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我们将来要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当年的抗大之约,为何至今令人激荡
点击:  作者:亦安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6-28 10:03:25

 

1.jpg


1938年在抗大第四期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向学员们郑重提出:我们要“订一个条约”——“我们将来要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抗大第五期开学典礼上,他再次重申了这一条约


毛泽东同志为何反复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这样的呼吁?这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彼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调整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开始以政治进攻为主要手段。在抗战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提出“永远以革命者的面目相见”来号召学员:“不开小差,坚持长期斗争,长期学习,不怕艰苦,与我们的朋友长期合作下去,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这呼吁正是抗大学员们离开校园后将要踏上的路。正如抗大校歌歌词所写的,“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这些年轻的毕业学子们,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心怀理想,激情昂扬,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华侨爱国青年黄登保从抗大毕业后,急切地想要上前线打击日寇,几经辗转去了八路军总部刚刚建立的炮兵团,由此开启了在炮火中成长的军旅生涯。抗大总校曾专门成立女生大队,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学员,毕业后的她们迅即战斗在抗日的各条战线上,或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或是参与宣传动员,或是直接参与战斗等等,在战地上绽放青春。抗大总校和分校一共培养出了20多万干部,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工作部门,成为坚强的骨干,使抗日烽火越烧越旺。

 

2.jpg

【抗大毕业学员离别学校,开赴抗日前线】


因为国家蒙难,所以义无反顾。从校门到战地,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的铿锵誓言,被无数青年学子以行动忠诚践行。或许有人会问,是什么让那群年轻人毅然决然地选择把生命交付给枪林弹雨?80多年后的今天,回望战火年代那片纯粹的赤子之心,答案已然写在历史中:是对家国的深沉眷恋,是正青春的年纪里,明知艰险仍要慨然前行的英雄主义豪情。


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我来干!”每一代年轻人都喊出了自己的回答,当星星点点的回应汇聚、融合,再一同奔涌向前,我们听到了历史长河中最激昂澎湃的呐喊,那是中国青年的声音,永不停歇、永不消弭。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量科技人才,800多位热血青年,他们中很多都是刚毕业的青年学子,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哈工大,在这地处边陲、气候严寒的黑土地,承担起教学、科研等重要任务;同样是在这个年代,上海交通大学1950届学生以一年时间学完两年课程,提前结束学业,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东北,参加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工作20世纪60年代,我国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祖国的号召下,无数青年学子毕业后从大城市来到偏远山区,积极投身祖国国防建设,在深山峡谷中开山辟路、架桥筑坝,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和科研机构……

 

3.jpg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的合影】


今天,他们的故事仍在续写。在长江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的现场,青年学子庄严宣誓,408名毕业生将要奔赴西部12省区;今年,石河子大学2200余名毕业生选择扎根新疆和兵团,绽放青春之花;重庆师范大学近十年已有33829名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各省份基层扎根……


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已然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同年代青年共同的选择。他们踏上的路,是一条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路。这条路上人流涌动。有无数前行者一直在为他们引路,也有很多同行者和他们一道向前,还有更年轻的孩子们在身后努力追赶,那个许愿“希旺(望)可以考上国房(防)科季(技)大学”,立志“以后当军人,报效祖国”的少年,正是这个民族未来最蓬勃的希望。


4.jpg


就在前几天,在南开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陈雨露校长带领全体毕业生一起重温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回答清脆响亮,亦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这场对话,应答的时代在变,答案不变;使命和任务在变,责任和担当不变;年轻的面孔在变,同样纯粹的赤子之心不曾改变。


就要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学子们,路就在脚下,勇敢地往前走吧!祝福年轻的你,在属于自己的远方,为祖国和人民发光发热。


(作者:亦 安;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