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看上去是在相互刺激和挑衅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软化,可事实上我们应该这样想,双方就对话已经在私下里进行交涉,并且找到了可以妥协的地方。
对网信领域而言,核心技术的范畴已经比较明确,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基础和通用技术,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统,这是构建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基础。
果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美贸易战似乎正一触即发,但就在市场为之揪心的时候,新的戏剧性变化发生了。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人均使用手机时长高达3小时,在世界范围内,排第二。而巴西,则以用户每天花费将近5个小时来玩手机夺冠。
读罢这三篇文章,使我感到非常迷茫,特将以下几个方面疑问向晏智杰教授以及所有关心这一理论问题的同行专家进行请教和交流。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这一段时间,随着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发酵,网络上各种舆论暗流涌动,其中夹杂的反华投降言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入党只为找工作而不为信仰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主要看学习成绩而缺乏对思想情况深入细致考察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可是,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都荒废了,去应聘新的工作,面试官问我很多问题,我都答不上来,我感觉我的人生完了。
对“中国制造2025”来说,现在制裁,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技术路线,使用自主研发CPU等元器件。如果到了2025年我们工业控制系统全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了再制裁,反而不利。
历史就在眼前!美国既是金融帝国,也是科技帝国,无论是金融还是科技,都需要以信赖为基础,吸引大家一起陪自己玩,这就构成了一个战略性的生态圈。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公知的批评,在我看来已经足够委婉客气,不期引发了清华大学自诩公知的孙立平教授的强烈反应,这不免让我好奇,孙立平教授为什么这么敏感?
叙利亚的事件还没过去几天,中美贸易大战更是惊险连连,英美两国又对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开启一轮精准“打击”,中兴成了第一个靶子!
中国芯、中国屏、中国车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仰仗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目的和市场化内资企业是不同的。外资的目的在于绕过中国的关税壁垒、在于降低成本。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与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达成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协议。我想,那时中国应该是不存在英磅、法郎、加元等“外汇储备不足”问题的。
现在关于苏联的谣言有很多,一个比较有名的谣言就是“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之后农业彻底衰败,粮食产量一直到1953年还不如沙俄时期”。
美国拥有着全球唯一的金融战略进攻力量,再加上美国和西方在金融领域中二三百年的经验,屡屡得的战绩……而金融货币也恰恰是中国最弱的领域,中国不能不防!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