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陈先义|昆仑山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李鹏改造塔克拉玛干沙漠纪事
点击:  作者:陈先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6-27 20:39:58

 

1.jpg

站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沿回望,前边是浩瀚的一望无际的沙海,起伏跌宕,似乎永无际涯。

这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之一。

再向南望,影影绰绰的昆仑山,隐藏在云端的白雪山顶,似在述说着这万山之祖的无限奥秘。

在一个名叫策勒的边境小县,在一片绿葱葱的枣林里,我们见到被称为“昆仑山人”的退役老兵李鹏。

他,强紫外线蒸晒下形成的古铜色的面庞,朗朗笑声,透着对生活的无比自信,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人显得非常精神,除了因为腰肌劳损走路稍有不自如外,身板还算硬朗。

来到策勒,在他方方正正的小院里刚刚坐定,一杯茶没有喝完,他就说,我们还是去枣林吧,哪里才有味道,在枣林里我们边看边聊。

本以为是不大的一片枣园,或许也就是一片园林呗,步行不就得了吗!没想到的是,去逛枣林,需要开车前往,因为枣林太大,否者你可能要走上多半天,也难看上一角,因为那是方圆数十里的非常壮阔的枣树的海洋。我们沿着枣树林边的水泥道路驱车驰行。可以说,这辈子,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枣树林。我曾见过河北黄骅的冬枣林,曾经为它的宽阔无边而兴叹。也曾到过我老家河南新郑的枣林之乡,为那无边的枣乡而感叹,但是如今与塔克拉玛干的枣林比起来,那些枣林只配叫做枣树园,而这里可以叫做枣树的绿色大海。只有到了这里,才知道为什么我们诺大个中国,一个新疆的大枣,便可以销遍全国。如今新疆大枣,走遍中国成为似乎到处都有销售。

此时正是枣树扬花的季节,一两米高的枣树上,挂满了密密的小黄花,而每朵小黄花的底部,都有一朵黄豆粒大小的小枣,预示着将又是一个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此时,置身林间,枣林间的花香简直沁人心肺。成群的蜜蜂穿梭其间,正是枣花蜜酿蜜的好时节。

董事长李鹏告诉我,就在这片似乎望不到边的枣林之上,在16年前,这里还是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样,是起伏连绵的沙丘的海洋。16年的奋斗,他和维吾尔族乡亲们,硬是把这一片沙海改造成了一望无边的枣林的海洋。多少付出,多年奋斗,为塔克拉玛干浇灌出这一片翠绿。

我问他,作为一名退役的老兵,老家在山西吕梁山下,为什么想起来到这儿安家落户?于是我们的话题便由此开始,勾起他似乎已经非常遥远的记忆。

2.jpg

75岁的李鹏原籍是山西人,早在1970年一参军,便来到具有光荣传统的359718团服役,非常巧合的是,著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那时也在这个部队,与李鹏算是一个团的新老战友。李鹏说,张富清这个老英雄对自己影响很大,可以说,甚至影响了李鹏的整个人生走向。

当张富清还在部队服役时,那时人们并不知道他的辉煌历史,只知道他打过仗、立过功,资历很老。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被埋没的英雄。知情的人知道,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后来在很多年后,在他的旧皮箱里发现他个人的珍藏,人们至今还不知道他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而很早李鹏就熟知张富清,他的为人处事的表现,对李鹏影响很大。

359旅,张富清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359旅老英雄很多,老同志们都知道他打过大仗,吃过大苦。无论到哪工作,经常伴随张富清的是一个旧皮箱,至于皮箱里装的什么?战友们不知道,儿女们也不知道,直到很多年后,他退役到地方了,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收集所有老兵的信息,他的儿子又没有听他说过多少,就干脆打开他的旧皮箱,才发现张富清这几乎隐藏一生的秘密。其中有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的奖章,在当时这样的荣誉屈指可数。另一件是一封在陕西永丰作战中因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臣的报功书,这几乎又是一个凤毛麟角的荣誉,还有一份一等功立功证书,等等,这些荣誉的象征,记录着张富清一次次立功的事实、地点和战斗事迹。此后,从中央到地方,才发现这样一个被历史淹没的大英雄。这些事迹,作为同部队战友的李鹏,当时也同样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的是,这样一位立过大功的老兵,在后来转业离开部队时,志愿到了十分贫困的鄂西来凤县山区工作了,理由没有别的,张富清说,很多战友都已经牺牲了,自己作为幸存者,就应该到艰苦地区去奉献和报效祖国。再后来,张富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作为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臣参加过国家庆典的大阅兵。这些事情,在李鹏的老团队都影响巨大,被当作团队的骄傲和精神楷模,当然也深深地影响着李鹏的成长。

