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的无线世界里,天线就像一位神奇的 “魔法师”,默默地施展着它的独特本领。从早期的收音机到如今的 5G 基站,从小小的手机到庞大的卫星通信系统,天线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那么,到底什么是天线呢?简单来说,天线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能够在导行波(通常是高频电流)与自由空间波(也就是电磁波)之间进行能量转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把天线想象成一个翻译官。在发射信号时,电子设备产生的信号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存在的,就好比一种语言,而天线则把这种 “电信号语言” 翻译成电磁波,发射到空气中,让信号能够在空间中传播。在接收信号时,天线捕捉到空间中的电磁波,再把它翻译回电信号,让设备能够 “读懂”。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与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时,需要一个翻译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的意思 。
萌芽之初:偶然的发现
天线的故事,要从早期那些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实验家说起。在电力尚未普及的年代,早期实验家威尔(Whitfield Whire)发明了一种以火花放电原理产生无线电的发射机,能发出很大的火花,可讯号却怎么也发射不出去。尝试了无数方法后,终于接收到了信号,却非常微弱。一次,为了验证电波是否能穿过桌面,他把发射机放在桌子底下,将接收机用导线吊在桌子上方的天花板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吊着接收机的这根导线,竟大大提高了接收机的效率。威尔将这个有趣的发现整理成报告,发表在美国的 QST 杂志上,还把他的接收机称为「无线电接收机」 ,而这根导线,也成为了天线最初的雏形。
几年后,另一位实验家古浪(Garfield Grownd)也有了意外收获。他发现给台灯供电的是两条导线,而接收机却只有一条天线,这让他十分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车子的车灯只用一条导线,另一条线则接在车子外壳上。他不禁联想到,把发射机的其中一条导线接到一个共同的接点,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于是,古浪将一条金属管打入地下,引出一条线接到发射机上,结果讯号果然增强了许多。他也将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了 QST 杂志上,并建议每一座业余无线电台都需要有「接地」。 这一发现,为天线的发展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成长之路:多样的探索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初,天线发展进入了线天线时期。1887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为了验证麦克斯韦关于存在电磁波的预言,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副天线。其发射天线是两根 30 厘米长的金属杆,杆的终端连接着两块 40 平方厘米的金属板,采用火花放电激励电磁波,接收天线则是环天线。这一创举,成功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也为后续天线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1901 年,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赫兹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为实现远洋通信,他采用了一种由 50 根下垂铜线组成的扇形结构作为发射天线,顶部用水平横线连在一起,横线挂在两个高 150 英尺、相距 200 英尺的塔上,电火花放电式发射机接在天线和地之间。马可尼也凭借这个大型天线,成功接收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信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从此开启了无线电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
随着无线电通信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类型的线天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26 年,日本科学家八木秀次(Hidetsugu Yagi)和宇田新太郎(Shintaro Uda)发明了八木宇田天线。这种天线由一个有源振子、一个反射器和若干个引向器组成,具有高增益、强方向性的特点,在电视接收、雷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线天线中的经典之作 。
在这一时期,天线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1897 年,H.C. 波克林顿为细线天线建立了积分方程,并证明了细线天线上的电流接近正弦分布,天线上电流波和电荷波是以光速向前传播的 。虽然当时由于数学上的困难,未能解出波克林顿的积分方程,但这一理论为后来天线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E. 海伦对中间用旋转对称 δ-函数源馈电的无限薄理想金属细管状天线建立了他的积分方程,并于 1938 年求出严格解,推动了天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变革之潮:技术的推动
20 世纪 30 年代初至 50 年代末,天线发展迎来了面天线时期。这一时期,微波电子管的发明和微波技术的发展,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更高频率电磁波通信的大门 。微波通信具有频带宽、容量大、方向性强等显著优点,但也对天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各种面天线应运而生,其中抛物面天线和透镜天线最为典型。
抛物面天线由抛物面反射器和位于其焦点上的照射器(馈源)组成,其工作原理就像手电筒的反射镜,能够将馈源发出的球面波反射并汇聚成平行波束,从而实现高增益和强方向性的信号传输 。在卫星通信中,地面站通过抛物面天线与卫星进行通信,其高增益特性使得微弱的卫星信号能够被有效地接收和处理;在射电天文观测中,大型抛物面天线如同一只巨大的 “耳朵”,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电磁波信号,帮助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 。
透镜天线则是另一种独特的面天线,它利用透镜对电磁波的折射特性,将点源或线源的球面波或柱面波转换为平面波,从而获得笔形、扇形或其他形状的波束 。透镜天线的旁瓣和后瓣小,方向图较好,对制造透镜的精度要求也不高,制造相对简单方便 。虽然存在生产效率低、不易构造、成本高昂等不足,但在一些对天线性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应用场景中,如 5G 通信、物联网和卫星通信等领域,透镜天线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随着对天线方向性和增益要求的不断提高,天线阵列也应运而生。天线阵列将多个天线单元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馈电和空间排列,通过调整阵列中各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波束的扫描和赋形 。相控阵天线就是一种典型的天线阵列,它通过控制各天线单元的相位,实现波束在空间中的快速扫描,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等领域,为现代无线通信和探测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灵活性 。
这一时期,天线测试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人们开发了各种天线测试设备和方法,如方向图测试仪、驻波比表等。这些设备和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天线的各项性能参数,为天线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天线技术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和进步 。
现代飞跃:智能与高效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天线也迎来了现代飞跃,朝着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如今,高性能天线的研发成果显著,高增益天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通过集中信号能量,大幅提高了传输距离和信号强度,就像一个信号放大器,让微弱的信号也能传播得更远 。在卫星通信中,高增益天线能够更稳定地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保障了全球通信的畅通;在远距离无线传输中,它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让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便捷的通信服务 。
多波束天线同样表现出色,它能够同时产生多个锐波束,这些锐波束可以合成一个或几个成形波束,以覆盖特定的空域 。就好比是一个精准的信号 “瞄准器”,可以根据需要将信号精准地发送到不同的区域,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范围和传输效率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多波束天线能实现高增益的多点波束覆盖及频率复用,极大地提高了卫星通信容量,满足了人们对大容量通信的需求 。
智能天线技术的出现,更是为天线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它采用空分复用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 。这就像是一个智能的信号 “管家”,能够根据通信环境的变化,实时调整天线的参数,形成自适应的方向图,最大限度地放大有用信号,抑制干扰信号 。在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可以有效解决复杂地形和建筑物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提高通信质量和系统容量 。例如,在城市中高楼林立的环境下,智能天线能够快速调整波束方向,避开障碍物的阻挡,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 。
MIMO 技术(多入多出技术)也在现代通信中大放异彩 。它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MIMO 技术就像是一个高效的 “交通调度员”,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在 5G 通信中,MIMO 技术是实现高速、低延迟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让我们能够流畅地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实时云游戏等 。
来源:深圳市雅诺讯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