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单双祥:这个流行三四十年的病句,为何无人捅破?
点击:  作者:单双祥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6-21 09:04:36

 

1.jpg


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于2025年06月11日发布的单双祥|一个病句喊了三四十年一文引发广泛共鸣。本文再从以下五个维度进一步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以期唤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重视与反思。


一、病句根源:属性混淆与因果颠倒


理解“转变职能”何以成为病句,须从职能本质谈起。职能,是机构、岗位或事物基于其存续目的和本质属性所承载的功能与职责。逻辑顺序是:先有“事”(社会需求),因事的本质属性设“构”(机构),而后“构”定其职(职能)。例如,医院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救死扶伤,此即其核心职能;学校因教育需求而设,教书育人乃其天职。


“转变职能”之谬,正在于彻底颠倒了这一因果链条。它错将职能视为可随意摆布的“因”,却无视职能本是“事”所生之“果”。如同面对一棵树,“转变职能”者竟意图直接去改变果实,却对根系与树干视若无睹。这不仅逻辑断裂,更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严重混淆。它诱导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脱离事物固有的因果脉络,去追逐一种虚幻且悖逆逻辑的“改变”。


二、推波助澜者:专家学者的失语与盲从


“转变职能”病句得以长期流行,部分专家学者难辞其咎。他们在政策解读、学术研讨及舆论引导中,惯性地使用此表述,却缺乏应有的审视与质疑。


部分学者囿于研究局限,长期浸润于政策文本与既定话语体系,对此表述习焉不察,对其合理性丧失敏感度。其研究重心常聚焦于政策实施细节与效果评估,如分析政府“职能转变”时,多探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具体措施及成效,却鲜少深究“转变职能”这一表述本身的逻辑是否严谨。


更有学者出于迎合主流、规避风险之虑,对此病句噤若寒蝉。学术圈与政策领域存在浓厚的从众心理,质疑主流话语易被贴上“标新立异”、“不合群”的标签。对权威与潮流的盲从,使得众多学者选择沉默甚至主动背书,客观上加速了病句的蔓延。


三、集体沉默:无人捅破的窗户纸


尽管“转变职能”谬误昭然,却长期无人戳破。此集体沉默现象,根植于复杂的社会心理与制度环境。


在体制内,领导与员工往往更关切政策执行与任务完成,对表述严谨性重视不足。加之对上级权威的敬畏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即便洞察问题,亦多选择缄默。直言不讳可能被视为不敬,甚至危及晋升、饭碗等切身利益。


社会公众作为政策直接受体,或因信息壁垒与专业背景缺失,难以对政策表述细节进行深度辨析与质疑。加之公众参与政策讨论的渠道有限,零星异议易被淹没。


学术界与媒体亦存失职。学术研究对此看似具体却影响深远的语言表述问题关注不足。媒体则多沿袭官方表述,缺乏深究与质疑精神,终使整个社会在此病句前陷入集体无意识。


四、刻不容缓:反思与检讨的紧迫性


“转变职能”病句流行了三四十年,已对政策制定、执行及社会认知造成深重负面影响。当下,深刻反思与严肃检讨刻不容缓。


政策层面,基于此错误表述的决策,易导致资源错配与效果不彰。例如,某些地方政府在“转变职能”旗号下,盲目削减传统职能投入,却未能同步构建有效的新职能体系,最终导致公共服务滑坡、发展受阻。大量资源虚掷,政策初心落空。


语言层面,长期误用“转变职能”,将误导公众语言认知,削弱语言严谨性要求。语言乃思维之壳,习惯错误表述将潜移默化地扭曲思维方式与逻辑判断。对语言规范的漠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社会整体思维混乱失序,这也正是本人写的《职能紊乱:当社会角色失序,人们的戾气就越来越重


长远观之,若对此病句继续视而不见,将阻碍科学思维与严谨作风的培育,威胁社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以科学精神对其进行彻底反思与深刻检讨。


五、正本清源:机构决定职能,回归本质


纠偏“转变职能”谬误,须回归正确逻辑起点:机构为社会发展目标而设,其使命是履行职能,而非转变职能本身。职能由“具体事务”(社会需求)决定,机构因承担特定事务而生。


政府领域:机构设置与调整应严格围绕社会需求展开——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秩序、促进发展等是政府核心职能。据此设立相应部门,明确权责。一定要以目标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辅的原则研究机构职能,例如,面对环保新需求,环保部门要研究如何去承接新职能,而非强行“转变”原有部门职能。


企业领域:其核心职能是创造价值、满足需求、实现盈利。据此设置研发、生产、营销等部门,各司其职。市场环境变化时,企业应调整机构与资源配置以更好履职,而非空谈“转变职能”。


同时,须构建健全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机构切实履职。通过对履职情况定期、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推动机构持续优化履职方式,提升效能与服务,最终实现机构与职能的有机统一与良性互动。


总而言之,“转变职能”这一流行数十年的病句,已到了必须被摒弃的时刻。让我们告别错误思维与表述,回归“机构为履行职能而设”的正道,以科学、严谨之态度,推动社会健康前行

 

【相关阅读】
单双祥|一个病句喊了三四十年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