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这支部队1966年“工改兵”,1983年“兵改工”经历17年军旅征程
点击:  作者:何存扬 章林    来源:基建工程兵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19 13:24:50

 

二十一支队在四川“大三线”承建的国防工程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第二〇二团,于19661028日建立;19831026日,在安徽芜湖奉命改编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7年间,这支英勇的部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忠实践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方针,驰骋巴蜀,逐鹿中原,用辛勤的汗水和一腔热血,把一张张图纸变成 一座座“丰碑”,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17年间,二〇二团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们不管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心底割舍不掉的情结,仍然是在部队期间那段铿锵激昂的峥嵘岁月。

 

二〇二团的前身,是建筑工程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一 家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施工企业。

 

1952年,中央贸易部基本建设工程处西南分理处成立,隶属于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驻地重庆。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全国六大行政区,将其移交建筑工程部,企业随迁至四川成都。1957年,遵照中央指示,西南分理处下放给四川省建设厅管理。1961年以后,西南分理处先后易名,最后改为建筑工程部西南管理局第八建筑公司,驻四川省永川县。

 

19657月,建筑工程部奉国务院指示,组建成立直属第一、二、三、四工程局,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撤销,其麾下的第八建筑公司,与19651月从葫芦岛调遣入川的建工部渤海工程局,以及重庆周边的施工力量,组建成立第二工程局。同年8月,原第八建筑公司成为第二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

 

建工部二局二公司下辖3个工程处和成都留守处,公司机关设办公室、组织部、宜传部、干部科、武装部以及生产计划、机械动力、财务、保卫、行政等科室。第一工程处驻四川隆昌、荣昌第二工程处驻四川水川.第三工程处驻四川荣昌,分别承担驻地国防工程施工任务。

 

19663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把国家1直属的部分施工企业,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以加强“大三线”国防工程建设方量,加快建设步伐。

 

19664月初,从铁道兵调来的60多名干部进驻建工部二局二公司,着手“工改兵”工作。这批干部到达不久,就抽出1/3人员,加上二公司1965年接收的转业军人,组成接兵团队,到重庆市委党校进行培训,然后分别到四川江津县、璧山县接收新兵;其余2/3人员,同建工部派出的“四清“工作组进驻二公司所有单位,进行“工改兵”各项准备工作。

 

19661028,原建工部二局二公司1460名符合当兵条件的职工,身穿崭新的军装, 连同当年918日入伍的1600名新战士,在四川省永昌县安富镇,整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二十 一支队二〇二团。

 

19661122,中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66)基干字17号通知,经国防部批准孙荣阳任二〇二团团长,赵凤巢任副团长;王殿臣任二〇二团政治委员,凌依泽任副政治委员; 王裕坤任司令部参谋长,隋殿恩任政治处主任,李宝德任后勤处处长。

 

19661228,授军旗仪式在四川省荣昌县五机部383(益民机械厂)一个大库房举行。自此,基建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第二〇二团正式成立。

 

二〇二团组建后,实行“三四三四”编制,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和后勤处,3个营、12个连36个排、144个班,另辖木材、汽车、机械、修理连和卫生队、仓库等6个直属单位。团机关驻地在四川省永川县紧邻成渝公路的一座小山包上,占地近10,院内有办公楼1栋、宿舍,机关食堂、招待所、军人服务社、篮球场一应俱全。

 

二〇二团自踏上军旅征程的那一天起,全体官兵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顽强奋战勇于拼搏,共完成大小项目约2000,竣工面积约250万平米,完成工作量近3亿元,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赞歌。

 

1966年至1971年初,二〇二团的主战场在四川荣昌、永川、璧山、江津等地。这里山高谷深,人迹罕至。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大三线”国防建设选址,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成就了二〇二团“国防建设生力军”的美誉。

 

1966年至1968年,二〇二团一营、三营集中于四川荣昌383厂(益民机械厂)工地施工。383厂是一个综合项目,下设若干子项目,建筑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主房近3万平米。当时平整场地、基础施工,全部实行大开挖、大回填的方法。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千余名官兵硬是凭着意志和铁镐、板车,完成了任务。19689月,383厂在建项目包括厂房、宿舍和附属工程,全部建成,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

