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前沿,毛泽东是上个世纪中叶东方世界的革命领袖,按理说根本不搭界。但从管理学角度加以比较,会发现二者在某些方面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例如,在内部管理方面: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反对将员工视为由老板操纵的机器,强调人具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而毛泽东则强调人的因素第一,特别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反对将员工视为凭本能行事的动物,强调人性不是先天构成的,而是后天生成的,而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反对行为分析中的还原论,指出单一态度无法解释员工的复杂行为,而毛泽东的管理以思想为中心,强调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批评只对单个员工进行激励,强调组织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影响,而毛泽东则是思想文化管理方面的顶尖高手,思想政治工作是解放军管理的看家本领……

再如,在外部经营方面: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强调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组织要想生存发展,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敌变我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偶发性、非线性,反对依赖抽象理论和数学公式推导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而毛泽东最瞧不起的就是书斋中讨生活的空头理论家,认为他们的理论会害死人;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强调组织与环境、对手之间的博弈关系,指出博弈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其特殊规律,而毛泽东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明确提出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的不同,主张模糊识别,主动干预,相机应对;……

可见,毛泽东的管理理论直接否定了现代管理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现代决策理论的假设,即认定世界有确定性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被认识,因而管理工作可以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所谓决策,就是发现规律,规划未来,然后制订目标,组织实施。现代管理理论的假设。即人性是自私的、理性的,组织要想实现目标,就得依据大棒加胡萝卜的原则,所谓管理,就是科学分工,量化标准,严格考核,严明奖惩。回过头来看,西方的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所否定的,不恰恰也正是这两个基本假设吗?

为什么毛泽东几十年前提出的管理主张竟与西方最时髦的复杂性、后现代管理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这是巧合呢,还是有其深刻原因?笔者认为,绝非巧合。毛泽东的管理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着毛泽东,得出了认识和解决复杂性难题的科学办法——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毛泽东的管理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实践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指引我们前进。要研究信息时代的管理问题,科学评价各种管理理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同时又强调以我为主,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与管理理论。当时管理界的口号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几十年过去了,实际情况如何呢?应该说,在博采众长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国外最新管理思想、方法与工具,差不多第一时间就被介绍给国人。问题是,没有了,在管理学的教学、科研和出版中,几乎全是国外的东西。有学者甚至干脆否认研究中国式管理的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盲目引进、消化不良的后果渐渐显露,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和不满,人们开始重新寻找中国自己的管理思想。近几年国内管理界越来越明显的国学热就是一个证明。可传统的国学理论真能解决现代组织管理的实际问题吗?

笔者认为,除传统国学外,中国能够奉献给全世界的还有毛泽东。毛泽东的管理思想不仅学贯东西,博采众长,系统完整,博大精深,且已为其成功的管理实践所证明。而且从认知方法与管理思路来讲,也与信息时代对管理的要求基本吻合。所以,可以预期,在紧跟国外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潮流,研究解决复杂性与后现代管理难题时,人们一定会重新发现毛泽东,越来越倚重毛泽东。

(作者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中心红色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纵横红色管理咨询中心首席专家。本文节选自作者《管理学领域中的复杂性、后现代与毛泽东》,阅读原文请登录《中闳教育网》红色研究栏目)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