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中国共产党文化奋进历史贯穿的主题和主线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知识积淀体现深厚的文化功底,指导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涉及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具有现实启迪,显示了中华文化续写绚丽华章的当代意义。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一重大命题,赋予“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继承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个思想成为文化建设的强大武器,指导党“用革命文化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1]37把“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作为党在文化领域中的使命,指向清晰、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举起了新征程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守正创新的品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方面继承党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结出的重大成果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相贯通。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深入进行研究对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加深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好地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追求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455这是中国人民精神力量的底蕴所在。中华文化发展史既记录着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辉煌,又留下了中华文化式微败落的历史记录。中国从先进到落伍的蜕变,中华文明从领先到滞后的下滑,是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的缘由。
古代时期,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化以长期领先世界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18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孕育诞生的近代文明颠覆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先进地位,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东方文明古国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沉重打击,中华文化陷入式微败落之途。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批批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试图向西方文明寻找中国的出路,但救国救民抗争中进行的改革、改良和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此过程中,有的知识分子也从文化的角度检视中国落后的原因,五四时期思想界进行过东西方文化的讨论,李大钊希望青年人的奋斗能够“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3]287。然而,要在政治上受压制、经济受剥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新文化谈何容易。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个历史使命,必须由能够引领时代进步的先进政党来担当。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学习纲要》)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那时的中国政治腐朽、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在文化上更是由于‘文明蒙尘’而呈现出一片消极自卑、支离混乱的景象。”[1]36与此前建立的各种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表现出先进的特质,既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进行全方位改造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彰显了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作为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文化发展为党进行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力量。作为党的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为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力量支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前进动力,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从领导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成为贯穿党的文化奋进历史的实践主题和主线。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也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4]663这个论述把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相并列,鲜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担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37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中国国情,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思想一脉相承,实践一以贯之,在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迈出创新实践的有力步伐,呈现繁荣发展的灿烂景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实质性突破,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揭示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论断,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任务,为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推动文化繁荣、锚定建成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提供了全面指引。
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以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目标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性。这个追求凸显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深刻意蕴,昭示文化兴国家、强民族的战略意义;这个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契合,树立党和人民圆伟大中国梦的文化目标;这个追求贯穿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奋进历史,激励党和人民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发历史之先声,站时代之前列,引实践之创新,深刻的思想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以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使命,在持续推进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攀登新高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励志奋斗中不断迈出新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追求达到了新的思想境界、新的发展水平、新的实践高度。
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知识积淀及其历史发展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的必然性,寓于其文化的知识积淀和实践运用之中。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5]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包括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结晶,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读中国古典经籍是少年毛泽东接受文化启蒙的开始,并对他的革命生涯产生长远影响。从9岁到17岁,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多所私塾读书,先后阅读了《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以及《盛世危言》《校邠庐抗议》等时论书籍。“毛泽东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6]2可以说,毛泽东文化知识的根底就是在文化启蒙阶段书籍阅读中打下的,并终生受用。后来毛泽东回忆自己的人生,多次提及这段启蒙教育的经历。一直到晚年,毛泽东始终保持着阅读古籍的习惯,即使在红军长征那样无比艰难和恶劣的环境下,毛泽东还让警卫员去找古籍给他读。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令他读而不倦的书。毛泽东在撰写的文章和著作中经常引用古籍中的资料,熟谙中国文化达到很高的程度。
近代中国历史上,五四时期是思想动向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带来的新思想、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形成的新力量,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由此而历史性地改变了发展走向。毛泽东是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青年一代观察世界探索人生目标,不满现实立志改造中国,追求理想致力拯救社会,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毛泽东深受五四时期新文化的熏陶,在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同时对文化保持着高度的热情。1912年秋,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实行自学,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里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认识到“世界真正大呀,世界既大,人就很多,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既要过物质生活,还要过文化生活。”[7]3831920年7月31日,毛泽东在起草《发起文化书社》一文中馨香祷祝“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6]61认为“现实的急务,莫要于传播文化。”[6]81对新文化的热衷促使青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看中国历史文化的经籍,看进步人士宣传改良维新和主张革命的文章,看西方新道理的书刊。强烈知识渴求形成的阅读经历丰富了毛泽东的文化知识,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多个方面展示了其卓越的才能,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在政治战线上,毛泽东注重党性淬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中国革命方向,为锻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思想战线上,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成为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杰出代表。在军事战线上,毛泽东最早提出并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确立了政治建军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在文化战线上,毛泽东的领导才能同样卓越无比,他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历史财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把发展文化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作出部署推动文化事业向前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8]577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人大致开幕词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9]283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教育改革、创办大学、清理旧文化、扫除文盲、出版新书籍入手,迈出了文化建设的新步伐。1956年筹备召开党的八大,原先起草的政治报告初稿写道,“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而要进行建设,就要有文化,建设愈向前发展,对文化的要求也愈迫切。”[9]598修改定稿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部署体现了这个思想。党中央强调要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并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激发起全国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1]37毛泽东认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进行政治革命是不行的,还要有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发展文化。毛泽东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指导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调动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文化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铺垫性的贡献。