 

1968年初,一营、三营转战荣昌安富镇唐家沟华江机械厂施工。一营营长李乐田、教导员宋振忠,带领800多名官兵,主攻一号、二号主隧洞及通风道掘进任务;三营营长齐志强、教导员周文清,率领全营800多名官兵,主攻华江厂4个分厂、宿舍和所有地面附属工程,建筑面积约 26万平米左右。一营官兵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天天三班倒,吃住在隧道,3年时间用钢钎在坚硬的岩石上,一点点地抠出16米宽、4.5米高、1000多米长的隧道,被二十一支队党委评为“四好 连队”。这一年,二〇二团有6人出席成都军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表彰大会,4个连队被 评为“四好连队”,686人被评为“五好战士”,3个食堂被评为“五好食堂”

 

1969416日,一营二连200多名官兵,从四川安富镇华江机械厂,徒步移防至四川江津县朱羊溪登方桥,承担新的隧洞掘进任务。每个战士身背几十斤重的行李、干粮和工具,3天急行军400多里。到达目的地后,放下背包就立即投入战斗。营房是搭在山沟里的茅草房,离施工隧道还有3公里。他们每天三班倒施工,有时候气温高达40℃,晚上难以入睡,但施工掘进一刻不能停。其间有一个月,二连奉命派出150名同志配合五十四军搜缴当地造反派的武器,留在工地上的50多名战士,为了不影响掘进进度,77夜吃住在山洞里。夜里12点炊事班送饭到工地,不少战士端着饭碗就睡着了。在这次施工中,一位年轻的战士因洞顶塌陷落石而牺牲,被评为烈士。二连创造了月成洞60米的最高纪录,仅8个月就建成8个洞库,总长 371.5米,受到了成都军区首长好评,二十一支队党委给他们记集体三等功。

 

1966年至1970年,二〇二团在“大三线”建设期间,共完成国防工程10个,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完成施工产值3000万元。

 

1971年初至19767月,二〇二团移防河南济源,主要承担531工程的子工程建设任务。

 

最初已在此施工的地方建筑公司,怀疑这些年轻士兵的施工能力,不相信这帮20岁左右的小青年能盖好楼房,二〇二团的官兵们当然不服气,心想,四川地质条件那么恶劣,我们都能把国防工程建好,济源这点工程算什么,一定得让你们长长见识。

 

于是,三营3个中队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也没用一个民工,所有沙浆、混凝土都靠官兵肩挑人抬完成;上空心楼板时,几个人喊着劳动号子,一层层往上硬抬。一个月,5层高、2500平方米的楼房主体竣工;又过了半个月,内外装修全部结束。

 

部队的施工速度和战士们的吃苦精神,让地方施工队真是大开眼界。他们说:“还没有见过这样拼命干活儿的,服了!”

 

三营官兵在营长刘海荣、教导员任国举带领下,主要承担531工程一分部202~206五个车间建设任务,每个车间跨度30米,单层高12米,面积均在20000-26000平方米,预应力构件组装。当时,团里大型吊车还未到位,所有尾架、楼板全靠神仙滑栓起吊或人工抬。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团党委组织技术人员到湖北二O五团学习塔吊制作技术。经过3个月努力,一台有五六层楼高、转动半径25米、起吊5吨的轨道转盘塔吊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施工生产,减轻了劳动强度。

 

5年中,二〇二团一营、三营及直属中队和二营,在济源531工程项目,完成了12个生产车间,以及40多栋宿舍楼、综合办公楼、中小学校、医院等数百项施工任务,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工作量6000多万元。

 

1976728日,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后,二〇二团除三营的4个连队留在济源531工地和华北油田施工外,全团2400多名官兵,奉命进驻唐山开滦矿务局林西矿,承担震后抢修抢建任务。

 

二〇二团在林西矿抢修抢建的第一个工程是5号矿井。此时的5号井,通风机房损坏严 重,已丧失为地下采煤区输送空气的功能;地面200米长的运煤走廊全部坍塌,必须拆除重建。

 

