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曹展:“打赏”的现象、成因与反思
点击: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4-19 15:30:54

 

 

在当下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公众号所内置的“打赏”功能,其初衷本是旨在为那些致力于产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功能却逐渐异化,演变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文明乞讨”的乱象。尤其是在一些以文学性为主的公众号中,这种异化现象尤为明显。它们往往通过情感绑架、道德施压或是提供低质内容等手段,频繁地使用诸如“求打赏”“求点赞”“求红包”等话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网络文化中功利主义的不断蔓延。以下,我将从现象、成因与反思这三个层面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一、打赏功能异化的典型表现

 

内容质量与打赏诉求的严重割裂:不难发现,部分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其内容往往缺乏应有的文学价值或深度思考。它们常常以煽情的标题、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然而,在文章的结尾处,却会以“创作实属不易”“请支持原创”等名义,强行向读者索要打赏。这种将“打赏”与内容价值相脱钩的行为,其本质无疑是在利用读者的同情心或是社交压力来进行情感的变现。

 

打赏话术的套路化与精心设计:从“一元也是一份爱”到“赞赏前十名可加入读者群”,打赏的请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例如,有的作者会虚构自己“贫困潦倒的写作人生”,以此来博取读者的同情;更有甚者,会暗示读者“如果不打赏便是不支持文学”,从而将读者置于一种道德的两难困境之中。

 

群体效应对个体的裹挟:在公众号的评论区,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已支持”“求上榜”等跟风留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攀比氛围。这种将打赏行为社交货币化的做法,使得读者从原本的“自愿支持”转变为“被迫参与”,从而极大地扭曲了打赏的本质意义。

 

二、打赏乱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剖析

 

平台机制的诱导性设计:虚拟礼物、打赏排行榜、即时到账提示等设计元素,通过即时的反馈机制来刺激用户的冲动消费心理。例如,打赏金额与头像特效的绑定,本质上就是将原本纯粹的情感支持异化为了一种“氪金游戏”。尽管文学类公众号没有直播间的PK机制,但“赞赏人数实时显示”“打赏者专属标识”等功能同样制造了一种竞争焦虑。

 

创作生态的功利化转向: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部分作者将“打赏收入”而非“内容质量”作为了创作的导向。一些自媒体甚至采用了“水文+求赏”的标准化生产模式,通过批量产出低质内容来收割小额打赏,从而形成了一种“薄利多销”的畸形商业模式。

 

读者心理的脆弱性:独生子女一代的孤独感、城市生活中的情感疏离,使得部分读者将打赏视为建立虚拟人际关系的捷径。公众号作者则通过“私信感谢”“定制回应”等方式来营造一种亲密的假象,这进一步模糊了内容消费与情感交易的边界。

 

三、对打赏文化重构的路径思考

 

平台责任的重申与强化:为了遏制打赏功能的异化现象,平台需要建立起内容质量与打赏权限的关联机制。例如,可以设置“原创审核门槛”“打赏延迟到账”等功能,以防止低质内容滥竽充数。同时,也可以借鉴直播行业的“单日打赏上限”提议,对文学类账号设置差异化的打赏额度。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为了打破“以打赏论成败”的单一标准,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阅读时长、分享深度等维度来综合评估内容的价值。例如,微信“看一看”算法可以优先推荐那些高互动但低打赏的文章,以此来引导创作者回归内容本位。

 

读者教育的必要性强调:我们需要普及“打赏非义务”的认知,以此来抵制道德绑架的话术。学校与家庭应当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公众区分“支持创作”与“情感勒索”。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揭示“卖惨式求赏”的操作套路,从而提升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

 

当“打赏”从原本的文化共情退化为数字乞讨时,这不仅消解了文学创作的神圣性,更侵蚀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基石。为了重建一个健康的打赏生态,我们需要平台规则、创作者自律与读者批判意识的共同觉醒。正如传统文人收取“润笔”需以字字珠玑为前提一样,数字时代的“打赏”也应当成为优质内容的注脚,而非空洞流量的遮羞布。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曹展:“打赏”的现象、成因与反思

    2025-04-19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