在李鹏和张富清一起服役期间,对他们产生共同影响且被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团史馆留下的毛主席对359旅指战员的一句嘱托的话,那是在部队当年即将开进新疆时,毛主席对老359旅的同志临别嘱咐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你们到了新疆,要团结好维吾尔族等各族人民,为他们生活改善尽量要有所贡献。

这句话几乎影响了张富清后来的人生选择,他志愿到了鄂西贫困山区就源于此。到最艰苦的地方,为人民做实事好事,这是他铭记在心的一句格言。毛主席的这句话,张富清作为一个老英雄,成为他后来的人生选择,自然也极大的影响到李鹏。

李鹏1970年入伍的老兵,根据组织安排,1976年复员到了阿克苏地委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于是,从一名工人干起,因为个人表现十分突出,1984年便被转为干部。后来自治区看他表现非常突出,又选调他到自治区党校重点培训进修两年,再后来又被选调到北京中央党校学习一年。

这些学习进修,对李鹏个人成长进步影响很大,不仅奠定他的世界观,也把他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的优秀干部。,就这样,他硬是从一个复员战士,从一个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起来,后来成为阿克苏地委研究室的一名副主任。再后来,因为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被破格提拔为温宿县委书记,还担任过阿克苏和塔城两个地区的行政公署的副专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兴起,党组织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组织上特选派他到联强集团做了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在这些岗位上,他勤奋工作,努力为边疆地区的振兴贡献聪明才智,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夸赞和拥戴。成为人民心中最值得信任的老共产党员。

3.jpg

2009年,作为一个在党50年,职称高级工程师,并且工农兵学商都有阅历、身份多重的老战士,李鹏退休了。因为当时身体尚好,自己觉得还可以为党和国家做些事情。很想继续为党做些工作。

当时,他的家已经安置在乌鲁木齐这个西北省会级的大城市,家属孩子也都在省会城市有了工作,他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省会大城市安享养老的晚年生活了。但是就在这时,张富清的形象,毛主席给359旅“要给新疆各族人民做些事情”的嘱托,始终在心里徘徊。他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应该走出去,为新疆维吾尔族同胞力所能及的做些好事,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思来想去,他下决心要干点自己想干能干的事情。干点什么事呢?他想到了他工作过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想到生活在沙漠边沿的那些维吾尔族同胞。在他看来,边疆要安定,要让各族人民都能分享改革新时代的成果,能够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新生活,对南疆来说,最根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改变基本面貌和生存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实现彻底的变化。当然对于个人来说,要改变一个庞大的沙漠,改变一个地区环境,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有一股决战自然的勇气和决心,要敢于为群众做好样板,当好领头羊,当一个先行者。

至于具体去哪里?他也盘算再三,最后做了个决定:就是“一去两不去”。所谓“一去”,就是到最为艰苦,各民族最为迫切最为需要的地方去。“两不去”,那就是自己工作过的地方当过领导的地方不去,还有就是自己的部下任职的地方不去。原因大家都懂的,那就是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真正从最为艰苦的地方去背水一战。

就这样思来想去,他想到了策勒,因为策勒这地方条件在南疆最差。

策勒这地方之艰苦,可以说闻名新疆,号称沙进人退、风吹城跑、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有顺口溜这样形容,概括这里风沙之大,说“策勒苦不苦,每人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再来补”。更有形容这里条件恶劣,说一个策勒县城,解放后的历史上曾经三次搬家,为什么?因为风吹城跑,一点也不假,因为县城位置一次次被强劲的风沙掩埋了,不得不另选新址。

李鹏主意拿定,就到策勒去,就从改造沙漠开始,就从改变策勒人民的生存状态开始。

但是对于他这个重大决定,家里人意见很不统一。老伴说,你就没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还患有高血压、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万一有个好歹扔在外边了,这个家可咋办?你好不容易退休了,养养病,调理调理身体,还折腾啥呢?再说你还有老人需要孝敬养老呢?

