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李杰 | 建设青藏线的青春记忆
点击:  作者:李杰    来源:《党建》  发布时间:2019-04-14 19:55:19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从高原古城西宁到戈壁新城格尔木800多公里,1958年开工建设,到1984年5月建成通车,断断续续历时26个寒暑。而被称作“天路”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长1100多公里,从2001年6月开工到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仅仅用了5年时间!没有祖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世纪工程是不可能的。

 

1.webp (2).jpg

西藏当雄县群众观看火车驶过。(觉果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建设者,回顾自己一路走来,见证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心中感慨万千!

 

1972年1月,我还不满18岁,便与百余名同龄人一道,千里迢迢来到刚开工建设不久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克(土)哈(尔盖)段施工工地上。

 

这里海拔3800多米,人烟罕至,高寒缺氧,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这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刚刚离开父母走上社会的青年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当时,正值隆冬,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即便是穿着棉鞋,捂着皮帽子,戴着两层棉口罩,走在无遮无掩的旷野上,也感到寒冷彻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手上都布满了冻疮。

 

施工作业所使用的工具比较落后,就是铁锤、铁锨、铁镐和架子车。300多人的工程队,没有一台卷扬机、发电机这样的机械设备。

 

晚上屋里的照明就是挂在房柱子上用罐头瓶自制的煤油灯,一不小心就会碰着脑袋。

 

在冻土层深达2米多的雪域高原上修筑铁路路基,只能凭借人海战术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我们手里的大锤一锤一钎地打出自己发明的“葫芦炮”,然后再用12磅的大锤硬打硬砸,将那些爆破下来的土块破成符合粒径要求的路基填料,装上架子车,运送到路基上。

 

在路基高度达到五六米,架子车实在无法行进之后,便在路基上开出马道,由马匹拉着架子车进行施工。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干部职工依然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在工地上接连不断地组织土方会战,队与队、班与班之间开展的劳动竞赛也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

 

我永远不会忘记,1972年3月的一天,我们班在热水1号中桥桥墩基础开挖中,由于地下水突然上涌,又没有抽排水设备应急排险,眼见开挖好的基坑要毁于一旦,危急关头,老班长肖树荣毫不犹豫地跳进了齐腰深的雪水中,用自己的肩膀扛住即将坍塌的冻土层,指挥大家抓紧打板桩、搞支护。

 

在老班长的感召下,我和其他几个工人也纷纷跳进基坑里,手挽手、肩并肩,用我们的身体筑起了一道临时的抗滑桩,当时大家完全忘记了站在冰水里那刺骨般的寒冷。

 

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筑路人,尽管面对艰苦的环境,但想到是在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就劲头十足,热血满腔。

 

斗转星移,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我们的祖国跨进新世纪之际,作为世纪工程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2001年6月全面开工。10多万铁路建设大军在1800多个昼夜里,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书写着让人民放心、为祖国争光的又一个人间奇迹。

 

这期间,已经是企业党委宣传部长的我,曾两次来到海拔4800米被称作“地狱之门”的昆仑山口和位于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头沱沱河进行现场采访。

 

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巨大改善,建立在格尔木南山口的生活后勤保障系统,会在每天将蒸好的馒头等食品,通过专门的运输车辆,送到四五百公里之外的各个职工驻地。

 

走进职工宿舍,会看到及时供应的哈密瓜、苹果、梨等新鲜瓜果;每个职工的床头上都配有氧气装置,随时可以吸氧休息。工地医疗中心和医疗站设备齐全,选调过来的医护人员个个医术精湛。

 

在这样的后勤保障下,工人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工地上无论是大中小桥和隧道施工,还是冻土路基施工,全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年轻一代筑路者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从高原古城西宁到戈壁新城格尔木800多公里,1958年开工建设,到1984年5月建成通车,断断续续历时26个寒暑。

 

而被称作“天路”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长1100多公里,从2001年6月开工到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仅仅用了5年时间!

 

没有祖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世纪工程是不可能的。而作为大动脉的铁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又极大地推动国家经济的振兴和繁荣。

 

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我倍感自豪和骄傲!这份自豪感时时激励着我,在基层宣传工作中,将自己融入火热的一线生活,用手中的笔讴歌铁路工地上的建设壮举和干部职工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

 

无悔青春献祖国,岁月风华皆如歌!我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我爱你,祖国!

 

2.webp (1).jpg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作者系中国中铁一局四公司退休职工;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微信公号,原载2019年第4期《党建》杂志,标题为《青春献给青藏线》) 

 

2.webp.jpg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李杰 | 建设青藏线的青春记忆

    2019-04-14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