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思:从卫星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从发射首颗卫星到发射第1000颗卫星,耗费了近半个世纪。而从发射第5000颗卫星到发射第1万颗卫星,却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
太空新基建时代四个趋势
“新四化”——商业航天产业规律
如今,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并呈现出低轨化、低成本化、规模化和星座化四个特点。这是商业航天的产业规律,也是太空新基建时代的趋势。目前,全球都在积极布局星座建设,已有300多个星座处于规划阶段,其中超过一半的星座已经取得了实际的进展。这些星座的建设不仅拉开了太空新基建的大幕,也为卫星的低成本生产和快速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全球1万多颗在轨卫星中,超过90%为低轨卫星,其凭借信号传播时延短、链路损耗低的显著优势,能让全球用户切实感受到卫星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摩尔定律上天——商业航天技术规律
曾经,卫星项目多为国家任务,随着商业化进程加速,商业卫星正朝着低成本方向发展。如果把商业卫星类比为太空计算机,其发展趋势与地面半导体产业的摩尔定律颇为相似。在20世纪90年代,铱星的卫星重量约为700kg,通信容量仅有50Mbps。而与之相比,2020年,银河航天发射的首发星重量是铱星的1/3,容量却是原来的约1000倍,成本和重量虽然降低了但性能却显著提高。“摩尔定律上天”成为太空新基建时代的趋势,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的万亿市场——商业航天规模巨大
科技创新为商业航天,尤其是太空新基建带来了能力的持续提升,推动了卫星的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大幅降低了成本。这一趋势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大规模星座建设使得万亿级商业航天市场呼之欲出。2023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达5090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约9.7%。2022年卫星通信市场占据整个市场的35%,是份额最大的应用领域。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太空经济对社会经济价值具有7倍乘数效应,在2025年至2040年期间,将产生超过80万亿美元的累积影响。未来,商业航天将实现从“探索创新”到“价值创造”的跃升。
“三浪叠加”——商业航天应用新模式
随着星座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航天尤其是太空新基建呈现出全时、全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的特点。商业航天应用会有新的模式,太空新基建时代的特点是“三浪叠加”,当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产业一体化呈现出规模效应,能极大降低星座的建设成本,运营模式的融合也将改善用户的通信体验,卫星通信走向大众消费,会带来巨大的用户增量,可以理解为“三浪叠加”。这三个层面不是互相独立,而是彼此互相影响,像波浪一样一环套一环,有望开拓10亿级终端用户的广阔市场,并带来一系列连锁效益。
创新与实践
自2018年成立以来,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发展。航天科技堪称高技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努力将最初如工艺品般的卫星,逐步转变为可批产的工业产品。
2020年,公司成立18个月时,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国内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2022年,成功发射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组成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试验星座。2023年,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全球首个车轮式编队的SAR卫星和国内首颗一体化的平板卫星。其中,平板卫星在今年第二届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与泰国进行了连线演示,验证了卫星互联网通信全球服务的可行性。2024年11月30日、2025年4月1日,公司承担研制的3颗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先后发射成功。
经过7年努力,银河航天作为新势力造星的代表,已成功发射20余颗卫星,包括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我国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国际上首个分布式多星编队SAR卫星等。公司也凭借技术创新和商业开拓,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代表之一,成长为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卫星是太空中的计算机,为了让卫星更好用、更智能,银河航天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大能源、大算力、大天线的能力。为提升卫星性能,基于柔性太阳翼、大算力星载处理载荷等技术,公司积极研发新一代卫星,期望早日实现光纤上天、基站上天、甚至算力上天的构想。
银河航天的手机直连卫星——大规模相控阵天线与太阳翼合二为一的 “飞毯”卫星,还配备了国内首个伞状天线,发射前可紧凑收拢,入轨后展开如同一把雨伞。未来,即使身处沙漠等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也能通过手机接入卫星网络,实现短视频等高带宽应用的流畅体验。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银河航天整个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成立7年来,公司深度融合航天技术与成熟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多项颠覆式创新,垂直整合了开放式供应链体系。过去7年,公司的合作伙伴数量增长了10倍。比如,不少过去为汽车等行业提供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在银河航天的牵引下,其针对航天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提升,逐步进入到商业航天供应链配套体系中,成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银河航天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将我国强大的工业产能与先进的航天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此外,银河航天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致力于将中国航天技术赋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4年,公司在泰国完成了“小蜘蛛网”地面站的验证,支持了偏远地区远程医疗通信等关键需求。今年2月,又与泰国主要运营商True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泰国开展更多技术验证和网络应用探索。
过去一年里,银河航天与10余个国家的合作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不仅是我国卫星互联网技术“出海”的成果,更是“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的生动实践。
如今,商业航天尤其是太空新基建产业链正加速成熟。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科技、资本、商业的三轮驱动下,必将迎来属于中国的“时代机遇”。银河航天将坚定不移地在卫星互联网推动太空新基建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持续推动技术自主可控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贡献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
文章来源于工信头条 ,作者邢一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