老伴说得非常实际,说两人结婚后,连续12年你都很少回家,都是两地生活,那是为部队为政府工作,分居12年,现在好不容易盼团聚了,你还要出去干事,让我们咋想啊?

两个女儿听了妈妈的话,也很赞同妈妈的意见,说我们姊妹倆小的时候你都忘了吧,因为长时间不见你,俩人都不认识你是爸爸了,一年也不跟我们吃一顿饭,你自己说说,我们俩长这么大你给我们做过几顿饭?女儿还说:你知道周围邻居和你的同事怎么评价你吗?李鹏一愣,怎么评价?女儿说:人家都说:李鹏是个好干部,但确实不是一个好父亲,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

这段对话,对李鹏的确刺激很大,他闷头细想一下,可不是嘛!两口子分居其实何止12年啊,前边12年,在岗位上,那是两地生活。再后来,到策勒治沙16年。至今,老伴迁到策勒的时间不足两年,如此一算,前后加起来整整26年了。26年都没有在一起生活,这还算什么家庭和夫妻啊?

等了26年,最后盼来的是李鹏拖着多病的身子,要把他的晚年迁移到一毛不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鹏认定的事,他总要下决心去做。他心里想的是毛主席对他老部队359旅的嘱托,想的是他的老战友老英雄张富清的人生示范。家人最后只有向他的决定妥协了。于是,一个本来好端端的乌鲁木齐温暖之家,现在不得不向南疆的荒漠深处,向昆仑山下转移和迁徙。

如今,我们站在已经是一片绿洲的枣林之间,李鹏给我们讲起退休后的这16年生活,不仅没有心酸和痛苦,而是带有一种满有成就感的自豪和满足。

知道情况的人替他总结16年生活,说他16年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治沙种树,沙漠变绿。第二件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第三年事,那就是凝聚了当地各民族人民的亲密团结。

去年,一件给塔克拉玛干围起绿色围脖的新闻,几乎轰动整个世界,其实,这个改造沙漠的壮举,李鹏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说是李鹏做了整个南疆改造塔克拉玛干的领头羊,或许有点夸张,但是他的确站在了第一梯队,是第一个敢于向沙漠宣战的大英雄。

不到新疆,不到塔克拉玛干,你或许感受不到新疆各族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那种宏伟壮举。那是人与自然的生死决战,那是改造生存环境的人类伟大奇迹。

策勒,这里号称一年260天的风沙、浮尘。那种天气,连走路都成了困难,风吹人跑,风吹城跑,这几乎丝毫不是什么夸张。策勒一年下来,仅仅有四十毫米的降水量,而一年水的蒸发量却高达2700毫米。

4.jpg

李鹏初来咋到,连当地老百姓都不理解,甚至有人说,这个老头说不定是脑子吹进沙子了,这里到处是沙丘,水连喝的都保证不了,你要种枣树,岂不是痴人说梦,那是天方夜谭啊?

但是,李鹏硬是打起背包,真的傍着沙丘住了下来。如今一住就是16年,他由一个退休干部如今成了75岁老者。16年居然没有和家人过上一个团圆年。

面对一座座沙丘沙包,面对着连绵不绝的大沙漠,这样的困难和工作量简直不可想象。风,怎么防?水,哪里来?劳动力,怎么去组织?庞大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足以让任何人都望之却步。

李鹏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坚定地住下来了。

经过科学考察和调研,治理沙漠,第一步要搞好防护林带,而在建设防护林带时,宽幅混交防风林效果最好。来凤的风口上首先要栽四米宽的红柳,中间6米的沙枣树,最后栽十米的白杨树。这些都是他在广泛调查研究后的结论,而这些都要一点点去实现。

李鹏以愚公移山的壮志,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带领维吾尔族人民栽防风林、挖灌渠、修整道路,硬是让一片沙漠具备了方格大田的雏形。我们还是用数字来说些具体的吧!

