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你的孤独和焦虑里,藏着新的经济模式!
点击:  作者:伍麟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20-01-13 10:13:00

 

          “你的孤独,成了别人的生意。”近年来,一些商家瞅准消费者对情绪释放的需求,将其产品与服务贴上解压、放松的标签,“治愈经济”应运而生。海底捞陪伴玩偶,胶囊公寓、自助式迷你KTV包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治愈经济”能否真正治愈孤独?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它?本期大咖说,让我们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伍麟一同探讨“治愈经济”那些事儿。

 “治愈经济为何备受青睐?

1.消费需求由追求温饱转向精神满足 

作为在经济相对富裕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同父辈存在巨大差异。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温饱的生理需求型经济行为,越来越表现出精神层面的自我追求和生活意义的价值实现等人格属性。

信息社会的矛盾在于,它既可以扩大人们的交往空间、增加人际交流的机会,但也将传统社会许多社会互动消解得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是,当今社会交往的扁平化、碎片化和非在场化。人们虽然自愿身处许多光怪陆离的热闹之中,却时常感叹自我的迷失和精神的孤寂;人们虽然热衷参加各种眼花缭乱的线上线下活动,却不断抱怨自己有限的休闲时间被侵吞瓜分

2.  当代青年人对孤独、焦虑的逃避 

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在家里、于手机、在网络、于虚拟。当今每一个人都可能拥有更多主动参与或静默观望的广义生活场域。但很多时候身临其境却仍旧让人们感到生活在别处。别人的晒图”“撒狗粮只是他者的狂欢,自己的自我困惑不会因为握有充分的信息就能够得到释放。

当不完善的自我被信息饱和的目标所俘获时,充实自我的真正道路反而容易迷失,人们误以为通过信息递增的方式就能够弥补心灵的意义缺失。而最大问题是,意义本身并不存在于这些表面化的信息之中。 摆脱孤独、减缓焦虑和寻找心灵温暖是都市治愈经济消费群体的主要目标。信息时代能够将人们接触和进入各类以网络载体为传导方式的活动辐射最大化,人们的身份认同也经受着多重角色的变换考验,承受着大量社会比较的冲击。茫茫网海和茫茫人海一样,依旧难觅知音

人们讨厌和回避孤独、焦虑。从表面上看孤独、焦虑是个人原因,但是在大环境下,城乡不断深度融合、社会流动加剧、利益分化和博弈……客观上造成人们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趋重。人们用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了简单的事情,过多的精力被舒适任务所耗费,看似发生了大量、频繁的数字信息互动,实际上却是无聊的应酬和无益地打发时光。

3.心理服务尚未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交往信息化的潮流让越来越多的人际活动已经不必再依赖于真实的物理空间和亲临现场,更多的数字化虚拟空间让人们的社会交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空间快速膨胀和扩展,然而孤独感并没有随之消失或衰减,反而越来越感受到莫名的内心寂寞;人们的焦虑感也并未随之减少或化解,反而越来越摆脱不掉纠结不清的情绪困顿。

现有心理服务尚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有的人对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还抱有社会成见,那么一些有着心理紧张、情绪困扰和精神焦灼的个体尝试接触治愈经济的消费体验就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了。

 

 “治愈经济能够治愈什么?

尽管治愈经济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但如果严格按照医学技术或心理治疗的专业标准,这里所谓治愈显得很不靠谱,纯属夸大其词或哗众取宠。

虽然有的人对于治愈经济有所诟病,可是换个角度看,治愈经济主要出发点是以帮助消费者舒缓情感、调节精神、充实心灵为目标而开展消费活动。它通过提供一个静谧的环境让人坐一坐”“发发呆;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空间让人缓缓神”“舒舒心;创造一个亲近自然、让人回归自我的机会。

少许次进行的治愈经济消费项目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人们的苦闷、烦恼或焦躁。但毕竟作为人们自愿花钱体验的消费,治愈经济消费体验客观上也会暂时缓和一下个体的心理紧张,抚平一些内心不安。通过轻松活泼的干预方式,这些消费体验在人们匆匆工作生活的间隙起到一定程度心灵放假的作用。

虽然从真正治愈心灵创伤、愈合心理痛楚的角度看,它们只能算得上是点缀”“补充,绝大多数尚停留在治标的水平,但对于这些消费体验,外界也无可厚非。商家出于迎合社会消费需求的目的,推出一些花样翻新、吸人眼球甚至有些噱头色彩的消费项目,只要他们遵守法律、遵从公序良俗,社会不必过度指责,更不需要禁止打压,人们也不必对这些治愈经济消费项目拒之千里。

 

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如果个人负面的心理情绪比较轻微,通过治愈经济的消费体验或许可以较为顺利地帮助当事人像抹去桌面的灰尘一样,暂时抹去心理阴影。但如果个人负面心理情绪较为严重,那么仅凭这些消费体验就很难真正恢复到正常状态。

况且,进行治愈经济的消费开销不小,往往适用于有一定消费能力、观念开放、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且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压力较大、流动性较强的中青年群体。他们一方面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发挥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有些时候在不便从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帮助,又还不至于求助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情况下,找到某个合适的治愈经济消费项目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只是需要注意避免把这种点缀式”“补充型选择当作主要手段,而是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心与心的家人好友情感沟通、健康有度的文化活动等当中恢复身心愉悦,坦然接受自我,回归本真生活。

应该肯定的是,治愈经济的经营者初衷并不是营造纸醉金迷堕落乱象治愈经济的消费者也确实是想寻找在忙碌工作生活之外的一片心灵港湾。但囿于新鲜事情的一些限制,治愈经济治愈效果还是值得商榷。

 

如何对待治愈经济

海量的信息客观上营造了一个信息饱和的外部世界,单独个体的自我演绎既可能得益于信息饱和带来的促进优势,也可能难以避免地陷入信息饱和带来的被动牵引。这种不自觉的偏差效应最直观地表现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刷屏客”“键盘侠

信息饱和并不能等同于心灵的充实。商人的嗅觉总是敏锐的,利益的诱惑不允许他们让商机白白流失。

治愈经济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带有治愈经济标签的消费项目或活动比比皆是。中国社会已经具备发展市场经济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正常市场经济行为,人们更无须谈虎色变对待治愈经济不妨容留空间、给点时间,加以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从容应对各种可能面临的新问题。

人民论坛网新媒体组综合整理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12月下

原标题 | 治愈经济背后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伍麟

上文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