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知识积淀体现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功底,指导文化建设显示的成果体现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实践力量。近代中国文化走上式微败落之途,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加剧了中国文化落后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扭转了艰难而行的文化困局,改变文化落后的不懈奋斗推动中国不断赶上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长期努力推动中国人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毛泽东文化思想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保存着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不仅留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财富,而且也成为新时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力量来源。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
毛泽东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是在他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这篇光辉文献,“既是毛泽东思想具有理论体系的标识性著作,也是我们党的新文化理论开篇之作。”[10]《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1月9日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长篇演讲,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时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20日出版的《解放》周刊第九十八、第九十九期合刊刊载此文的题目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几乎同时刊发的这篇文章用了两个题目,是因为这篇演讲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解放》周刊修改的题目更具全面性,因此,后来在毛泽东著作编辑时统一使用《新民主主义论》的篇名。然而,从发表演讲的“文化协会”场合以及思想原点看,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鲜明主题和重点内容。
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体理论的思考有密切关系。1939年12月,毛泽东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从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入手,指出中国革命虽然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经具有其自身的特质,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4]647毛泽东这个新定义的关键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权作出了新的阐释,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结论。二是在一般意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基础上,赋予新民主主义革命以进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新涵义。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这样的新旧区分,不仅使中共二大明确的最低纲领有了清晰的革命方向,而且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党怎样领导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从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逻辑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规定,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也以此为原则遵循。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毛泽东年谱》记载,193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艾思奇关于准备陕甘宁边区文代会报告内容的介绍。艾思奇在介绍中说:新文化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特殊地说是三民主义的文化。毛泽东对这个提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在发言中说,“我认为不提三民主义文化为好……以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好,即彻底的民主主义文化”,并提出用“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作为新文化的口号。[11]151这个资料很重要,它为认识毛泽东文化思想提供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第一,毛泽东在这个发言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提出这个概念是由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三民主义文化”等提法缘起的。第二,从这次听取文代会报告的介绍到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隔不到一个月,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作的演讲,显然是这段时间里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的思想。这两个信息表明,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新概念在思想上是同步的,两者构成内在的逻辑关系。
《新民主主义论》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其深刻,观点非常精辟,理论工作者发表的大量研究成果已经进行了详细阐释,本文不拟在这里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毛泽东这篇演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文化发展史,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阐述中国文化革命性变革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逻辑、思想依据和实践要求。《新民主主义论》以五四运动为中国文化革命的分界点,指出在此之前的中国文化虽然以“新学”面貌出现,发挥了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无力改变失败的结局,所谓的“新学”在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夹击下“偃旗息鼓”了。在此之后的中国文化发展有了新的思想指导,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生力军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这个革命性变革,使新民主主义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4]697-698以这些认识为思想基础,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诉求统一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明确文化领域的目的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4]663由此而言,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必须重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的关系。
把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思想相联系,为深刻把握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整体性提供了两个层面的认知。从理论层面说,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思想自觉。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纲领很简单,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如此。”[11]484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担当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从实践层面说,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党在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具体实践。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相向而行,发动农民开展反对神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破除迷信,与一切封建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进行斗争;开展左翼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思想;领导抗战文化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等,都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化的展开,为毛泽东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和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涉及的相关问题
在中华文化经历式微败落的遭遇下,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旨在重振旗鼓,使中华文化重焕荣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虽然因近代中国落伍而使文明蒙尘,但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4]707-708人类社会历史上,中华文化几千年领世界文明发展之先,西方近代文明则是后起之秀,它的领先当然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中华文化始终没有丧失生命力,以国家形态绵延发展的中华文明维系和巩固着中华文化主体性,先进和落后的历史张力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建设新文化的实践动力。“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毛泽东作出的论述涉及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
第一,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文化建设,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化的“反作用”,认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必须。毛泽东一方面指出社会政治和经济对文化的决定性,另一方面又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文化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以伟大影响和作用。以此为立论根据,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决定了整个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还是新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设的文化,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但“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4]705明确这个指导思想,为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坚持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
第二,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任务。“新”相对“旧”而言,建立新文化必须破除旧文化。毛泽东曾划分三种民主主义,一是英国、美国、法国的民主主义,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三是苏联的新新民主主义,即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11]176对于文化建设来说,这样的划分蕴含着一个道理:不同性质的民主革命决定了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任务与旧民主主义、新新民主主义都不同。从中国革命现实要求出发,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反对的是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这类旧文化不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4]695,必须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的文化同盟作生死斗争,这是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道路的任务规定。