16年,李鹏率领各民族兄弟同胞,建设了16条防护林带,这16条防护林带,需要挖土垫方66000方,仅仅大型运输车就要拉上3300车。阻沙挡沙最为重要的建设是防沙墙,用木头、树条等打造2米多高的围墙是一个巨大数字,这围墙不仅能够有效阻沙,而且要结实耐用。

如今我们驱车观看这围墙时,觉得简直像一道道人工编织的固沙防沙的长城。如今,在各个方田的周边,试种的水曲柳、夏橡、黑核桃、密胡杨、泓森槐等树木,已经成为茁壮成长的林木,截至目前,硬是在这原来的荒漠之上,栽树达到八十万棵。郁郁葱葱,给荒漠增添了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

如此巨大的工程,对于一个退休老人,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投入。一生勤俭质朴的李鹏没有什么积蓄,但开工没有回头箭,拿出老两口一辈子的积蓄,加上退休工资,这一切对于数字巨大的治沙工程,根本顶不住,那点钱就像往大沙丘浇上一桶水,顷刻间就会不见踪影。

在万般无奈之际,老两口狠狠心,把乌鲁木齐176米的双学区房卖掉了,筹集150万元,用来给农民先发工资。如此,本来全家都在乌鲁木齐,这样连个窝也没了。即使如此,依然还是杯水车薪,怎么办?张口向老战友、亲戚朋友转借筹集吧,如此连续五六年,在李鹏的创业史上。都是投入投入再投入,没有回报。甚至连帮助打工的同胞都没有信心了。

积累下来,连续四年已经借款达到近千万元,这才好不容易最终度过最为艰难的阶段。资金最为紧张的那些日子,背包里装几个囊和一个行军水壶,一干在工地就是好几天,如此,连一瓶矿泉水都不舍得买,因为资金实在太困难了。

到最后,治沙终于迎来转机,沙漠改造工程取得重要进展,银行看比较安全了,同意贷款1000多万元,枣园经济效益也开始持续产生并且逐渐向好。初见成效,大大鼓舞了李鹏和维吾尔族兄弟们。

一片历史上都是沙漠的荒凉之地,如今已经长出一片又一片的枣树林,眼看着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来参观的人也多了起了,上级领导视察检查工作似乎也成为必来之地,驻地各民族兄弟把李鹏作为真正共产党人的代表模范,当地人把李鹏作为神一样的典型来敬重。家人看到李鹏的辛苦终于见到了前景,也为李鹏的成就感到兴奋。

然而,李鹏付出的是晚年的全部心血。他四十岁就已经开始患高血压,身体压力的确不小,但他不能离开一线岗位,他知道,他一旦打退堂鼓,全部工程就可能中途搁浅,一切将付之东流。刚开始,他所在的阿日希村,租了乡亲仅有几平米的房子,说是房子,其实就是破旧的靶子墙砌成的低矮草棚,每天去工地,要走6公里的沙土路。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久而久之,便又得了胃病,最严重时嘴里吐出的都是绿水。五无可奈何之下,到医院检察,发现胃黏膜出现严重脱落,医生说要抓紧治疗。即使如此,他一边治病,一边依然坚持在一线工地。看他这样,很多维吾尔族同胞都感动的落泪。

或许苍天不负热心人,很多日之后,他自己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严重的病,居然不治而愈。李鹏说,在多种困难面前,没有打退堂鼓那是假话,但是每当这时,毛主席那句“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的嘱托,以及习近平主席“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话,都在深深激励着自己。有一种精神力量逼使他硬挺下来。

李鹏总是这样想,自己毕竟是经过岁月磨砺的新疆人,是359旅的后代,云南扬善洲上山种树22年,湖北张富清一下扎根山区就是一辈子,自己与他们比还很不够,他们都是自己最好的榜样。自己成长在新疆,对新疆各族人民有着极深的情感,有生之年,能够为新疆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也不诳为一个359旅的后代。

