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嚷嚷着此时此刻“与病毒共存”的,无异于彻底投降
点击:  作者:云水怒    来源:疫观全球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08-12 09:28:51

 

最近,全国第二轮新-冠流行已经进入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巧的是,最近国内部分专家和内外媒体不约而同地讲起了“与病毒共存”。

 

声浪之大,和去年年初的“时代的一粒沙”有的一拼。

 

这种“共存”的声音,当然有市场。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时不时的封城或流动性的减少,让许多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更加焦虑,大家都渴望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既然都封不住,干脆向外国学习,能否“活下去”就看运气吧。这是共存论在部分群众哪里有市场的心理基础。

 

但是,这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普通劳动者中占比是非常少的。要知道,在国内,绝大多数普通人,为了亲人的健康和平安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可以想一想,在极为艰难的时刻,有多少人为了给自己的亲人治病卖房乃至举债的?

 

每一条人命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健健康康的活着,这才是最大的民意。

 

当然了,那些以美西方的行为为一切准则的人不在此例。

 

耐人寻味的是,这“共存论”出炉的时机。

 

这正是高致病性的毒株德尔塔、拉姆达开始在全球显露峥嵘,德尔塔也成功突防中国防线之际。

 

这就好比,那边正在抗日,这边汪精卫看到实力各方面都不如日本,然后说我们共存吧。

 

问题是中国和日本长期以来都是共存的,到目前也是,可是在抗日的关键时刻,鼓吹在中国共存的,那得是什么人?

 

这就涉及到对“与病毒共存”的两种理解:

 

一种是根据生物演化史和流行病学史,得出结论,一人类永远无法消灭病毒,二从长周期来看,烈性病毒要生存下去最终的归宿都是低毒化,但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行动能够有效降低烈性病毒对人本身的伤害,在“动态清零”的过程中,促使病毒早日低毒化,对个别病毒甚至能成功将其消灭,比如天花病毒。

 

另一种理解是,既然永远无法消灭的话,只需要通过疫苗或感染来建立免疫屏障即可,其代价是不可控的死亡,只需要使得人类的死亡率维持在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即可,这叫真正的“与病毒共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躺平式的群体免疫假说。

 

至于沪上的张医生是哪一种理解,反正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话给说透,但结合他一直以来“流感化”,称赞美国不严格隔离措施的合理和有效,及早日开放国门的主张,大体上可以猜到一二。

 

 

今年410日,张医生在重庆医科大学有个演讲,其中回答了国内疫情病死率的最低容忍度是多少?中国为什么必须满足这一条件才可开放?人家给出的答案是0.45-0.5%

 

好嘛,就按0.5%算,极端情况下,14亿人,得死掉700万。

 

真是好家伙!

 

笔者参照彻底躺平搞群体免疫的瑞典的死亡率,再打个对折算(因为中国有防控),是100万。

 

相比之下,还是笔者太胆小了。

 

谁来当百万分之一?

 

别看张医生一天天悲天悯人地讲,应该在有条件的时候早日开放,整个世界缺乏流动性,最终受损的一定是穷人。

 

可问题是,按这种死亡率来看,首当其冲的又何尝不是穷人?

 

目前不时封控,流动性降低,收入大幅缩水,是事实。可再艰难,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反正全球的贵人们享受着大空间,天然就容易与人隔离,疫苗优先打,.真被感染了,还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包括极为有效的抗体疗法救命。

 

对他们来说,门大开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关门后缺乏流动性,反倒利益受损;相反,对穷人而言,自己大概率就是代价的一部分。

 

这才是“共存论”、群体免疫的立论依据。

 

试想一下,如果国内在死亡率在0.45-0.5%的时候放开,这些被感染的人救还是不救?救的话,是自费还是医保基金?普通家庭能否支撑起ECOM或抗体?医保基金又有多少可以往里填?

 

不过人张医生的确很会说话,从来不把话给说死,从来都是四平八稳两面讨好,他到底想说什么,自然会有人去帮着解读和往回圆。唯一一次说漏嘴大概是在某次医药资本财团办的会上,他亲口承认“让共产党员先上”是话术,信任建立起来了,之后说什么都好办了。

 

有些人可是很明确地,笔者善意地揣测一下,他们与张医生没有任何关联。

 

BBC贴心地称我们为“成功的受害者”,大意是中国的劣势正是因为此前的成功,目前面临压力测试(这话张医生也说过),之后还是要考虑放弃清零,与病毒共存。这里的共存显然是张医生所设想的那种,只不过他说当下时机还不合适。

 

 

 

中国新闻周刊直接来了一篇《欧美各国选择与病毒共存:放开了,会怎样?》,其大意就一个,好像也没怎么样。

 

 

南方系的某媒体人也出来发话,考虑下群体免疫嘛,别再搞“焦土抗疫”了。

 

 

彭博社今天发文称,“世上越来越多国家已认知到可能要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处的事实,并就此展开学习,中国若仍专注于长期消除、清零的目标,反而会使这个全球第2大经济体,在未来几年沦为与世隔绝的孤岛”,“从严格控管疫情,转变成说服人民接受确诊及死亡病例为日常的一部分”。

 

连久未现身的方不圆也跑出来说,“防卫有点过当”,“实事求是,这个社会才能成熟”。怎么叫实事求是,怎么叫成熟,恐怕是不言自明的。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沪汉合流?内外合流?

 

 

这些一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样子,一上来就算经济账、算穷人的人命的,恰恰是最不在乎穷人性命的。

 

至于经济账,西方反复封控放开封控放开的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光防控搞不好,经济也会大受影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他们,在乎的仅仅是西方垄断资本的利益,所以才着急推疫苗护照,才着急忽悠中国早日完全彻底地放开。

 

对垄断资本而言,最有利的是类似1918大流感那样。1918-1920的大流感,莫名其妙在1920年就突然消失了,代价是死亡人数保守估计在2000万人以上(后世的估计在5000-1亿),而那时的人口约19亿。以最保守的2000万来算,死亡率也得在1.05%这相当于传遍了当时可以传的地方,靠人口的大量死亡阻断了病毒往烈性方向的变异。

 

在科技发达,社会组织化提升的百年后,真的要这么来一次吗?

 

说来好笑,几个名不见经传地在自媒体写了几篇文章批评那种美国式的“与病毒共存论”,之后,一个退休老人写了篇《“与病毒共存”可行吗?》

 

那些整天鼓噪“与病毒共存”的不乐意了,大叫道,台下何人,怎么敢质疑专家和学术权威?

 

问题是,才屁大点的反对声音就大叫被迫-害了,完全不对等的发言权怎么就那么理所当然了?

 

公众人物、公共媒体,说出来的话,不就是要接受人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吗?还容不得一点点不同声音了?

 

精准防控、动态清零,这是我们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

 

如果真的有一天,新冠变得和流感类似了,倒是可以再说什么彻底放开不放开的。

 

在这之前,动辄叫嚷着与病毒共存,全面打开国门的,和抗日时期,敌未出国土前言和的,有什么根本区别?

 

/  风雷   来源:疫观全球微信号(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