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大润发等各大商超纷纷全面撤除人工收银台,转而采用自助扫码设备的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这一变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自助收银无疑大大缩短了顾客的排队时间,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然而,从社会包容性的维度来审视,技术迭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数字鸿沟”问题,却不容忽视,亟待解决。如何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中,依然保持对人文关怀的坚守,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命题。
效率为先,技术革新引领潮流
自助收银的普及,是技术驱动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零售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于商家而言,自助收银能够显著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扫码—支付”的流畅体验,则完美契合了他们追求快捷、便捷的生活方式。此外,数字化系统的引入,还能够精准记录消费数据,为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有力支持。这种“降本增效”的逻辑,正是推动零售业积极拥抱技术革新的核心动力所在。
被忽视的群体:技术普惠的盲区
然而,在行业为效率的提升而欢呼时,一些弱势群体的困境却被悄然推向了边缘。一方面,老年人在面对自助设备时,普遍存在着“操作焦虑”——条码识别困难、支付流程繁琐、优惠规则不明等问题,让本应带来便利的技术,反而成为了他们享受服务的门槛。另一方面,人工收银员的消失,也意味着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他们的转岗再就业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看似“中立”,实则暗含着对特定群体的排斥——不熟悉智能手机的农民、视力障碍者、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等,都可能成为数字化浪潮中的“失语者”,被无情地边缘化。
科技向善:人性化设计彰显社会责任
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应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去适应技术。因此,零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一方面,应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工服务窗口,作为特殊群体的“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应优化适老设计,如增加语音提示功能、简化操作界面、配备现场引导员等,以降低老年人使用自助设备的门槛。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员工培训,将部分收银员转型为“数字辅导员”,帮助他们掌握数字化技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柔性过渡。
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如对保留人工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或推动社区开展数字技能公益培训活动,以提高全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从而有效缩小“数字鸿沟”。
从现金支付到扫码支付,从人工服务到自助服务,零售业的变革历程,不仅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更映射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然而,真正的现代化,并非仅仅是技术的狂奔和突进,更是对每一个人的深切关照和全面尊重。因此,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让技术进步既能“展翅高飞”、引领潮流,又能“脚踏实地”、服务民生,才是数字文明应有的底色和追求。
(作者:曹展;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