如今,我们正在在无边的枣树林中穿行,忽然迎面一座五六十米高的沙丘耸立眼前,李鹏告诉我们,这是当初治理荒漠时,为了让大家记得当年的沙漠什么模样,特意留下一个沙丘算作纪念,不过沙丘上如今已经长满茂密的红柳植被。再后来,李鹏的97岁的父亲去世了,李鹏根据父亲的遗愿,把他安葬在了这片沙丘边上。

李鹏是独子,当初为了照顾父亲,也为了治好沙漠,李鹏在跟家人商议之后,做了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将一个90岁的老人接到了荒僻苍凉的昆仑山下,如此一来,他便可以安心一边治理荒漠,一边行孝照顾老人。在内地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是常理,因为那样很危险。何况李鹏父亲已经90高龄。从大城市到大沙漠,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治理沙漠。

他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陪着老父亲,给老父亲洗澡、洗衣服、拉家常,做可口的饭菜。老父亲晚年在他照料下,生活得很自足,一直活到97岁,老父亲为儿子尽忠行孝的作为很满意,他说,为国家为边疆多民族做好事,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离世前97岁老人特别留下遗言:等自己走后就把他埋在这沙漠里,他要看着自己儿子怎么响应毛主席号召,为新疆各民族做好事,把沙漠变成绿洲的。

如今,在镌刻着“父影如岳”四个大字的墓碑前,我们向老人鞠躬致敬,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通情达理的老人,那种慈祥而坚定的笑容。

李鹏用尽全身心血,或许有人会说,李鹏如今也是一个老者了,居然拼尽心血为了改造沙漠,是不是这老人有什么金钱的追求?其实,今天李鹏已经有数千亩收入不菲的枣林,按理说已经吃喝不愁,好像也不缺钱花,其实这不是他的想法,也根本不是他的初衷。他需要有钱,特别在改造沙漠最为艰苦的阶段,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但他绝非为钱奋斗。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追求,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当了钱的奴隶,便一文不值。人不能把钱带进棺材,而钱可以把人带进棺材里。自己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让这里的维吾尔等各族人民脱贫致富。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过上体面的好日子。

去年,新疆召开举世瞩目的塔克拉玛干治沙合拢锁边庆祝大会,作为策勒县的唯一代表,各族群众推荐李鹏参加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大会。大家都说,李鹏是一名真正的最早的治沙英雄。当焦点访谈节目向全国播出他的访谈时,人们感到,李鹏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也是一个真正的群众带头人。

5.jpg

今天如果有人问,李鹏拼尽全身解数,用了生命和全家做抵押去改造沙漠,到底为了什么?不用李鹏回答,阿日希村的维吾尔族乡亲们都会做出回答,带动就业,农民增收。

这样八个字,概括的却是阿日希村千百年来的历史巨变。李鹏自从创办新疆沙漠枣业公司,16年来累计用工30多万人次,到目前为止已支付劳务费用4000多万元,他从来不欠一分钱。企业用工全是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因为这里的人口结构是98298%的少数民族,2%的汉族。脱贫攻坚之前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很艰苦,收入也很低。2009年,阿日希村(公司农民工主要是阿日希村)的人均收入是2173元,到2024年的人均收入为20721元,是2009年的9.54倍,超过全县农村人均收入1000多元。这样一个荒漠小村,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居然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从一个人均收入很低的村变成了在全县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富裕村。阿日希村人都非常明白,这个变化,都因为李鹏沙漠枣业直接带来的。人均增收的主要来源就是沙漠枣业,按一家两口计算,男工10个月3万元,女工10个月2万元,两人一年能挣到5万元。

阿日希村有655户,2461人,原来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村,都是维吾尔族村民,90%以上都是贫困户。多年来,沙漠枣业在干,周边老百姓在看,在学,作为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阿日希村以西的荒地沙丘,如今早已没有了踪影。为当地老百姓的红枣科学种植竖起了一面旗帜。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说:“只要我们能拿得起坎土曼就跟着李鹏干。

刚开始农民种植红枣的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收益不高,如果没有科技帮扶,产业带动,他们就很难脱贫致富。通过和老百姓的接触,李鹏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激发了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

