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图南:韩国地名为什么抄中国?
点击:  作者:图南    来源:“地球知识局”  发布时间:2019-03-25 11:40:41

 

1.jpg

 

去过韩国的游客会对韩国一些地方的地名有印象,其中不少是跟中国重名的,诸如海南、梁山、晋州、丽水,活脱脱一个翻版小中国。 

 

这反映出在过去千百年来,东亚国家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古代半岛上的政权尊奉儒学,乐律同和,士大夫们甚至以自己能够记诵中国古典文学里面的章句而自豪。这些半岛上的地名,也承载士大夫们对诗句里描绘的诗文意境的向往。

 

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半岛上有诸多地名跟中国的地名相同。

 

1.webp.jpg 

 

读书改变命运

 

接近两千多年前的朝鲜半岛一分为三,东南部分是小国新罗。

 

由于当时朝鲜半岛上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人和人交流都是刻木为书,说得具体点就是在木板的边缘处凿击几个口,根据不同排列顺序来记载信息。结果就是国王不仅要成为一个善于治国的君主,还要当个熟练的木工,对行政管理造成了诸多困扰,发明文字是当务之急。

 

1.webp (1).jpg 

新罗、百济、高句丽

 

新罗人意外从邻居高句丽人和百济人那里得知,西方某国的人们不仅穿得好看,还会写字写诗,决心虚心向学,紧紧抱住这根大腿。

 

公元381年,新罗随高句丽出使前秦,565年,新罗王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册封,并在660年和668年,把隔壁的百济和高句丽两个师兄都灭了,在老师父帮助下统一了朝鲜半岛。

 

1.webp (2).jpg 

一件新罗金冠(来自维基百科)

 

但是随着地盘逐渐变大,他们发现此前半岛居民根本没有命名所在地的习惯,地名管理混乱不堪,人流物流根本无法准确抵达。

 

所以统一战争之前的514年,新罗人选中自己山头里一条名叫阿石村(今安康)的地方,有样学样地把这里定为“京城”,拉开了整顿版图地名的序幕。但是要凭空想出这么多地名,谁都有压力,于是到了757年,景德王干脆就从老大哥那里“借”了一些地名。

 

1.webp (3).jpg 

 

放在整个朝鲜半岛来看,安康的位置其实相当偏僻,不过这个方位也是新罗人的“根据地”

 

他们在行政区的划分上照搬东方大哥的州郡体系,设置九州。许多地名今天还保留,例如当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还被升级为广域市。另外还有一大批例如广州(今在京畿道)、江陵(今在江原道)和梁山(今在庆尚南道),中国人看了真是会心一笑。

 

1.webp (4).jpg 

另一种九州了解一下

 

不过跟中国地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不同,半岛上的地名完全是统治者简单粗暴地按上去的。

 

除了居民点的名字被强行起名以外,有些山峰因为长得太高太招眼也不能幸免。

 

1.webp (5).jpg 

釜山附近的梁山市

 

看着中土文人墨客都对自己的“五岳”津津乐道,新罗人理所应当觉得自己也要有五岳,不然太没文化了。于是就诞生出了“新罗版”五岳,“东岳”在中国指的是泰山,到了新罗就变成了吐含山、“西岳”是鸡龙山,“南岳”是地理山、“北岳”则是太伯山以及“中岳”八公山。这些土味地名体现了新罗劳动人民简单质朴的优良品格。

 

1.webp (6).jpg 

五岳也来一套

 

等新罗灭亡以后,新生高丽接手了一个已经有模有样有文化的国家,对中土的崇拜与日俱增,在对待地名问题时,也从简单的效仿命名到学会了避讳。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章太后的父亲名字里带有一个“通”字,所以江南的通州改名为崇州(今江苏南通)。这个消息传到了距离汴京城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远隔重洋的高丽,高丽人听闻也将自己境内的通州改名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

 

1.webp (7).jpg 

行政技术上一直学得有模有样

 

此后,但凡有遇到宋人对皇室避讳,契丹人避讳和孔圣人避讳,高丽都会改自己城市名称避讳,这多少有强行给自己加戏的嫌疑。 

 

起名要有想象力

 

高丽末期社会崩坏,1388年李成桂将高丽给“端”了,但是他自己并不登基,而是扶持了高丽的末代子孙上台,过几年又把那人拉下台。李成桂这种做法说明他内心极为矛盾,自己灭了高丽想当王,但是又害怕名不正言不顺,登基之后被天下共诛。

 

1.webp (8).jpg 

供奉李成桂肖像的全州庆基殿

 

他需要一个“神”来当靠山,代表上天来让他登基合法合理,老大哥自然是首选。

 

1392年,李成桂拟定“和宁”和“朝鲜”两个国号,然后摆出一副自己有选择困难综合症的样子,马上派使者跑到南京要朱元璋定夺赐名。朱元璋原本讨厌这种篡权的事情,但他一贯不主张出兵朝鲜,最后批复:“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然后将“朝鲜”作为国号御赐给李成桂。

 

1.webp (9).jpg 

 

大明对朝鲜的拉拢还是很有益处的,在明朝危急之时朝鲜也长期是坚定的盟友

 

得到大皇帝册封,半岛步入朝鲜时代,在“事大主义”的影响下,半岛的地名迎来了新一轮定名。

 

李氏朝鲜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政区“道”这一制度,将半岛分为八道。为了进一步向正统大明看齐,朝鲜“批量进口”大明的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后按照“同位置代入”的方法命名半岛不同城市。

