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60年前的今天:毛主席震怒,六·二六指示横空出世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星火公社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27 10:30:34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着,小病能挺过去,得了大病,只能等死。

 

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认为,中医需要器械不多,行动灵活方便,中药也不贵,农民抓得起中药,因此发展中医,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利。

 

1958 年他批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是,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学成的中医大多也是留在城市的医院中工作,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央于是转而探索另一个解决方式——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毛主席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指示,1965年之前国家还陆续出台了许多方案,要求各级医院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去农村为农民治病。

 

19651月,毛主席和中央又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到 1965 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 2800 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但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走两三个乡镇,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稍微大一点的医疗器械,也不可能配齐各专科人员,无法达到有效地为农民医治疾病的目的。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要打乱日常工作来安排人员,农村要为安排医疗队的食宿而费脑筋。因此,许多地方组织医疗队下乡没有长期坚持,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毛主席极为不满。

 

主席内心积压的火气,终于在1965626日爆发了。这一天,毛主席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了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使用的占比 :全国现有 140 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主席听到这组数字,发怒了。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工作,而且这 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毛主席发怒后,卫生部立即研究贯彻毛主席指示的办法。由于毛主席东这次发怒中作出的指示是在626日,因此卫生部把毛主席在这一天的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

 

 

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再次召见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事情。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

 

毛主席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5亿多农民。主席接着说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 3 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毛主席的指示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也就是后来农村每家每户都熟知的赤脚医生

 

后来,普及农村医疗的工作终于在全国迅速展开,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又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逐步形成了农村卫生室、公社卫生院、县人民医院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并最终形成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毛主席主席在1965626日的这次震怒,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他老人家的心中,永远都装着广大人民群众!

 

这项伟大的医疗制度,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改开前上升到了6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30%降到了3.7%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几位学者专门跑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关于赤脚医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并在全球掀起了中国赤脚医生热

 

1974年,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世界卫生会议,赤脚医生首次登上世界舞台。

 

1976年,中国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代表人物黄钰祥、覃祥官代表中国参加世卫组织相关会议,世卫组织称中国赤脚医生创造了人间奇迹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在考察报告中,把由毛主席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医疗卫生模式,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称为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的范例,并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典范

 

而这些,不过只是毛主席给民众带来的数不胜数的福祉中的一项……

 

来源:星火公社网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