十几年来,李鹏一直在实践中践行总书记的要求,以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全面扶持为核心,实现以治沙带就业、以就业带产业、以产业带致富。在这里干活的都是农民工,边干边学边挣钱,学会很多适用常规技术。累计培训12000余人次,林果技术骨干300余人,他们不仅能种好自家的枣,而且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人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红枣种植得也都很好,收入可观。如此滚动效应,李鹏的示范已经产生巨大的作用,不仅阿日希村,而且周边村庄,不仅周边村庄,而且整个策勒,甚至辐射整个南疆,都在模仿李鹏的枣林经验。当然他们也未必种枣,还有大量的梨树之乡,苹果之乡,瓜果之乡,一个以绿色改造沙漠的壮举正在形成。

如果说典型的作用,这就是典型的力量,如果一个共产党员,人人都像李鹏一样,心想着人民,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就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改造沙漠的实际行动和英雄壮举。那么我们将无往而不胜。人民对我们的拥戴将是他们的心底之声。

真正富裕,离不开手工业和各类作坊的参与,红枣大面积丰收之后,李鹏开始琢磨再加工的建设,这是一块增加效益的大蛋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鹏率领各族兄弟,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一万平方米的红枣初级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万吨,可以加工策勒县红枣总产量的一半,冬季可解决新增就业100余人。在天津建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在西安建有加工厂和前置仓。形成了一个集红枣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在这里稳定务工的200多人,每月收入2000-6000元不等。这些数字,你可不要与北上广那些城市比,对于南疆来说,这是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村里的老百姓脱贫了,李鹏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总想不断创新发展。新疆在选择防风治沙的树种上,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上,一般以新疆杨和窜天杨为主,新疆杨木材一立方只有350-400元,窜天杨更低,连更新改造新林带的钱都不够,前年他大胆引进了黑核桃、夏橡、水曲柳、密胡杨、泓森槐等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试种,两三年的时间长势很好,这些木材一立方价格是新疆杨的36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实现富民兴林,多条腿致富,多种经营,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策勒县一半平原一半山区,李鹏做了几年的前期工作,一直想为山区老百姓谋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相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调研了策勒县山区地理、气候、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县委书记贺山峰也同大家一起调研考察。共同认为在昆仑山海拔2400-2600米左右的高度,可以种出离太阳最近,冰川雪水浇灌的“新、奇、特、怪”的特色优质水果和中草药,实属世界稀有。

如今,这些规划李鹏已经把它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期望策勒变江南的宏伟蓝图,正在这个不毛之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如果说李鹏作为一个党员,一个退役军人,一个普通干部,他对于百姓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他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举动,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李鹏有一句常说常新的话: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不是喊口号、说大话、说空话、说教式,而是要用心一点一滴地做实事,做好事,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真正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

在南疆,只要你提起李鹏的名字,维吾尔族人民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好样的,真正的好党员,好模范。

十六年来,李鹏自己投资修的路,修的渠一直与村民共用,还无偿给村里修了两座桥。送给他们(以三轮电瓶车为单位)1500车柴火,20000多车饲草,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0169月,策勒县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这时候枣林里是绝对不能进水的,进水就要裂果、烂果、黑头。为了顾全大局,李鹏居然做了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举措,他毫不犹豫地把洪水引到自己的枣园,整整七天七夜,直接损失150多万元,但农民财产利益得到了保护。他说,在群众需要你做出牺牲的时候,你是个共产党员,就应该带头承担各种风险。

这些年来,李鹏主动认了7个维吾尔族亲戚,这些亲戚家都是贫困户、困难户、低保户。资助贫困学生6名,肾衰竭患者1名,共资助175000元。这些事对于李鹏来说,他认为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人生应有之义。

许许多多的往事,至今维吾尔族同胞讲起来,都如数家常一样。

那一年,李鹏种了一些皮芽子(洋葱),品种非常好,品质也很好,收了以后,人人见了人人爱,都非常喜欢。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千方百计全部要买走,到市场上倒卖挣钱,李鹏说啥也不同意,让员工收拾得于干净净、漂漂亮亮,10吨皮芽子全部送给当地贫困老百姓。