 

1.webp (10).jpg 

“道”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韩国

 

比如半岛南部出现了合浦县、南海县和全州府。合浦这个地名来自广西南部的合浦县,以出产珍珠闻名。半岛北部也出现了名称相同的会宁和德州等地;半岛中部则有金陵(今京畿道金浦)、温州和桃源等地名。

 

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这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地名则来自四川平昌县,倒是和北京昌平没什么关系。

 

1.webp (11).jpg 

 

能很快令你反应出一个国内地名的韩国地名,可以说非常之多

 

相对于以往统治过半岛的新罗和高丽,到了李氏朝鲜时期,汉文化已经深入朝鲜士大夫的骨髓里。1446年,世宗大王李祹创造现在通行半岛的谚文,并下令推广。

 

1.webp (12).jpg 

《训民正音》来一本

 

但是当时士大夫极度厌弃谚文,纷纷上书指责谚文是让朝鲜“近夷狄而远中华”,谚文也被他们称为“螗螂之丸”,而汉字则被称赞为“苏合之香”。朝鲜的士大夫们以说汉语写汉字为荣,争相用汉字吟诗作对,附庸中土风雅。而中土诗句里描绘的那些秀丽美景,例如江南和名山,这些更是士大夫们朝思夜想而不可见的牵挂。

 

1.webp (13).jpg 

谚文化是艰难的,去汉文更是艰难的

 

中土遥远,看不见那些承载千年的诗意的美景,士大夫们就在自己的地盘发挥想象力。

 

朝鲜的“两班”子弟,看到全罗道顺天都护府,山水奇丽,风光秀美,就把那里称为“小江南”。而平安道成川都护府附近,刚好有十二座陡峭挺拔的山峰,像极了诗句里长江三峡巫峰景色,朝鲜诗人们就把那里称为“巫山十二峰”。对于自己引以为豪的首都汉城,朝鲜士大夫就把首都附近地区定为京畿道。

 

最后,皇宫景福宫也要修得左右对称。尽管景福宫屋顶不能用黄瓦,规模不能超过紫禁城。但是士大夫们都认为建筑格调绝不能轻易认输。

 

1.webp (14).jpg 

首尔景福宫

  

地名不好都赖别人

 

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斩断朝鲜半岛同中国的关系,同时也压制朝鲜人复国的想法,日本强行将汉城改名为京城。

 

1.webp (15).jpg 

李垠、李键、李鍝参拜靖国神社,他们都是李氏朝鲜的王族

 

二战后,朝鲜半岛南北独立建国,特殊的夹缝生存历史让韩国人心中蒙上一层耻辱,狭隘民族主义开始盛行起来,韩国掀起了地名“去殖民地化”和“去汉化”的浪潮。1946年刚刚独立的韩国将自己的首都定名为“首尔”,但是汉译名称依然是“汉城”。

 

1.webp (16).jpg 

 

1968年,韩国朴正熙政府重建光化门,并将“光化门”三字用韩文书写,2006年用数字技术还原了汉字字体。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经济飞速发展,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还举办奥运会,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胀,地名“去汉化”进入新的高潮。但是很多来源于汉文化的地名已经深入韩国人的生活,整个朝鲜半岛的重要古迹和历史建筑上面的文字基本都是汉字,根本改不完。

 

1.webp (17).jpg 

 

小机灵鬼政客们总能找到操作空间,他们认为改地名是最好煽动民族主义从而提高支持率的方式,于是一再鼓吹将地名“去汉化”摆在朝核问题相同的地位来处理。2005年,刚刚当选首尔市长的李明博正式提出要更改韩国首都的汉语译名,从“汉城”改为“首尔”。

 

这一做法马上招致包括韩国国内学者在内的多方舆论的反对。反对原因其一就是必要性,汉城这个名字是几百年前朝鲜国王自己命名的,现在觉得名字不好还隔着一片海洋赖上别人,根本没有必要。

 

1.webp (18).jpg 

 

其二在于汉文化圈影响全世界十几亿人口,汉城这个名字都被叫了几百年,突然改名的话会造成认知混淆,很多交通和旅游名城都要跟着改变,大幅降低城市知名度。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到今天为止,华人圈里很多人都不知道汉城奥运会和首尔有什么关系。

 

1.webp (19).jpg 

 

原因三则是读音问题,作为一个首都,译名要讲究上口、响亮和清晰。“汉城”听起来清晰大气,而“首尔”发音相对比较弱,况且从文化联想来看,“首尔”这个名称意思只是首都,并不能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历史上千年的古老城市。

 

最后的原因则是改名连锁反应,“汉城”改名之后,势必会不断有政客拿着“汉江”和“汉山”等中韩名称说事儿,如果要改名,韩国人民生活就要彻底乱套了。

 

1.webp (20).jpg 

 

当然最后,“汉城”还是改名为“首尔”了。随着后来韩国国内教学界发现“去汉化”的严重后果后,“去汉化”运动开始偃旗息鼓。近年来,汉字教育在韩国教育当中有复兴的趋势,在一些跨国财阀,会汉语的员工变得炙手可热。

 

至于那些半岛汉文化影响下的地名,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教养,则待日后韩国人自己去直面吧。

 

参考文献:

 

1.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2.彭英全:《西藏宗教概说》,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 梅进才主编:《中国当代藏族寺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图南:韩国地名为什么抄中国?

    2019-03-25
  • 内容 相关信息

  • 图南:韩国地名为什么抄中国?

    2019-03-25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