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向“五大书记”铜像报到宣誓
西柏坡,一个神圣的名字。78年前,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78年后,联合作战学院的一堂沉浸式思政课正在这里举行。他们以红色基因蕴含的信仰火种、制胜密码和精神谱系为鲜活教材,引导激励学员聚力联合制胜、建功强军事业。课后,学员们纷纷点赞:“这样的课讲在纪念馆里、走入内心深处,给人启迪!”
在历史褶皱里点燃信仰星火
仲夏时节的西柏坡,青山如黛、翠柏苍郁,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生机。远处,巍巍太行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仿佛历史的帷幕正被缓缓拉开……
1948年5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前委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至此,短短10个月内,三大战役相继决胜,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召开,“两个务必”号召从这里传遍全党,西柏坡当之无愧是中国革命取得辉煌胜利的革命圣地。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懂得强国强军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学员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瞻仰革命旧址、感悟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开启了一场寻根、铸魂、笃行的红色之旅。
在“五大书记”铜像前,他们整齐列队,庄严宣誓,挺拔的身姿与铜像交相辉映,铮铮誓言在山间回荡,与当年“进京赶考”的豪情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里,木桌木椅依旧,主席台后“两个务必”标语格外醒目,学员们轻抚长椅扶手,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温度。
走进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纺车轻倚墙角,搪瓷缸泛着旧光,藤椅扶手处包浆温润,地图上铅笔印迹依稀可辨,处处镌刻着朴素却又坚定的奋斗足迹。
“在这里,‘信仰’是可以看得见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一茬茬往事,如磁石般吸引着学员驻足凝思,一个个关于忠诚、信仰、强军的问号在头脑中逐渐被拉直。
红色是最耀眼的底色,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把教学活动从三尺讲台搬到革命圣地,让政治理论可看、可听、可感、可互动。学员们近距离感悟革命先辈干事创业的忠肝义胆和万丈豪情,在共情共鸣中把红色基因深烙心底。
在七步闭环中提升灌输质效
“为了加深大家的记忆,我将此处的简朴风貌以及与之相连的巨大业绩概括为十个数字,即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土屋、五大书记……”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前,王顺风教授绘声绘色地为学员们作拓展讲解。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老政工”,十几年来,他潜心研究“‘大西柏坡’赋能大思政”,反复打磨下逐步形成理论导引、途中讲解、报到宣誓、现地感悟、场景拓展、升华出发、讨论交流“教学七步法”,构成西柏坡现地教学的完整闭环。
“现地教学的关键是对西柏坡相关史实的深度了解。”出于对教学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以及让学员获得最深刻的认知,王教授和他的团队先后数十次到访此地,聆听口述史,重温老照片,细心体味每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行车途中,教学组详细介绍“太行八陉”有关知识,以“控太行、握河朔、拥天下”解读西柏坡被选为中共中央驻地的战略逻辑;直面岗南水库,教学组把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情景娓娓道来,为红歌插上了记忆的翅膀;在廉政教育馆,教学组以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反衬革命先辈的清廉无私,让学员们深化理解“赶考永远在路上”的历史逻辑。
▲教学组向学员作拓展讲解
走一路、学一路,教学组讲得细致入微,学员们听得兴致勃勃。这堂让学员叫好的课的背后,是教学团队在课程定位、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特色创新等方面下足了备课的功夫,让学员不仅看到史实的表象,更理解背后的逻辑;不仅知道“是什么”,更懂得“为什么”。
在沉浸体验中探寻制胜密码
“怎能忘,在这片热土之上,一代代共产党人那浩然正气和耿耿英魂,牵引着中华民族疾行的脚步……”在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演出厅,教学组化身演绎者,生动还原毛泽东和战友们如何来到西柏坡,又如何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的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让观众的情绪在高涨中抵近历史现场。
“党的创新理论是鲜活的,绝不能把它讲干瘪了。”他们将思政课进行艺术性转化,打造出一部感悟思想伟力的大型情景舞台剧,深情讲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初心不渝”、“赶考新征程”等历史片段,赞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捍卫信仰的伟大壮举。
这种创新性探索不止于此。西柏坡纪念馆里,王教授手指《清风店战役要图》,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战例教学。学员们聚拢四周,目光沿着红色箭头勾勒出的“围点打援”轨迹缓缓移动,仿佛置身于这场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上的关键性战役,诱敌深入、以快打慢、团结制胜等战略智慧深印脑海。
“东北野战军十几万重装大军如何在10天之内实现千里大转移?”行至辽沈战役展区,王教授冷不丁抛出“灵魂之问”,犹如石子击破镜湖,涟漪荡开学员从未涉足的思想深渊。经过一番详细解读,大家找到了唯一的答案——“从一定意义上讲,辽沈战役的胜利是大火车跑出来的”。
▲教学组就地取材开展战例教学
课程“趣”、说理“活”,心智自然更容易被唤醒。“现代战争对远程投送能力的依赖更大,必须构建起动态续航的‘战争血液输送链’。”循着光荣的过往,对应真实的当下,学员张勇有感而发。
思政教育因人而始、为人而施,目的是引领人、激励人、塑造人。面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个体需求甚至价值观念都深深烙上时代印记的青年官兵,只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作者:朱彦文、黄宏林;来源:国防大学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朱彦文 黄宏林:这堂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何以入脑入心——联合作战学院西柏坡现地教学的有益启示
2025-06-20•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