6.jpg

李鹏这些年可以说荣誉等身,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得两万元奖金,在山区购买了贫困户滞销的10吨土豆,拿到昆仑山下又全部分给了周边的贫困户。

2011年开始,李鹏帮助阿日希村三个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乌鲁木齐大医院治病。并承担他们的交通、食宿、治疗费用4万多元,通过及时治疗,这些人全部治愈。而这些,都深深印在了各族群众心里。

长期以来,李鹏和大家一起劳动,发现有些人年龄并不大,但牙齿掉得很厉害,吃东西很不方便,一了解,这些人还不少。过年过节拜年走访时,有意识地到处看看,发现大部分人家里没有洗漱工具,才知道是这里生活条件差不刷造成的。因此,李鹏便给阿日希村的全体贫困户、五保户、特困户每人买了一套洗漱包,里面装有毛巾、香皂、肥皂、牙膏、牙刷、洗刷杯等用品,希望他们要天天刷牙,保护牙齿,养成一个讲卫生,注意健康的良好习惯。文明在前进,党的温暖也在感染着维吾尔族兄弟。

2014年春天,李鹏正在带领大家地里劳动,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浓烟冒起,他立即带领在地里劳动的全体员工赶到现场,全力救火。女主人讲:“那天要不是李鹏董事长带领大家来得及时,一起救火!我们家的房子早就烧光了”。没过几天,村党支部和阿日希村群众给他送来了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赠:见义勇为李鹏危难时刻见真情”的一面锦旗。据查证权威资料,“民族团结一家亲”这句口号,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策勒人民第一次提出来的,比自治区党委早提出来2年多。

三年疫情,李鹏向策勒县红十字会捐款15万元,并向县人民政府捐赠20万支抗原试剂,价值200万元,解决了全县疫情期间、检测试剂紧张的问题。

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经常问李鹏一句话:说你这么大年龄,从大城市来到这里治沙种树做产业,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到底为了什么?李鹏说:“各民族都是兄弟姐妹,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你们有困难,我有责任帮助”。

还有很多人问李鹏:你也70多岁的人了,人生有几个十年?退休后又有几个十年?你要干到什么时候?

李鹏回答:“活一天干一天呗,干到最后一天”。每当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生产小队长”“沙漠种枣人”的时候,他内心都感到无比自豪。

更有人开玩笑地问他,你从副专员到生产小队长落差这么大,感觉怎么样?

李鹏说:副专员是组织任命的,生产小队长是自己任命的,没有什么落差,很好、很习惯、非常充实。

回眸一数,李鹏进疆55年,却爱疆一辈子。在职,多次受到组织表彰奖励,退休后,任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获得了各级组织的各种荣誉。李鹏说,这些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是对自己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不负党恩、不忘党和国家的培养、不忘百姓。要把剩余的时间和生命奉献给策勒人民,和当地老百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起治沙种树,一起乡村振兴,一起奔小康。从山西农村来,回到新疆沙漠去,这就是我一生的归宿。

李鹏说起这些,都是如同拉家常,那是他心底发出的肺腑之言。在阿日希村访谈期间,我们与汉语说得不甚标准的维吾尔族同胞座谈,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李鹏是我们最欢迎的人,他就是我们的亲人。傍晚时分,我们忽然发现,数百个维吾尔族兄弟非常自觉地都在沙漠枣业的大院里集合了,一个领班模样的干部在这里开始一天总结。而后便是给每人发当日工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工资居然不是月清月结,而是日清日结,在全国各地,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李鹏告诉我,这项措施,对于南疆来说,很重要,你不能用内地眼光来衡量我们这儿办法。一是要讲诚信,每天都要清账。二是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让他们心里踏实,拿到钱就可以打理生活。三是让大家每天有一个获得感。但是,不管怎么解读,我总觉得还是因为这里生活条件相对差些,不然为什么不可以月清月结呢?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李鹏更感到自己肩上的重负,改变面貌正任重道远。

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南疆,我们南疆各民族兄弟,多么需要像李鹏这样,有情怀有抱负,有理想有信仰的共产党员们,边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需要更多的李鹏去为之奋斗。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