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就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一部沉甸甸的文献巨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公开版全20册),正式出版发行了!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代伟人毛泽东自1949年9月至1976年7月间的思想脉络与心路历程。
很多资深读者可能对它的“前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部发行的13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简称“内部版”)还有印象。那套书当年虽为内部发行,却也印了约120万册,影响深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补充修订、公开出版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从2012年初开始,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悄然启动。历经整整十年的辛勤耕耘,这部全新的公开版《毛文稿》终于问世。它从内部版的13册扩展到了20册,收录文稿从4256篇(内部版修订时实际为4197篇)增加到5259篇,其中**新增文稿高达1069篇,占比超过20%**!这新增的千余篇文稿,很多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宝藏文稿从何而来?一场长达十年的“寻宝记”
你可能会好奇,这新增的1000多篇文稿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背后,是一段堪比“学术侦探”的艰辛历程。
编辑组的专家们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多方搜集:
1“拾遗补缺”:内部版当年因编辑周期长,早期选稿原则偏紧,一些建国初期的重要文稿未能编入,这次都得到了增补。
2“深挖档案”: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央档案馆、各省市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等机构陆续发现和整理出的珍贵档案,为新版提供了丰富素材。
3“顺藤摸瓜”:更有些文稿的发现极具戏剧性。比如,毛泽东1951年7月26日《关于工兵和化学兵种的装备编制问题给徐向前的电报》,最初线索竟来源于《徐向前年谱》,编辑们据此才从中央档案馆找到了主席的审定件。
又如,一份毛泽东和周恩来1952年1月20日联署的《中央军委、政务院关于武装护航保证海上航运安全的命令》,过去两位伟人的著作集、年谱传记均未收录,也是根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已有的档案线索,才从中央档案馆“请”了出来。
更有意思的是,毛泽东1965年72岁生日时手书叶剑英《七律·怀远》赠予毛岸青、邵华的墨宝,不仅将原诗题改为《远望》,还注明了叶帅作诗地点“在大连棒棰岛”。这份手稿,竟然来自民间收藏!
还有一份《对聂荣臻来信的批语》,最初在《聂荣臻年谱》中仅摘录了16个字:“荣臻同志,信已收到,安心养病,勿信谣言。”但编辑们以此为线索,在中央档案馆找到了主席手稿,发现完整批语长达65个字,内容更为丰富,还涉及向总理、林彪等人的传达指示。这细节的补充,让历史场景瞬间丰满了许多。
这些新增的文稿,如同一块块散落的拼图,被编辑们精心寻回,使得我们对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考与实践,有了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
十年磨一剑:不只是增补,更是精雕细琢
如果说搜集新文稿是“寻宝”,那么对原有文稿的修订和新文稿的整理,则是一场更为艰苦的“攻坚战”。编辑组的专家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投入了巨大心力。
标题校订,字字珠玑: 标题是文稿的“眼睛”。编辑们对原标题有差错、不准确的进行了订正。
例如,内部版毛泽东1950年《为空军建军题词》,经考证订正为《为〈人民空军〉创刊号题词》,时间也精确到“1950年4月15日”。
又如,内部版毛泽东1953年9月20日《为炮兵部队题词》,订正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育〉杂志题词》,时间则订正为“1951年4月”。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是,内部版毛泽东1955年2月6日一篇批语标题为《对错发〈华东军区首长电贺解放一江山岛的部队〉的新闻的批语》,经核查原文,“错发”实为“擅发”,一字之差,语意迥异,公开版据此订正。一字之改,尽显严谨。
还有将内部版毛泽东1961年9月16日《在庐山书赠中央常委的诗句》的标题,订正为《在庐山书赠庐山党委等的诗句》。原来是编辑时将毛泽东手书落款的繁体“黨”字错辨为“常”字,导致了误解。这一订正,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正文考证,细致入微: 对于正文中的史实差错、文字讹误,编辑们更是逐段、逐句、逐字核校。
例如,内部版曾收录毛泽东1957年为洞头岛烈士墓纪念碑的题词,后经多方考证,发现实为复制了毛泽东1953年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尽管当年《人民日报》曾有报道,但公开版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了删去处理。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敬佩!
对于一些如今已不常用的词汇或古汉语用法,如“尚祈指政”的“政”(通“正”)、“我也尝尝”的“尝”(通“常”)、“飞鸟之景”的“景”(通“影”),编辑们都细心查证古汉语字典词典,通过注释加以说明,避免读者误解,也防止了将正确文字误当错字修改的可能。
注释修订,力求精准: 注释是理解历史文献的钥匙。公开版对注释工作也提出了极高要求。
例如,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注释,规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主要职务只在每册首次出现时作注,避免重复。对林彪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成为第二把手的职务注释也做了相应规范。
又如,内部版曾将毛泽东1962年5月12日《代拟的给陈宗娥的信》中陈宗娥的身份错注为“在毛泽东家作过保姆”。后来陈宗娥女儿致信反映,经多方考证,公开版订正为:“陈宗娥是江青1929年至1930年在山东实验剧院学习时的同学。这时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工作。” 一个小小的注释,背后是对历史细节的尊重。
在引用马恩列斯著作时,坚持引用毛泽东当时能够读到的版本原文和出处,而不是后来的新版本,并对不同版本的差异加以说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这部巨著,于今意义何在?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公开版的出版,不仅仅是文献整理的巨大成就。它全方位、多侧面地记录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
这部迄今为止册数最多、体量最大、注释文字数量最多的毛泽东著作集,为我们学习党史、学习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最权威、最原始的文献资料。它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也为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十年辛劳,一部煌煌巨著。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人的纪念,更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对于每一位关心中国历史、关注国家未来的读者而言,《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公开版的问世,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和珍视的大事。它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回顾来路,也启迪我们走向未来。
作者:始丰溪;来源:始丰溪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