第三,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另辟蹊径,但创新实践不是隔断历史,立足中华大地进行文化建设不是重起炉灶,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对历史遗产保持科学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并不是说我们就忽略了中国文化遗产及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价值”,[11]531“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12]855,决不能“看不起中国的东西,不尊重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极端卑鄙恶劣的资产阶级的心理在作怪”[9]259,“共产党是把人类有史以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都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13]35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是我们要承继的珍贵遗产。1947年10月,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来到南河底村上白云山参观寺院的建筑、雕塑、塑像等古迹时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保存,不要把它毁坏了。”[8]246树立这样的科学态度,为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奠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第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进取精神。勇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基因遗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民族精神铸造了中华文化的底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创新,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新”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创新。无论是弘扬革命文化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动创新、进行创造才能促进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向前发展。毛泽东论述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出了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相统一的思想,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4]707民族形式体现民族特色和特殊风格,中华文化既有的民族形式不能丢掉,但必须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毛泽东在谈文化创新时曾以木船代表民族形式和轮船代表外国形式作比喻,说明落后的东西必然要废除,创新民族形式要提倡进步,反对保守的道理。[9]33因此,“接受旧的艺术,要创造新的艺术。”[8]259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决定新文化的民族形式,党领导文化建设只有创造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体现民族的特点。
第五,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针引领。毛泽东文化思想不仅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遵循。百花齐放最先是文艺界提出来的,1951年3月下旬,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毛泽东指示办刊要“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这个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9]570-571同年5月2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9]117在毛泽东看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种使得文学、艺术、科学能够繁荣起来的方法,也是一条方针。毛泽东确定的“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反复重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坚持“双百方针”开创新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学习纲要》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1]7历史在继承中前进,文化建设在延伸中发展,党的文化思想在深化中跃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肩负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文化使命,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富有现实启迪,对指导中华文化续写更加绚丽的华章具有当代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坚持文化建设的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2]462必须“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14]从文化建设历史发展看,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思想和实践上从来没有含糊过,毛泽东区分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无产阶级领导权为核心标志,由此形成的文化思想包括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毛泽东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明确指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落后于它的政治思想,文化的领导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4]698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但全篇讲话都贯彻着坚持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5]350,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这个结论的题中之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提供立场坚守。坚守什么样的立场决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毛泽东文化思想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概括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坚守的立场。毛泽东指出,必须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12]848,文化建设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12]857-858“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2]863毛泽东揭示的这个根本问题,把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文化建设的立场坚守上,形成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逻辑。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建设立场的坚守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上要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6]160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近平指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6]155“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6]161“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16]168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在坚守人民立场这个根本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
第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指引,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提供道路遵循。从党的事业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括文化领域的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从同中国具体实践际的“第一个结合”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体现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的概念,但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时包含对文化的要求。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要研究近百年的文化史,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化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强调“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12]818他指出:“接受中国古代思想或外国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过来,它们必须和中国实际情形结合,根据实际情形而实行。”[11]531习近平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新论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提升形成思想和实践的自觉,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7]“‘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2]458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坚持“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四,必须坚持汲取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建设原则,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宽阔视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规律是各国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具有共享性,相互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本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在文化建设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致力发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是积极汲取外国文化的先进成果。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4]706“我们接受一切来自国外的、对中国有益和有用的东西。”[11]531习近平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他指出:“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8]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立足中华大地,驰骋世界舞台,积极汲取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才能绽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光芒。
六、结束语
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形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既体现思想一脉相承的契合性,又体现实践与时俱进的跨越性。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一重大命题,赋予“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重要任务。继承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守正的要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实践,必须在守正中创新,以创新巩固守正,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
[2] 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3] 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2).
[6] 毛泽东年谱: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7] 毛泽东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8] 毛泽东年谱: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9] 毛泽东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0] 石仲泉.毛泽东的科学文化现代化观雏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6).
[11] 毛泽东年谱: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4]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1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7] 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1).
[18]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20(3).
作者简介
齐卫平(1953—)男,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来源:思想火炬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