风机房为4层砖混结构,16米。如果风机房不能恢复使用,将直接影响采煤。于是,团首长将抢修抢建任务交给了二营七连,工期为一个月。尽管当时七连深感时间太短、压力太大但是为了使煤矿早一天出煤,他们二话不说就接受了任务。

 

七连党支部首先组织技术人员及部分老战士到现场勘察情况,然后集思广益,研究出几条措施:成立抢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倒排工期,实行三班作业;明确干部责任,以身作则;针对当地零下20℃的气温,采用浇筑加热混凝土和双层模板(模板中间放置白灰、锯末)防冻措施;各种材料、设备提前到场,开展劳动竞赛。施工中,他们认真落实以上措施,干部和党员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最终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天完成任务。七连受到通报表扬,3名干部战士荣立三等功。

 

1979年之后,0二团积极参加“京津唐创全优工程竞赛”活动,响应基建工程兵提出的 “创全优工程,争做第一流基本建设队伍”号召。团、营、连三级成立了“创全优工程领导小组”。团里由一名副团长任组长,参谋长、工程股负责人为成员;营里由营长任组长副营长、主任工程师为成员;连队由连长任组长,指导员、副连长、2名老战士为成员。团创全优领导小组每月、营级每旬、连队每周召开一次会议,检查创优情况,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〇二团1977年庆功大会合影

 

19819月,二营五连在林西矿东工房五号家属住宅楼创出全优工程;年底,一营一、二、 三连在林西矿南工房施工的18栋住宅楼,全被评为全优工程。在唐山地区44个建筑公司和个基建工程团参加“创全优工程竞赛”中,二〇二团名列第二。

 

1982年,二〇二团被基建工程兵授子“第一流队伍,建四化标兵”称号,并颁发锦旗一面;1983年,被基建工程兵授予“全优工程团”称号,副团长焦金福和三连连长郑德真出席了创全优工程表彰大会。

 

据资料显示,1979年,全团完成施工面积19.56万平方米,占年计划129.3%;竣工面积1.14万平方米,占年计划143.3%;完成工作量1527.77万元,占年计划108.8%,比上年增长29.4%, 创出二〇二团成立13年来最高纪录。其中二营六连平均每人竣工面积83.6平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0351元,荣立集体三等功。

 

子弟兵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二〇二团官兵时刻没有忘记子弟兵本色,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把“军民一家亲”演绎到了极致。

 

19837月上中旬,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10多天大雨,引发宣城、泽县、南陵等地山洪暴发,造成宣城和芜湖大面积受灾,当地政府称是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此时的二〇二团,刚从唐山移防至芜湖、宣城两地,官兵们住在临时板房和帐篷里,而且面临即将集体转业的现实。面对滔滔的洪水,这支心里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利益的英雄部队坐不住了。团首长一合计,决定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芜湖市政府很快下达抗洪任务,要求驻芜湖的二〇二团官兵,全力守护清水河北岸万春圩一段大约1公里的大堤。711日凌晨6时,一营五连和团机关190名官兵,组成抗洪抢险队,冒着大雨,先乘车后乘船,迅速抵达万春圩大堤。干部战士在泥泞的河堤上,将一筐筐、一袋袋百多斤重的泥土扛到大堤上,很多战士肩膀磨出了血泡,疼痛难忍,仍然喊着号子坚持战斗。经过15个日夜拼搏,洪水退却。

 

驻宣城肉联厂的一营一连和安装二连共300多名干部战士,在营长刘太祥、指导员何存扬、连长古全春带领下,同当地群众一道,在宣城肉联厂后面的马风圩奋战三天三夜,从一公里外运土2000多立方米,使宣城当时经济核心区内的肉联厂、造纸厂、酒厂、化肥厂、纺织厂等企业以及学校、居民楼免受洪水之灾。

 

197579日上午,汽车连驾驶员余贵荣在湖北远安县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现有人在滚 滚洪水中挣扎。他不顾个人安危,箭一般跳进水里将其救出,经了解,是五保户吴学秀大娘。当年,团里为他记三等功一次。

 

17个春秋,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间。然而,二〇二团官兵做出的辉煌业绩却是永恒的,他们那种不畏艰辛、敢于拼搏,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纪律严明、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作者:何存扬 章林;来源:基建工程兵 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